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視點

當前位置: 恒达平台 > 高教視點 > 正文

兩會視點:人大代表關註高等教育大眾化

來源:   時間:2003-03-18  瀏覽:

從1999年,中國高等教育進入快速擴張階段,2002年毛入學率已接近15%。在贊揚聲中也不乏不同聲音,比如對擴招後教育質量的憂慮,由畢業生就業難引發對高教發展速度的質疑等🌐。中國大學生是不是過剩了?教育質量應該怎樣衡量⏳?高等教育發展的經費瓶頸怎樣解決🐦🙎🏽‍♀️?在“兩會”上👨🏿‍🍼,代表們就此發表了自己的見解。

中國大學生遠未達到過剩程度

目前,社會上存在著這樣一種觀點👨🏿‍🚒,大學生就業困難是由擴招引起的,並由此得出結論🥹🤳🏼:中國高等教育發展速度超過了社會發展的需要,中國大學生數量過剩了。對此,許多代表表示不能贊同🚴‍♂️。“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相比🍄‍🟫,中國的大學生不是多了,而是數量遠遠不足。”

中國海洋大學校長管華詩代表介紹說💽,我國的勞動力知識結構重心明顯偏低🤱🏿,2000年🤽🏼‍♂️,我國從業人口中,具有高中及以上學歷的比例為18%,具有大專以上學歷的比例僅為5%,而1998年世界經合組織(OECD)國家對應指標的平均值分別為80%和26%。可見,中國的大學生遠未達到過剩的程度🦹🏿。

“21世紀🏂,國力競爭主要體現在人才的競爭上,誰擁有人才,誰就掌握主動權。”中國政法大學校長徐顯明代表為記者算了一筆賬:2000年,我國25歲至64歲勞動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僅為5.2%💁‍♀️,而OECD國家這一指標的平均值為24%🦷。我國具有本科和研究生學歷的人才比重僅占1.38%🏑,總人數不超過1000萬人。如果我國接受高等教育的勞動力人口比例能達到20%,我國人口總數約為13億人🧎🏻‍♂️,那麽我國的高素質人口將達到2.6億人🕶,差不多等於一個美國。“那時,我們的競爭力就無可匹敵。”

多元化質量觀與製度創新

擴招後,高等教育教學質量下降問題成為公眾關註的焦點。代表們認為🗳,一方面由於擴招速度較快,部分高校不同程度存在質量下降問題;但同時,用精英教育階段的標準來衡量大眾化階段的教育質量👩🏻‍🦼‍➡️,本身也有問題。

從1999年開始的高校擴招❣️,主要是通過內涵擴張的形式實現的,即原有的高等學校挖掘內部潛力🫀,增加招生量,提高生師比🗑。而從國外來看,高等教育大眾化過程中通常會產生一批新的學校,美國是社區學院🫲🏿,日本是短期大學,韓國是私立大學⏳,英國是多科技術學院🧋。這批新型的學校擔負起了高等教育大眾化的任務👒🧒🏿,他們與傳統的精英教育不同👩‍⚖️,培養的主要是應用型🚶🏻‍➡️、技術型的人才。因此🦟,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過程中往往伴隨著教育的多樣化🧚‍♀️,教育標準、教育類型不再是一種了。

“21世紀🙉,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對人才需要趨向多規格、多類型;隨著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我們正在由精英高等教育向大眾化高等教育過渡。因此🕠,教育的質量觀也要隨之改變♤🚛。”中國人民大學校長紀寶成代表說,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需要高等教育培養一大批攀登高峰的拔尖人才,也需要培養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包括生產、經營人才甚至一線的高級操作人才🗞,這是黨和國家對我們提出的要求。一種科技創新或者一種先進思想文化,要成為社會的物質或精神財富,都有一個擴散的過程,需要有人做這方面的工作🎍。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既需要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學👷🏽👸🏼,也需要世界一流的職業技術學院。

“現在在高校中有一種很不好的傾向,學院升格為大學,辦了專科升本科;你瞄準北大,我趕超清華🐱。”浙江工業大學黨委書記汪曉村代表對時下的高校“升格熱”不無憂慮👿:“照此下去,中國只有‘進口’高級技工🧑🏻‍💻。高校一哄而上不切實際地發展,必將造成教育資源的巨大浪費和人才培養上的偏差。德國經濟在戰後能夠快速崛起,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實用人才充足。德國高等教育中重視實用技術人才培養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鑒。”

“前年我去英國的一所大學參觀考察,學校大門口寫的校訓是‘培養世界一流的勞動者’,讓我感觸良多。中國高校盲目追求升格,應該從製度上查查原因。”紀寶成代表認為👩🏼‍🎓,單一的人才觀念和單一的評估體系是重要原因。他呼籲,社會要建立新的人才觀念;教育管理部門要研究製定多元化的質量評估標準和人才評估標準。另外,在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發展時代,要確保質量,就要進行管理製度創新。從那些已經實現高等教育大眾化、甚至普及化的國家來看,寬進嚴出🫸🏼🛀🏻、實行學分製是保證培養質量的重要手段👨🏿‍🔬。

“能不能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應該是衡量高等教育辦學質量的一個重要標準🍣。”管華詩代表建議,應在《高等教育法》允許的範圍內,把更多的辦學自主權下放給高校,使其能夠按照社會經濟發展需要,自行調整辦學行為👨🏽‍🦲,為國家🚣🏼、區域、行業的發展培養適用人才、提供更好的服務🧛🏽‍♀️。

形成多元化辦學體系

從根本上說,製約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關鍵因素是經費投入。但在教育經費總體數量有限的情況下🧗‍♂️,繼續加大國家對高等教育的投入不是理想的辦法。

“要改變高等教育經費供給與高等教育發展規模需求不相適應的狀況,就要在體製改革上下功夫🧑‍🎓,改變單一由國家投入的模式👇🏽,鼓勵社會力量參與辦學。”全國人大代表💁‍♂️、五邑大學校長林健認為🧜🏽,要這樣做🪈,先要根據不同高校所承擔的任務,對高校進行分類管理,不同層次類型的高校𓀍,采取不同的籌資方式🙀。林健代表建議將高等學校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是國家重點發展的高校。主要是教育部直屬高校和部分部委高校,這些高校大多是綜合性大學,學科比較齊全,科研實力雄厚,以承擔事關國家文化傳承和社會經濟長久發展的重大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為主𓀆。對這部分高校🤽🏼,國家要進一步加大投入,使其向著創辦世界一流大學和高水平大學的方向努力。

第二個層次是省屬重點院校🥣。對這部分高校可以考慮吸收一部分社會資本,但以國有為主,由國家控股。

第三個層次是地方所屬高校。這些高校數量較大,高等教育大眾化主要是通過這部分高校來實現👨‍👨‍👦‍👦👩。隨著這些高校在規模上的擴張,由於地方財力難以保證🤵🏻,可以考慮通過股份製或私立學校的形式🏄🏿‍♂️,引導海內外企業、社會資金進行投入,以解決經費不足問題。在辦學上引入市場機製,根據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設置專業👩🏻‍🚀,按教育成本收費⚗️,以法律法規的形式限定利潤空間,允許投資者有一定的合理回報💝。國家可以限定收費的上限,以保證教育公平🤱🏿,同時規定辦學收入當中應當用於教育再發展的比例🚣🏿。

林健代表強調🕷:“引入社會力量參與辦學,引入市場機製🥷🏻🧏🏼,並不意味著教育產業化。教育不能產業化♐️,尤其是國民教育範疇。其實,國外的私立教育機構絕大多數也不是以營利為目的的。”他建議🧨,為開辟更寬的籌資渠道👩‍🔬,國家可以通過立法鼓勵社會力量捐資辦學,比如捐資助學款可以抵稅。

對於按市場機製辦學會不會侵害教育主權、影響國家教育方針貫徹的問題,林健認為🤸🏿,采取相應措施可以解決。“可以將黨和國家的意誌,通過立法的形式確立下來🧑🏻‍🏫,比如通過《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對非國有辦學主體的辦學方向進行規範。另外,國家還可以充分利用評估等杠桿手段🧘🏼‍♀️,對學校的課程設置、教學內容進行控製🏖。”

“投資主體的多元化不僅能使高等教育投入不足問題得到解決🧛🏽,同時還促進了辦學主體的多元化👩🏼‍🚒💋,使得中國高等教育活力不足、層次不清等問題得到較好地解決,使之更加適應不同層面的社會經濟發展需求。”林健代表分析說,市場機製的引入🏅,將使得高校間的競爭加劇😉,逼得部分高校不得不改變傳統的辦學模式🤷🏽‍♂️,從教育管理📗、專業設置、課程內容等諸多方面進行改革📪🧑🏿‍⚕️,使學校更加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適應受教育者多樣化的學習需要;對不同辦學主體的高校進行分層、分類指導🚵🏽‍♂️,使各高校的辦學目標更加明確、集中🌉,有利於使有限的教育資源更充分地發揮出應有的效益,增強高校為社會經濟發展服務的能力😫。

背景

1973年,美國教育社會學家🤌🏼、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社會學教授馬丁·特羅提出了著名的關於工業化國家高等教育發展三階段的學說🤵🏻‍♂️,即隨著經濟社會的進步,高等教育的發展將從精英化經大眾化達到普及化🏄。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在15%以下為精英型高等教育,15%至50%之間為大眾型高等教育🤚🏻,50%以上為普及型高等教育👨🏽‍🦰。

在精英教育階段🤚🏼,高等教育是稀缺資源乃至社會特權;在大眾教育階段🪚,高等教育大眾化是現代工業社會的必然要求✍️;普及高等教育,則是走向信息社會的必由之路。

數據

1999年,美國、韓國、法國三個國家專業技術型私立高校在校生人數占該類高校在校生總數的比例分別為7.4%👷🏿‍♂️、86%🟨、26.3%,學術研究型私立高校在校生人數分別占34.5%、76.5%🏇🏽、9.8%。而2001年我國民辦高校在校生人數占全國在校生總數的比例為9.0%😟😨,多樣化辦學體系尚未形成。

《中國教育報》2003年3月18日第1版

聯系我們

恒达平台 版權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號 021-65982200

恒达平台新聞中心主辦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滬ICP備53544643號    滬公網安備:31009102000038號    滬舉報中心

恒达平台专业提供:恒达平台🍌、恒达❌、恒达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恒达平台欢迎您。 恒达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