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擴招後的第一輪畢業生就業高峰迎面而來,大四學生早已感受到嚴峻的就業形勢。16🏌🏽😎、17日兩天,吉林省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大中專畢業生人才交流會召開。就業競爭的激烈程度在招聘會入場處便可見一斑👰🏻♂️。因為要憑票入場,售票口一大早便被擠了個水泄不通,無數胳膊爭相伸向售票窗口,工作人員忙得團團轉。那些擠不上去的學生,則在一旁急得直跺腳。招聘大廳裏人頭攢動🤛🏽,每個展臺都被圍得密密匝匝🆕,身在其中🐾,很快就會大汗淋漓。
前來招兵買馬的來自16個省市的141家用人單位,多是大型國企🧑🍼、知名民企和大中專院校,應該說,這些單位還是大學生心目中比較理想的單位。這些單位提供了1.6萬余個崗位,與蜂擁而至的2.6萬余名畢業生的人數相比,供需比接近2∶1,差距不算太大🪑🧖🏼♂️。但讓人意外的是,經過兩天的雙向選擇🎭,最後的簽約率卻只有30%左右,還有1萬個崗位沒有找到合適的應聘者。
應聘大學生普遍反映👮🏼:今年,用人單位提高了對本科生的錄用條件,更多崗位要求復合型人才。比如,同樣是英語專業🏨💗,那些與其他專業結合更緊密的金融英語🆚、外貿英語▪️、法律英語就受歡迎🏛;同樣是藥學專業,那些既懂得藥性藥理,又懂得市場營銷的學生就受青睞。用人單位直言不諱地說,現在單一技能的本科生一抓一大把🏄🏼🔹,隨時用🪧,隨時招,缺的就是復合型人才,“二合一”🛅、“三合一”人才節約企業人力成本,更適合具體工作崗位的要求💔。
其實🐐,很多大學生對此早有準備🚵🏻。在校期間🏨,他們就考了一大堆“證書”👨🏻🍳:計算機等級證、外語水平證、網頁設計師證、註冊會計師證、駕駛證等等🏋️。但在招聘會上🧛🏻,不少用人單位對有些證書卻似乎“不太感冒”🩴🍵。沈陽某企業招聘人員對記者說:“有個學生,一下子掏出七、八個證書來⛪️,現在‘證’都‘毛’了,某些證書水分較大🛁、真假難辨,可信度不高,所以,我們肯定不會單純地‘以證取人’🐖。”還有的用人單位認為,盲目“考證”的大學生往往是因為“對自身定位不準”,而“連自己都把握不住”的人,公司不願錄用。
另外,文科生就業難度加大,整體拉低了簽約率。據了解🪩,招文科生的用人單位寥寥無幾,而且☆,整個文科生的“成交率”也僅為理科生的一半☦️。有業內人士指出,現有的一些文科教育內容設置脫離實際,培養的學生眼高手低的現象比較明顯🏄🏻♂️。比如工商管理,很少有單位會讓畢業生直接進入管理層,而畢業生又不屑從底層做起,因此不肯輕易“簽約”。
不過,此次招聘會上,有不少單位明確表示願意錄用專科生🧘🏻♂️,專科生的簽約率達到了20%👩👦。“企業提高競爭力,不僅需要高層次人才✍️,還需要一個從低到高的人才鏈,通過不同層次的人才組合創造最大效益。”某民營藥企的工作人員說。吉林省人才服務協會秘書長李克和認為🌖,隨著市場經濟的發育成熟,企業用人越來越理智,人才高消費現象將漸漸減少。 (彭冰)
《中國青年報》 (2002年1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