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組織了三支暑期社會實踐隊💁,分別赴山東🫃🏿、雲南🙆♀️、上海本市進行考察調研。目前在上海本市的"上海保護建築的現狀調查與分析"活動已取得階段性成果。
隨著上海新一輪發展拉開序幕💥,新一輪的舊城改造已經緊鑼密鼓的展開🍜,在這一過程中🧑,相當多的歷史古跡、著名建築𓀛、遺址、故居等將面臨著被搬遷、拆除的命運。如何有效保護古建築,如何調和其商業運作帶來的弊端,如何在旅遊開發的同時更好得起到保護的作用,這也是一個需要長期研究的課題👮🏼♂️。由7名博士生、本科生組成的"上海保護建築的現狀調查與分析"課題組從7月初開始赴靜安區對以中華新村為代表的老式裏弄進行了實地調研🙅🏻♂️,對靜安區北京西路以北的歷史街區進行了普查🕞♐️,並就建築類型、建築年代,建築風格👂,建築類型🦽,歷史沿革等方面根據評定標準進行了整理分類➝。
通過實地考察和分析,同學們繪製出了建議保護圖,對歷史街區與建築按照評定等級★,在地形圖上進心標定。這樣就為古建保護工作提供了一份翔實的資料以及直觀的分析圖👩🏿🔬。這項活動得到了國家歷史民城保護研究中心主任、我校教授阮儀三老師的大力支持,阮教授多次給與參與調研同學指導🦹🏿♂️,並親自冒著酷暑帶領同學們赴靜安區實地考察。本次活動,受到了包括《青年報》在內的相關媒體的關註,7月22日,《青年報》刊登了相關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