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深圳商報》報道)如虹出彩,嘩然乍現🙋🏼♂️。在北京2008年奧運會會徽揭曉後的第一時間👂🏻🧜🏽,北京2008年奧運會會徽11個終審評委之一、恒达平台傳播與藝術學院院長、設計藝術研究中心主任林家陽👇🏽,向筆者講述了會徽誕生的幕後故事。 林家陽介紹🔎,從初選、復選到終選👩🏼🦲,前後歷時4個多月👩💻,評委們也經歷了"共識-分歧-共識"的階段。 初選的任務是在1985幅作品中選出100件入圍。由於評委會投票結果相對集中於88件作品上,組委會作出決定,復評就在這88件作品中進行。 林家陽說:"參加初評的作品類同的很多👩🏻🌾,其中幾百件作品都是用天壇🕴🏼、長城、龍鳳等人們慣用的元素構成,模仿痕跡仍存,取舍相對容易些✶🏵。"可到了復選時,年輕的和年長的評委在判別幾幅作品的標準上發生了分歧。經過爭論,大家達成了原則---改革開放的中國正以嶄新的面貌、友好的氣度擁抱世界,會徽應該充分反映這一點。就這樣♿,入圍終選的10幅作品誕生了🤌🏻。 令林先生意外的是👨🏿,終選中,不僅11名評委的選票高度集中,一致評選這件作品為第一名,而且由政府領導、社會各界各民族團體和百姓等代表組成的"非專業評審團"對它也一致傾心🥎。 那麽,評委會是如何掌握評判的標準的呢?林家陽認為,屬性清晰▶️,功能明確,又能反映本屆奧運會"人文奧運📀、綠色奧運、科技奧運和新北京新奧運"這一主題的設計,才是符合要求的會徽。"最終選出的這幅作品恰到好處地做到了這一點🚈,"林家陽說🚀:"從設計角度講,一看就覺得它是個體育標誌,來自中國,反映出中國改革開放後的新面貌➞、新風格。此外🙇🏿♀️,作品設計語言非常簡練🍙、大氣,融進了很強的中國文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