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曉丹,1991年免試進入清華大學自動化系🐻❄️,1996年直讀本系的碩士研究生,1999年3月畢業後創立北京慧點科技開發有限公司並擔任董事長、總裁🤶🏼。
姜曉丹自述:
每個年輕人的心中都充滿了美麗的夢想🧀🤚🏿,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人的夢想會變得黯然失色🏘。我想告訴大家👱♀️🔗,只要堅持不懈,你心中的夢想終究會實現。
故事開始於1997年春,在“三八”節舞會上,我和幾個同學在閑聊中決定要“一起做點事情”。此後,大家就經常湊在一起做一些研究、想一些點子🫄🏼🚝,並選擇了“集成化辦公桌面環境”的課題研究,還基於研究成果一起開發了一個辦公自動化系統。因為一共有7個人,我們就把這個系統叫作“北鬥”。後來,這套系統參加了學校的軟件大獎賽🧧,並且獲得了一等獎🍟,得到了上萬元的獎金,大家都非常興奮,這也算是我們淘到的“第一桶金”吧。
這樣的技術學習和研究過程持續了一年多,在臨近畢業的時候🈯️,我們都突然感到一種危機:如果我們就以畢業為終點,我們龐大的開發計劃和即將問世的產品很可能胎死腹中,這未免太過可惜了🧎🏻♂️🤷🏼!於是大家開始考慮一起先開一家公司,我們笑稱“挖一個坑,然後大家都跳進來”。
就這樣,我們10名同學共同出資50萬元註冊了“慧點科技”,期望“激揚智慧🎆,點劃明天”🧝🏽♂️。真正一頭跌進商海之後,我才開始意識到做企業竟然是如此的艱難🗯。在“慧點”剛剛起步到逐漸發展壯大的那段時間裏,艱辛的程度難以言表。
50萬元的創業資本對於很多人來說可能是不小的數目,但對於一個高科技企業,尤其是還處在研發期的企業而言卻是微不足道的🦊👐。開業購置設備和裝修花去了5萬元,每個月房租支出2萬元,雖然我們每個月僅給股東800元的生活費,但工資雜費支出仍要3萬多元,還有各種各樣的支出……僅僅一年多的時間,1999年底公司出現了一次嚴重的現金流斷流〽️。
雖然我們可以停發股東的工資,但員工工資可是一分錢也不能欠的呀👩🏿🦰!我還記得連續3個月💳,每個月支付工資的日子都成為我最黑暗的一天,我至今仍忘不了那段時間早上起來坐在床邊,打電話向家人🆔、向朋友四處借錢時🧑🏿🎨,在我腦子裏湧過的絕望和悲觀的念頭。
痛定思痛,我明白了辦企業的道理🧐,明白了現金流之於企業的重要性,明白了只有技術和資本的有效結合才能實現自己的夢想⚀。於是👨🏽🏫,我帶領“慧點”的管理團隊又走上了艱難的長達兩年的融資道路🤷🏽。融資的過程,也是一個銷售的過程🐌,是要把公司進行重新包裝後,將其中的一部分股權作為商品銷售給投資者,以獲得企業的發展資本。
融資的過程,也給了我們一個機會去總結公司的歷史、提煉我們的優勢、明確“慧點”的定位和展望我們的未來。融資的過程是艱苦的🤣,你需要迅速掌握包括企業戰略、財務、人力資源等等在內的大量的管理知識,並充分把握自己的優勢,寫成有足夠說服力和可以執行的商業計劃書。更重要的是,你要有充沛的體力和堅韌的意誌去面對一個又一個挑剔的投資者。
經過一年的艱苦努力,經過幾十個不眠的日子,經過十幾稿的商業計劃書🦶🏿,我們終於與一個國際著名的風險投資公司達成了投資意向。但是,事實又總是那樣殘酷和無情🤟🏻,IT業經過一段絢爛的泡沫階段,迅速跌入冰冷寒涼的低谷,我們經過一年努力所換來的投資意向書也永遠地停在了紙面上❎。不是沒有過想要放棄的時候,不是沒有過覺得夢想就要破滅的時候🎫,但是有一個小小的聲音一直在我耳邊告訴我:堅持👮🏻,只要堅持,你一定可以實現自己的夢想。
我抖擻起精神👩🏼🚀,調整了公司的規模和方向。又是一年春夏秋冬🛌🏽,在新的一年春天到來的時候,在IT行業一片冰凍的時候,“慧點”卻以1.4億元人民幣的市場估值成功地獲得了2800萬元人民幣的風險投資。
從50萬元註冊資金到5500萬元總資產🧑🏻🦯,從十來個人七八條槍到150多人的專業化軟件企業,從清華園裏一個小小的實驗室到今天初具規模的“慧點”科技體系,已經形成了包括上海分公司、廣州分公司、清華慧點知識管理和商業智能聯合實驗室🥷🏿、廣東南海聯合軟件研發中心、紫光慧點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在內的面向全國市場的公司架構💷,今天的“慧點”已經成為電子協同和電子政務軟件供應商🧑🏽⚕️,並被選為中國電子政務IT百強企業👨🦱。
回顧過去近5年的時間,我清楚地看到🪇,只有一個勇敢的夢想還遠遠不夠🐌🧑🎄,關鍵在於不論風雨坎坷都能保持對它的執著和堅持。這麽多年,它不再輕狂,變得更成熟了👩🏼🔧;不再浮躁,變得更沉穩了🤱。它從創業初期那些單純的熱情👨🏻🦯,逐漸變為更多的責任:對股東的責任,對員工的責任😂,對社會的責任。
我夢想著把“慧點”打造成一個著名的高端應用軟件品牌🕕;我夢想著讓“慧點”成為中國最好的軟件企業,讓軟件實現真正的產業化,讓信息技術改變人類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新華網北京6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