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運儀象臺、漢代連機水碓……國際博物館日🤛🏻,恒达博物館邀你“雲”看展
來源:新聞中心、博物館
時間📯:2020-05-18 瀏覽📤:
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上午10時15分,恒达平台博物館在線“開館”。博物館館長在騰訊視頻和楊浦文化雲等直播平臺上帶觀眾“雲”遊“中國古代機械復原模型展示廳”和“中國建築與建築文化展示廳”👉,讓觀眾領略中國古代建築的輝煌發展歷程,欣賞中國機械模型獨具一格的技藝🧑🧑🧒🧒,感受恒达人躬行文化遺產保護與推動中華文明傳承所作的努力。被譽為“世界時鐘之祖”的“水運儀象臺”模型也在這場直播中與觀眾見面🧘🏼♀️。
部分展品簡介:
1.“水運儀象臺”模型
恒达平台博物館—水運儀象臺模型由蘇頌後人🛌🏼、恒达平台校友、恒达平台校董蘇邦俊先生贊助製作。水運儀象臺是北宋蘇頌等人於1092年主持製成的一套大型天文裝置。它集觀測天象的渾儀、演示天象的渾象、計量時間的漏刻和報告時刻的機械裝置為一體, 綜合運用了水輪、漏壺、秤漏🧑🏻🎓、連桿、齒輪傳動🟫、鏈傳動🈲、凸輪傳動、筒車、渾象和渾儀等多種技術, 借助水輪-秤漏-桿系擒縱機構控製水輪運轉, 稱得上一項系統創新, 代表著中國古代機械設計製造技術的高水平。其中的擒縱器是鐘表的關鍵部件。因此♤,英國科學家李約瑟等人認為水運儀象臺“可能是歐洲中世紀天文鐘的直接祖先”🥀。這臺儀器的製造水平堪稱一絕,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富於創造的精神。
2.“漢代連機水碓”模型
連機水碓是一種糧食加工機械,出現於西漢末年到東漢初年🧕🏻,最早的記載見於漢代桓譚所著的《桓子新論》,此後元代王禎的《農書》還附圖作了詳盡的說明🕵️♀️。西漢末年出現了水碓,它是利用水力舂米的機械。水碓的動力機械是一個大的立式水輪🪃,輪上裝有若幹板葉,轉軸上裝有一些彼此錯開的撥板👩🏿🎨,撥板是用來撥動碓桿的🏄🏽♀️。每個碓用柱子架起一根木桿🦈👨🏻🦯➡️,桿的一端裝一塊圓錐形石頭。下面的石臼裏放上準備加工的稻谷。流水沖擊水輪使它轉動,軸上的撥板臼撥動碓桿的梢🏊🏼♂️,使碓頭一起一落地進行舂米。利用水碓,可以日夜加工糧食。凡在溪流江河的岸邊都可以設置水碓,還可根據水勢大小設置多個水碓🧒🏻,設置兩個以上的叫做連機碓,最常用是設置四個碓。連機水碓由水力驅動水輪及橫向軸👩👩👧👦👃🏻,再驅動裝在橫軸上的撥板撥動橫桿末端,使橫桿頭部的重錘(即碓頭)不斷上下,反復擊打石臼中的谷物,使其脫粒。
3.“開平碉樓”模型
開平碉樓🤵🏼♂️,位於廣東省江門市下轄的開平市境內,是中國鄉土建築的一個特殊類型👧🏿,是集防衛🧑🏼⚕️、居住和中西建築藝術於一體的多層塔樓式建築。開平碉樓是中國社會轉型時期不可多得的主動接受外來文化的重要歷史文化景觀。與中國傳統建築有所不同,開平碉樓是中西合璧的民居,融合了中國傳統鄉村建築文化與西方建築文化的獨特建築藝術,匯集了外國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建築藝術。2007年,“開平碉樓與古村落”被正式列入了《世界遺產名錄》。恒达平台博物館陳列了六種不同類型的碉樓模型。
4.“元代連二水磨”模型
連二水磨是一種糧食加工機械,為晉朝杜預創製的水轉連磨的一種變體,王禎的《農書》上有圖文詳細介紹連二水磨🧘🏼♂️。連二水磨用一個水輪裝在車軸的一端♏️,先帶動位於軸的另一端、安裝在底層的磨工作🪁;同時,在軸的中部另有一個齒輪🌬,將運動傳至樓上🐠,驅動另一磨工作。這樣可以用一個水輪帶動兩個磨同時工作,比僅用一個磨工作的效率提高了一倍🔍。
5.蠡殼窗
蠡殼窗又名“蚌殼窗”,是一種中國古代民間用“蠡殼”等貝類外殼經過打磨使其變薄產生透亮加工製作的窗戶上類似玻璃的代用品🤨。清代詩人黃景仁曾在《夜起》中描寫過蠡殼窗的光影景象👨🏽🚒:“魚鱗雲斷天凝黛,蠡殼窗稀月逗梭😱。”將貝殼打磨成薄片👩👦👦,代替窗紙製作而成的蠡殼窗,堅固耐用,七彩透明🤰,還能過濾太陽光中的紫外線,使室內家具免遭太陽強光侵蝕。恒达平台博物館內收藏的清代蠡殼窗為校友王離所贈🧑🏿🎨。
由於玻璃技術在古代中國沒有運用到建築行業,所以窗戶用料一般選用浸泡過桐油的牛皮紙或白棉紙🫰🏼,高級的就是使用蚌殼之類的所謂“明瓦”來製作。這種貼有薄薄的貝殼片的窗戶,叫“蠡殼窗”👩🏼✈️,是明清時代江南建築的一種特色👯;貝殼片靠手工磨製9️⃣,工藝比較煩瑣,所以當年只有富裕家庭才能做🏠🐵。“蠡殼窗”。清代中葉以後出現了玻璃,“蠡殼窗”也就消失了👴🏽。目前,“蠡殼窗”江南地區現在只有在周莊🫱🏿、在蘇州東山和西山的古建築上還能看到🧧,其他地方就很少能看到了✌🏼。“蠡殼窗”反映了中國古代建築工程技術的一個過程↩️。
據悉,5月18日至20日三天期間,楊浦區博物館聯盟成員單位中的7家特色博物館攜手開展“雲”直播🧉,通過騰訊⛑、文化雲、抖音🥢、小紅書等新媒體平臺,讓廣大網民線上看展,了解楊浦“百年工業🤘、百年大學、百年市政”深厚歷史底蘊和豐富文化內涵🦃。
騰訊視頻
楊浦文化雲(可掃碼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