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教師隊伍現狀
據教育部全國教育事業統計資料💈,2001年我國小學和初中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分別為96.81%和88.81%,但小學具有大專以上學歷的專任教師以及初中具有本科以上學歷的專任教師比例僅占27.4%和16.95%。這表明,義務教育階段我國教師的學歷普遍不高。其中,城鄉間小學和初中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分別相差20.7和14.2個百分點🖖🏻,東西部地區間分別相差3.9和4.9個百分點,差異顯著,造成了城鄉和地區間教育發展的巨大差距。
在高中教育階段,也存在著教師學歷合格率低、結構不合理的情況👈🏼。2001年🐐,全國普通高中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為70.7%,職業高中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僅為49.2%🫗。全國還有24.6萬學歷不達標的普通高中教師。尤其在信息技術、體育、音樂、美術、勞動技術等課程的專任教師中👰♀️,教師的學歷合格率僅為40%至60%▪️。實習指導教師極為緊缺,全國僅5885人,占專任教師的2.2%。
1999年教育部頒布了《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規定》,開始啟動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工程,明確全面推進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要以全員培訓為目標,突出骨幹教師培訓💅🏽;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和校長培訓都要以提高實施素質教育的能力和水平為重點🤔。明確提出,今後5年內對現有約1000萬名中小學教師基本輪訓一遍👂🏿,全國市(地、州、盟)遴選100萬名中小學和職業學校骨幹教師,省(區、市)遴選10萬名,教育部遴選1萬名,分別進行地(市)級👨🏿🚒、省級、國家級培訓😙,使骨幹教師梯隊基本形成。
【問題】 存在七個問題
朱永新👱🏼♀️、劉運來、苟建麗、俞曙霞🌬、姚本棠🔶、徐德驍、趙光華📻、吳葵光🤱🏼、史貽雲、劉新成等10位政協委員🦹🏻♂️,通過對現行教師繼續教育政策進行分析🐆,並對目前教師繼續教育情況進行認真調研後認為,我國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工程已進入全面實施階段💆♀️,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由於政策導向上的偏差等問題,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這項工程的實施效果🧏🏻♀️🖥。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目標發生偏離。教師繼續教育的目的是通過教師的進修與培訓,使所有教師能在原有的知識🙇🏼♂️、能力以及綜合素質方面有進一步的提高➜,並培訓出一定數量的教育教學骨幹🫛、學科帶頭人以及教育教學專家🤵🏻♂️🎅🏼。然而🧑🏿🌾,在教師繼續教育具體的實施過程中🧑🍳,許多學校往往偏離了這一目標,或者是顧此失彼,或者是只重視教師學歷的提高,而忽視教師能力的培養;或者是只重視對教師知識的傳授,而忽視教師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或者是重視不合格學歷教師的繼續教育,而忽視合格學歷教師的繼續教育🙍🏻;或者是只重視城市地區的教師繼續教育👐🏼🧏🏼,而忽視農村教師的繼續教育等。這些問題,影響了教師繼續教育的質量,偏離了教師繼續教育的根本目標📁,導致許多學校教師的繼續教育出現形式主義、不求實效的傾向。
機構設置單一。目前我國教師繼續教育的機構設置⚄,絕大多數還局限在教育學院和教師進修學校兩種機構中,相對於國外教師繼續教育龐大完善的教師培訓進修網絡,我國教師的繼續教育機構明顯表現出單一性的缺陷🧎♂️➡️☂️,如在日本教師進修機構體系中👨👩👧👦,有短期大學、國家教育大學🛸、綜合大學、教師研修學院和教師研修中心等。
師資遴選不嚴格。在我國教師進修系統師資中🧑🏽⚖️,大部分教師都是從中學或大學優秀教師中挑選出來的,具有深厚的理論底蘊和實踐經驗,但也有少數進修機構師資隊伍把關不嚴,使教師培訓質量出現很大的問題🏋🏽♂️。目前🏏,我國教師繼續教育的師資總體上素質偏差,這與我國缺乏嚴格的教師繼續教育的師資資格認定製度有關。在德國,師資培訓機構的專職教師必須要有10年以上的教學經驗,並要在理論上有較深的造詣👰🏼♂️,在理論界有一定的知名度🏌🏿,方可具備專職教師的聘任資格。而且👨🏿🚀🧘🏼♂️,具備這些條件的教師還要經過國家和地方各級部門的層層審批🔻,才能正式擔任教師工作。如果工作不勝任,同樣可以被辭退。與國外嚴格的師資資格認定製度相比,我國在這方面存在明顯的不足,無法可依👩🏽🏫、無章可循、隨意性過大的缺陷顯而易見。
形式單一🧑🏿🎄。教學中,傳統的課堂授課方式以及“滿堂灌”、“填鴨式”教學方法普遍存在。在實際教學當中🟩,有許多能夠真正提高教師教學技能技巧和實際管理能力,且形式生動活潑🍀、實踐性很強的教學方式很少或幾乎沒有被運用。
內容陳舊。教師繼續教育的課程設置🛌🏿,基本上還是重復師範院校開設的教育學🧝🏻♀️、心理學以及學校管理等課程,這些大而無當的課程內容對於已經從事實際教育工作的教師來講,教育教學工作指導性並不強。而教師真正想學的內容卻不能得到滿足,如計算機多媒體應用技術等💁🏿♂️。
手段落後。在電腦多媒體教學、電視教學🌷、錄音、幻燈等現代教學手段日益普及的情況下🪙,許多教師進修機構還停留在課本🕑📀、粉筆加黑板的傳統教學手段基礎上🏋🏿♀️,這種陳舊落後的教學手段大大降低了教學的效果。
激勵機製不完善。我國還沒有建立起完善的教師繼續教育激勵考核機製。在許多學校🖊,教師在繼續教育中取得的成績或證書在教師業務成績考核、職務評聘😭、工資晉升以及各種獎勵的評定中💪🏻,很少被作為重要的參照依據✤,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教師參加繼續教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許多教師把參加繼續教育看作是不得已而盡的義務。
【對策】 采取八項措施
教師繼續教育對我國來說是全新的領域,許多問題是前所未遇的。因而需要潛心研究和探討,並加強政策引導和監督,同時應立足我國實際,努力吸收發達國家教師繼續教育的成功之處,探索出一條基本適合中國國情、有中國特色的教師繼續教育之路。為此10位委員建議:
建立和完善我國教師繼續教育的法製體系。《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為我國教師繼續教育提供了法律上的依據。但僅有這兩部法律還很不夠🐨,這兩部法律只是籠統地對教師繼續教育作出了規定,初步改變了教師繼續教育無法可依的狀況,但對繼續教育經費來源🧑🏻🌾、培訓機構設立、考核辦法🤽🏼♀️、培訓證認定、不同的教師在什麽情況下接受什麽樣的培訓等方面並無明確規定。因而國家要盡快製定可操作性的教師培訓法規,完善教師繼續教育的法製體系🙍🏿♂️,將教師的繼續教育納入法製化軌道,使教師培訓具有強製性、嚴肅性、穩定性和實效性。
建立教師繼續教育師資資格認定製度🛠。高質量的師資隊伍是提高教師繼續教育質量的關鍵。在教師繼續教育師資資格認定上,我國應加快步伐,借鑒《教師法》中教師的資格和任用製度的規定🎗,並廣泛吸收國外的經驗,力爭在3至5年內建立比較完備的教師繼續教育的師資資格認定製度🤝,在教師繼續教育的師資應達到的水平、教學實踐的能力和資格證書的有效時效等方面作出明確規定。
建立中國教師繼續教育基地。面對數目龐大的教師隊伍,各地的教育學院和教師進修學校在教師繼續教育方面越來越顯得力不從心,因而構建多元化的教師繼續教育基地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教師繼續教育的基地既可以是師範院校✌🏻,也可以是名牌大學,甚至可以辦到著名的中小學🫷🏼。另外😢,如果條件許可,也可組建專門的教師研修中心,由中心根據教學中的專題⛩,聘請一流大師與教師對話,通過與大師的交流,喚起教師對理想的追求,激發他們的潛能和創造力。在建設好公辦教育基地的同時,也應積極鼓勵民辦教育基地的成立🚑,通過競爭🍛,辦好各種類型的教師繼續教育基地,從而切實提高教師繼續教育的質量🤳🏼。
建立中國教師繼續教育網。充分利用網絡資源,為面廣量大的教師提供充沛的繼續教育資源。建立全國範圍內的教師繼續教育網,可以優化和集中全國最優秀的教學資源👊🏼,為教師提供一個學習知識、獲取信息的廣闊空間🩱😌,進而促進教學方式、教學手段和教學模式的變革。在網絡時代到來、終身教育受到廣泛關註的今天👨🏻🚒,教育行政部門應充分利用自身的優勢,確實擔負起這一責任🦣。
另外👨🦯,政府還應充分利用民間網絡公司的資源,利用他們靈活多變的優勢,廣泛吸收他們參加教師繼續教育網的建設。
建立中國教師繼續教育文庫。目前我國使用的教材內容明顯陳舊,與發達國家相比,至少落後10年左右,因而引進國外最著名的教材,加強教材的翻譯和編寫👰,更新教材的內容已顯得刻不容緩。由教育部推出的“面向21世紀教材”的編寫和出版♌️,在教材改革方面已率先走出一步,這項工作還要深入地開展下去#️⃣。
建立中國著名教育家影像資料中心。把當代教育家們精彩的演講和課堂教學等內容錄製下來,為全國的培訓機構服務,實現“資源共享”,可以免除優秀教育家東奔西跑忙於應付各種講學活動,也為邊遠地區學校和一些辦學條件比較差的學校提供與大師對話的途徑。
建立中國教師繼續教育督導團。組織一流專家,對第一層次的培養對象進行現場教育診斷🥕👨🏽🌾,幫助他們總結經驗、教訓。很多在一線工作的優秀教師有豐富的教學經驗👰🏻,但由於基本教育理論素養的缺乏,使他們的經驗難以上升為理論性的知識👰🏼♀️,難以形成具體的教學模式,這時就需要專家的指導和幫助💶,將他們的實際工作與理論結合起來,幫助他們盡快地成為專家型、研究型的教師🚛。
建立中國繼續教育培訓的市場機製🪛🐔。由於培訓對象層次繁多,需求各異,繼續教育要在尊重教師的個人願望和個人差異的基礎上🛍,由培訓機構提供“菜單”,教師自願參加、自主選擇。現行的政策是上級部門指定培訓地點和培訓內容,學校和教師沒有選擇的權利,這種行政上的壟斷帶來的是工作的低效率,教師對這種強製性的培訓普遍持有抵觸情緒。應該把選擇培訓基地和培訓內容的權利交給學校和教師📣🏌🏼,由學校和教師自主選擇培訓部門,教育行政部門給予必要的監控。
《中國教育報》2003年3月15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