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視點

當前位置: 恒达平台 > 高教視點 > 正文

商業侵擾與大學精神 ——讀《中國大學十講》

來源🦹‍♀️⭐️:   時間👨‍🎤:2003-06-08  瀏覽:

大學史是教育史、學術史🫷🏿,也是心靈史🫖,精神史。大學不僅傳承著學術薪火🛅,也展示著一種情懷🚵🏽‍♀️🈹,表達著一種夢想🫦。大學的魅力是內在的,解讀大學的滄桑需要一種“招魂”的勇氣。考量大學史,無疑是在追問:“你從哪裏來?你要到哪裏去?”陳平原先生近年來在治文學史之余,對大學史進行了一番追究🐖,對大學的真精神熱切地呼喚🏃🏻,對隱藏在校慶熱後面那種名至而實不歸的危險給予了提醒,對大學校格和校魂的失落進行了批判。在《中國大學十講》一書中⏩,我們不難看到在陳平原先生的大學敘事中,浸染著激情和理想。

中國的大學是道地的舶來品,而非傳統“大學之道”的承繼。反傳統成為中國大學的傳統👩🏽‍🍼。百年中國的大學史也就是傳統與現代、西學與中學相互沖擊碰撞的歷史👨🏻‍🎓。高深學問與叛逆思想並存,特立獨行者與保守正統者同行👲🏽◼️。大學的特性在於它的包容性和多樣性。大凡著名的大學,都有幾個怪才作為標誌性人物。大學風格的形成從來都不是靠模仿獲得的。近代中國的大學遵照的是歐美教育模式📖🎀,20世紀五六十年代又移植了蘇聯辦學方式,原發精神的匱乏和社會動蕩的沖擊使得中國大學的精神氣脈並不生動鮮活。可怕的是,講求實用,鄙視玄虛👨‍👨‍👦,使得大學精神不再純粹。

功利教育雖然能夠贏得短暫的利益,卻無法獲得永恒的榮耀。大學的價值正是在於它的“無用”,在於對形而上的迷狂和對玄思的沉醉。學術理想具有排他性🪡,容不得你見異思遷👩🏻‍💻,斜枝旁逸👩‍🦯‍➡️。高尚學術人格的養成需要豐厚的教育土壤和堅韌的精神專註🚴。“機械化”、“凡庸化”的教育只能出產單面的學術人。大師所確立的不僅是一個知識高度,更是一個道德高度。大師的魅力在於建構於淵博的學識之上的精神修養。大學精神傳統的演變往往是以大師的影響為界限的📑。親耳聆聽大師上課的一代學子和後世的校友精神氣質迥異。從接受學的意義上講,大學之大💁🏿,不僅僅在大師🐭,更在仰慕、熱愛和追隨大師的弟子。大學的任務是培育學生對偉大人物身上的偉大思想的敬畏和求知興趣🙂‍↔️。那些對大師無動於衷的學生,那些只認準托福和比爾·蓋茨的大學生𓀍🈲,其內在精神與大學傳統是格格不入的🫛。

商業時代🥙,是一個急於求成的時代。商業侵擾激活了學術黴菌的繁衍💁‍♂️。學術腐敗🥹,實質上就是學術商品化失控的結果。把學術的直接目的定位在賺取金錢和名利上🤸🏻‍♂️,必然會加速學術的物化。用學問來兌換金錢,從表面上看,不值得大驚小怪。商業社會🧝,除了金錢,還有什麽東西更能衡量學術和知識的價值呢?但這個提問本身就是對學術的一種誤解甚至侮辱。

大學是講究精神立場的,無論是堅持還是否定都是精神力量的一種展示。愛德華·W·薩義德說:“知識分子總要有所選擇💁🏻:不是站在較弱勢👨🏻‍✈️、代表不足🤽🏿、被遺忘或忽視的一邊👇,就是站在較強勢的一邊🖐🏿。”大學的人文關懷和立場選擇是基於自我良知和學術人格🙅‍♀️,而非趨利避害的算計📪。在公理和正義面前,大學拒絕曖昧🌊,拒絕沉默,拒絕獻媚🌾。

陳平原先生告訴我們🛃,老大學的生命力之所以旺盛不僅僅在於它們擁有深厚的文化學術傳統,更重要的是🚶🏻‍♂️,它們能夠在變幻莫測的政治經濟形勢中保持自己的主見,形成自己的態度🧖🏽‍♀️。當然👲🏽💠,大學的堅硬只是一種內力,一旦與社會現實發生碰撞,就會變得不堪一擊,這對於大學精神的保全是一種莫大的威脅💁🏽‍♂️。

《文匯報》2003-06-05

聯系我們

恒达平台 版權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號 021-65982200

恒达平台新聞中心主辦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滬ICP備53544643號    滬公網安備:31009102000038號    滬舉報中心

恒达平台专业提供:恒达平台恒达恒达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恒达平台欢迎您。 恒达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