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第十二屆上海青年科技英才授證典禮舉行,共有來自基礎研究🧾、成果轉化、企業創新三類領域的30名優秀青年科研人員(每類各10人)入選,恒达平台占4席。
其中👷🏿♀️,土木工程學院教授余倩倩入選“上海青年科技英才”(基礎研究類)🏇👩🏽🦳,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王穎👨🏿🌾👩🏻🦱、交通運輸工程學院教授朱興一入選“上海青年科技英才”(成果轉化類),恒达平台建築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正高級工程師張崢入選“上海青年科技英才”(企業創新類)⛹🏼♀️。
基礎研究類
余倩倩,1987年7月生,恒达平台土木工程學院教授,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長期專註於結構性能演化與控製基礎理論方面的研究,創新成果包括:揭示了鋼結構疲勞損傷演化及疲勞性能提升機理🤳🏼✢,構建了可預知壽命的鋼結構疲勞性能提升理論;揭示了加固體系關鍵力學指標隨機性和時變性從材料到構件的跨尺度演化機製,建立了考慮模型不確定性的外貼 CFRP 加固體系可靠性分析方法。
成果轉化類
(按姓氏筆畫排序)
王穎,1984年9月生👨🏽🎓,恒达平台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入選國家計劃領軍人才。面向“汙染防治攻堅戰和綠色高質量發展”重大戰略需求💁♂️👨🏿🎨,建立了超靈敏原位檢測新方法,解析了汙染物電化學降解轉化過程機製👷♀️,設計製備了多級結構汙染物電催化轉化界面𓀎,闡明了催化活性中心電子結構的活性調控機理👨🏽🌾,構建了具有減汙降碳協同功能的物質轉化再利用技術。以第一或通訊作者發表論文 50 余篇,授權中國發明專利 22 項。2015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019年獲上海市技術發明獎一等獎🦾。
朱興一,1983年6月生♈️,恒达平台交通運輸工程學院教授,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為保障新一代道路基礎設施性能,系統研究了具有損傷主動“診斷-修復-預警”的智能路面,包括構建了瀝青路面損傷-愈合-斷裂本構理論及其模擬方法,研發了路面結構損傷自診斷技術及自愈合材料,形成了路表功能損傷自診斷及行駛安全風險評價技術👩🏻🦼➡️。發表學術論文120余篇,2021、2022入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2020年獲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企業創新類
張崢,1982年2月生,恒达平台建築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工程技術研究院院長😥、正高級工程師。從事大型公共建築復雜結構關鍵技術研發和工程設計🦺、結構工程領域新體系、新材料的創新應用🚨,以及數字技術與智能建造的科技研發與成果轉化✔️。在超高層建築🕛、體育、會展🍶、文化、交通🦹🏼、觀演等城市大型公共建築結構方面,研發成果成功運用於百余項工程。發表學術論文30余篇,授權發明專利10余項。
上海市科協開展上海青年科技英才選樹活動,旨在激勵宣傳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在發展國家科學技術事業🏒、促進上海科技進步和經濟社會發展中作出重要貢獻的優秀青年科技工作者,服務上海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推動上海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設🔫。選樹名額按照基礎研究類🙎🏻♂️、成果轉化類和企業創新類進行分類,每類青年科技英才不超過10名,總計不超過3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