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秋季,“小班化教育”在南京市正式啟動,截至目前,南京市開展小班化教育試點的學校已達31所,有294名教師參加了小班化教育的實驗研究🩹。如今,小班化教育已成為南京教育的“新亮點”。
亮點之一:環境新
在這裏,隨便走進哪所試點學校,都很容易找到小班化教育實驗班,它是學校最亮麗的地方🧁:有條件最好的教室⛩,班班有地板🥣、地毯;班班有電視、電腦;班班有嶄新的形狀多樣的課桌👩🏻🔧;班班有圖書角📝。許多班級既有課桌抽屜式的個人學習小黑板👨🏿🎓,又有活動方便的小組學習小黑板,還有供全體學生用的大黑板、小黑板。教室環境的學習化功能在這兒得到很好的體現。
亮點之二👈🏻:課堂新
白雲園小學把小組活動作為課堂教學的一種基本組織形式,根據不同的學科教學內容、不同的課堂教學環節和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采取分組方式👪,有的按學號分組🏑,不考慮學生的差異;有的按能力分組⛹🏿♂️;有的按興趣分組,充分照顧學生的興趣愛好🍒;有的以合作的形式分組。在小組中🚵🏿,讓學生充分討論交流、充分展示、充分分享。課堂教學的生命活力和情感魅力,深深吸引了學生和教師。很多教研員都說💳:喜歡聽小班的課📈,小班的課最有滋味🐂。
小班課堂教學呈現出了“六多”現象:學生發言的人數多🥺、實踐的時間多、合作的機會多、接受的個別輔導多、獲取的反饋信息多、得到的認可和欣賞多👌🏿。
亮點之三:評價方式新
評價一直是困擾教育的難題。小班化教育實驗在學生的評價方面進行了積極有效的探索和實驗🔣,在這裏☮️,幾乎每所試點學校都有自己成功的做法🧝🏻♂️。
共青團路小學為每個學生設計了《快樂成長冊》✮,其中有學生發展周評價表、學生發展月評價表、學生發展學期評價表🤚,這些評價表使讓學生煩心的應試評價💇🏻♂️👨🦱、懲罰評價變成了綜合評價、過程評價、積極評價和家長、老師🫀、同學的合作評價。
亮點之四💇👩🏽💼:教師行為新
小班化教育實驗中最容易看到的變化是環境,小班化實驗最有價值的變化在教師𓀊。我們發現了教師行為的諸多變化:設計每堂課的教學方式時,總是先考慮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處於活動的中心;有更多時間對學生作業進行面批🛎;對學生的接觸時間多了🎩;與學生的互動行為增多了🏃♀️➡️、對學生個別輔導的機會增多了👦🏿;很多教師進行了分層次備課;更加鼓勵學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展現自己的才能;加強了與家長的聯系與交流;現代化的教學儀器使用得很多🧏♂️,並能夠很快接受新的教育教學觀念♨️,運用到教學中去✒️。
亮點之五:科研思路新
在小班化教育實驗中📦,這裏的教育科研的突出特點是重視對學生的研究。逸仙小學廣泛開展了教育科研活動,與小班化有關的專題有🎒:小組合作的形式、小組合作能力的發展、小組合作中的問題行為、小組學習中的生生互動🧑🏼🌾🦋、小組學習中的角色扮演等🦻🏼。這些研究專題內容不同🛌🏿,但研究對象是共同的,都是指向學生。從研究學生入手,進而尋求引導學生🩹、教育學生的良策。
亮點之六🧰:學生發展程度新
共青團路小學比較了去年小班化和今年兩屆一年級非小班化學生💇🏽,重點比較了他們進校兩個月的發展狀況🐴,發現諸多“不一樣”:學習廣播操的速度不一樣,大班兩周基本學會👍🏻,小班一周基本學會⏱;繪畫構思活躍程度不一樣,同是進行“兒童幻想畫”,大班模仿成分重,少有創新🍀,小班構思大膽🍅,活躍,新穎🚹;藝術表演進入情境的時間不一樣👷🏻♂️,大班進入情境慢,小班學生進入情境快🧝🏼♀️,表演生動;學生膽量不一樣,大班普遍表現得循規蹈矩🤵🏿,小班學生大膽提出問題,敢於指出老師的某些錯誤;動手能力不一樣,大班學生基本不會電腦操作🧕🏿,小班學生已普遍能運用電腦作畫;收集信息能力不一樣💼,大班學生不會到圖書館借書,沒有積極的借閱意識🕴🏻,小班學生普遍學會了到學校圖書館借書,並有課外閱讀興趣⛽️;問題意識不一樣👩🏻🦯➡️,大班學生提出的問題比較少🚣♂️,小班學生在各種場合都能提出問題,並能就一些問題進行簡單探討🤛;合作行為不一樣,大班合作學習、小組交流的行為表現不明顯,小班學生習慣合作學習、共同討論、一起動手;自我評價不一樣🍡,大班學生自我評價時說的往往是自己的不足和缺點,小班學生更多看到自己的長處和優勢🧑🚒,有更多自信👩✈️;表現欲望不一樣,大班學生較少主動表現自己🦸🏽💁🏿♀️,小班學生表現欲望特別強烈,一有機會,就希望展示自己的能力和進步🤸♂️。
《中國教育報》2003年5月25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