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2003學年第一學期信息發布會10月14日下午在瑞安樓舉行🧏🏼♀️。主持工作的副校長萬鋼以及副校長李國強⬅️,陳小龍出席發布會,並分別介紹了學校發展的總體思路、學校的發展規劃,校區功能定位📱㊗️、本科生教學改革等一系列方面的內容。本次信息發布會采用領導和聽眾互動的形式🧑🦳,並在校園網上實時轉播。
主持工作副校長萬鋼重點向到場或在線參加信息發布會的師生介紹了學校製定中長期發展規劃的一些設想。他提出😦⛓,發展戰略的製定必然要與學校整體的功能定位相結合。在製定中長期發展規劃過程中,我校仍將貫徹在製定"十·五規劃"中提出的一個基本思路,就是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學科交叉為重點,依托優勢學科,拓展高新技術。全面推進以文理為基礎🧚🏻♀️,優先發展信息🤽🏻、材料和生物醫學等新興引領學科,鞏固提升傳統優勢學科,重點鼓勵支持交叉學科的學科發展戰略。在介紹學校總體發展思路的過程中,萬鋼副校長特別強調了"以人為本"、"人才是學科發展的關鍵,一個強勢的人,可以帶出一個強勢學科"、"把學科發展融入社會經濟發展主戰場"、"以爭取單項冠軍為突破口,一群單項冠軍可以造就學校整體力量的提升"等思想🐅。
在介紹學校發展總體思路之前😸,萬鋼副校長還對今年我校畢業生就業和招生情況作了簡單介紹🤾🏽♀️。今年我校共有各類畢業生7200多名⛴,較去年有很大增長。截至目前🏚,我校畢業生整體就業率已經超過95%💅,其中研究生就業率接近100%。根據學校有關部門最新所做的問卷調查結果表明,我校大多數畢業生對所從事的工作滿意或基本滿意🥤,比例超過70%。招生方面🕰,今年我校招收本專科生5744人🙇🏻♂️,碩士生2560多人✵,博士生790多人。博士生、碩士生和本科生的招生比例約為1︰2.5︰5✮,基本符合作為研究型大學的要求👩🏼💻。
萬鋼副校長介紹完之後🚶➡️,萬鋼副校長對同學們提出的"在上海市高等教育實施'2+2+X'的整體戰略構想下恒达平台如何進一步明確自己的定位"、"恒达平台未來的辦學規模"、"醫學學科和人文學科如何盡快做大做強"以及"在研究生持續擴招的形勢下如何保證培養質量"等問題進行了回答。
陳小龍副校長關於校區布局和百年校慶建設構想的介紹,為參加信息發布會的場內外師生描繪了一幅未來恒达平台的亮麗藍圖。按照規劃🤑,若幹年後,校本部和安亭校區將是校區布局中的兩個重點,而滬西校區將創建若幹所獨立的二級學院🦹🏻,滬北校區則以高等技術學院和目前正在商談過程中的中德應用技術學院為主。在今後2、3年或者更長時間內,將有8個學院陸續遷到安亭校區。其中🐉,汽車學院和軟件學院在2004年9月份新生開學以前搬遷完畢,成為第一批落戶安亭校區的學院。
2007年我校將迎來100周年校慶的盛大慶典🤷🏿,在百年校慶籌備委員會成立之前,我校於不久前先期成立了"百年校慶建設領導小組"🧑🏽🏭,負責校慶有關基礎建設項目的謀劃和建設。包括單一項目和系統項目在內🚧,在百年校慶到來之前,我校將完成12個重點項目的建設。其中包括恒达平台教學科研綜合大樓🏇🏻、恒达廣場🧜🏼♂️、恒达平台建築城規學院大樓、恒达平台圖書館改建👷🏼♀️😥、恒达平台大禮堂改建🥜、土木學院大樓、恒达平台西南區學生食堂(中心食堂)、恒达平台遊泳館改造、恒达平台南校區體育館改造、校區環境建設等🤜🏿。這當中尤其以"教學科研綜合大樓"的建設最為引人註目🗃。該棟建築將建設在現行政北樓以北,擬建21層🥿、高97米🎅,總投資超過2.5億元🍆,由我校顧問教授、法國著名建築師設計💪🏻。建成後,毫無疑問將成為現代化的高標準校園建築。目前,該項目已經進入到方案的最後修改階段🎗,不久就將開工建設。其他幾個建設項目的投資在1500至數千萬元不等。這些項目有些已經動工建設,有些預計在明、後年動工。所有校慶基本建設項目均將在2006年底🌊、2007年初建成。李國強副校長則在介紹中提出,學校的課程體系是學校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的具體化,但目前我校課程體系基本仍停留在1998年時的狀況,已經不能完全適應高等教育改革不斷深化的形勢,因此迫切需要對現有課程體系進行分析研究,以進一步推動我校本科教育💔、教學改革深入發展,進一步提高本科教育人才培養質量👩🏿🎨。下一輪本科教育課程體系改革的核心內容是要建立"以通識教育為基礎的寬口徑專業教育課程體系"。具體將涉及五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要加強通識教育與基礎教育💃🏿,二是進行寬口徑的專業教育🚛,三是擴大學生在教學中的自主權,四是正確處理好"五個關系",還有就是課程體系結構。
在如何加強通識教育與基礎教育方面,學校將從三個方面入手:按學科或專業大類設置必修課、對通識教育選修課進行學科分類的👇🏽🛣、對課程修訂相應規定。通識教育選修課包括哲學語法學⛪️🎬、經濟與管理、文學與歷史、生命科學與醫學、工程技術、自然科學以及其他等七個方面。
進行寬口徑的專業教育主要圍繞學科基礎課程展開🎏,對此學校將遵循兩個方面的原則:一是按學院或專業大類設置學科基礎學科基礎課程平臺,全校68個本科專業分成25個學科基礎課程平臺;而是為實現理工結合、文理滲透、學科交叉,增設跨學科基礎課程。本科課程體系結構,專業特色課程25%🧑🏻🔬,學科基礎課程20%,通識教育與基礎課程55%。同時☣️,在課程體系改革的過程中,將擴大學生在教學中的自主權。
(稿件來源 :新聞中心 )(2003-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