渴望成才卻沒有目標💦🤵;考研考證只是隨大流🍙;重視履歷面試卻對相關法律知之甚少……日前東華大學完成的一項大型調研揭示了目前大學生就業成才觀念上存在的一些誤區。這項名為“青年大學生就業成才狀況研究”的調查對象👷🏼♂️,包括了上海交通大學、華東師範大學、東華大學👩💼、華東政法學院等7所高校的近千名學生和江浙滬地區各行業的152家企事業單位和11家人才市場。
調查顯示,雖然現代大學生自我成才意識比較強烈,但是大多數學生對成才的定義和自我成長的目標都不明確😒。81%的接受調查的學生表示非常渴望成才,但是對成才目標定位不清晰。有46%的學生對自身就業成才目標方向感到很迷茫🤏🏽,如對問卷中“您為自己樹立的目標是什麽”的問題,大部分學生答不出來。而且,大學生認知中的成才途徑非常狹窄,僅僅局限於找個好工作。對於什麽是好工作🛡,大多數學生卻沒有非常明確的認知💁♀️。他們對考研考證🙆、出國深造等也只是隨大流,也沒有明確的目標👦🏿👨🏼🚒,甚至看作是找不到工作的應急之舉。
調查還發現,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淡薄,尤其對保障就業成才的法律知識十分欠缺。有55%的學生對《勞動法》👨🏻🚒、《高等教育法》🛌🏻、《上海市勞動合同條例》等表示“不了解”,38%的大學生只是略知一二🪺。而對於“法律法規對你的就業成才起到怎樣的作用”,24%的大學生認為“無任何作用”☑️,65%的受訪者認為“效果一般”🧬、“對個人指導性不強”✢。不少學生在尋求就業指導時🧙🏿,只註重面試、製作履歷等技術性問題,很少問及法律保障方面的內容。老師們擔心👩🦯➡️,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利益受到侵害時不會利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
調查也發現🧑🏼⚕️,大學生和社會對學校就業成才指導方面的需求與學校能提供的幫助不平衡👆🏼🧙🏿♀️。有68%的調查對象認為高校在就業指導方面的工作“不完善,指導渠道過於單一”。大學生對就業成才指導的需求涉及多個層面,如“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創新能力的培養”、“適當心理咨詢”、“社交能力指導”等。
事實上🧑🏽🍼,目前各高校的就業指導工作基本上還局限於服務性工作,如信息發布、政策宣講、技巧培訓🤳🏻、協議辦理等🐻。而且主要面向畢業班學生,大多數學生只有到了四年級才開始接觸就業指導👨🍼,了解市場需求,常有“書到用時方恨少”的感覺🦹🏼♀️。大學生成才不僅僅為了就業,而就業為大學生成才提供了一定的導向,所以就業指導工作亟需從畢業班學生向低年級學生輻射,貫穿大學教育的全過程,大多數學生希望能完善高校就業成才指導體系🗯,形成完整的課程、科目和服務。有92%的學生渴望在大學的不同階段都能夠得到個性化指導,而不再是過去那樣畢業前夕“臨時抱佛腳”聽幾場就業指導課了事🛌🏽。調查中,還有近四分之三的學生表示非常青睞“網絡導航體系”,希望校園網絡上有一套信息豐富、及時準確🖤🪹、有互動板塊的大學生就業成才導航體系。
〈文匯報〉2002.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