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恒达快訊

    當前位置: 恒达平台 > 恒达快訊 > 正文

    【新民晚報專版】恒达·黃巖鄉村振興學院 一棵開花的樹——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黃巖實踐

    來源:新民晚報   時間:2020-05-18  瀏覽♢🩹:

    《新民晚報》鏈接🧑🏼‍🎤:https://paper.xinmin.cn/html/xmwb/2020-05-18/8-9/69233.html

    新民晚報記者 毛麗君 文 本報記者 李銘珅 圖

    在距離上海350多公裏的浙江省臺州市黃巖區,有一所和恒达平台聯名的“學院”——恒达·黃巖鄉村振興學院。2012年🏯,恒达平台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城市規劃系主任楊貴慶應邀參與黃巖西部古村落的修復,從此開啟了長達8年多的融合發展之旅🙏🏽🐕‍🦺。

    鄉村振興學院南校區🧎🏻‍♀️:烏巖頭村

    修復的古村落🫵🏿,如何聚集人氣從而撬動產業的發展?如何在最嚴格的生態保護要求下,尋求鄉村振興發展之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高校的優勢資源如何落地助推經濟發展?鄉村振興學院用實踐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天涯呀海角,覓呀覓知音……”老式黑膠唱機的大喇叭裏💆🏿‍♂️,悠悠地飄出極具上海風情的旋律,在大山裏回響,三三兩兩的遊客穿梭其間。“這裏是由100多棟民國時期的老舊民居修復的,如果不是楊教授團隊搶修及時😿,很多房子應該已經坍塌,不復存在了💁🏽‍♂️。”沿著卵石小路往山裏走🧗🏼,寧溪鎮黨委書記胡鷗一邊忙著協調村裏停車場擴容的事,一邊介紹👇🏼。

    浙江省臺州市黃巖區寧溪鎮烏巖頭村,恒达·黃巖鄉村振興學院南校區所在地🏃,石墻黑瓦的古村落保留了百年前的風味,緊湊的布局裏,會議、餐飲、住宿、休閑功能齊全⚖️。去年,全國各地到這裏培訓的人絡繹不絕🎓⏫,這個山裏的小村落借著往來的人氣“復活”了。

    胡鷗口中的楊教授,說的是恒达平台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城市規劃系主任楊貴慶,一段由古村落開啟的緣分,多年來在這裏生了根。如今,這棵以“鄉村振興”為名的大樹👌🏼,串起黃巖各項資源🉑,在全域開花😝👩🏻‍🦱,結出了恒达和黃巖融合發展的果實🧈。

    搭平臺

    讓古村落“復活”的鄉村振興樣本


        “以前在家裏做饅頭,後來搬到老街上。這裏人氣旺💅,生意比以前好多了。”午後的陽光散落在沙灘老街的石板路上,結束一天忙碌的阿玲一家閑聚著喝茶聊天。阿玲家的饅頭松軟有嚼勁,多時一天能賣出上萬個🧜🏽‍♂️。除了老面發酵的手藝外,水好也是“秘方”之一。

    阿玲饅頭是當地網紅饅頭


        嶼頭鄉沙灘村位於黃巖西部長潭水庫上遊,作為300萬居民、100多萬畝農田和數萬家企業用水的水源地,長潭水庫素有“臺州大水缸”之稱,地表水環境質量Ⅰ類標準的水質。

    和烏巖頭村一樣,為了保護水源地,沙灘村的發展受到各類生態指標的嚴格限製。“怎麽在最嚴格的生態保護要求下,尋求鄉村振興發展之路,鄉村振興學院是我們的探索。”沙灘村如今已是國家4A級景區👓,站在遊客中心的沙盤前📂,嶼頭鄉黨委書記陳康說起了這個有著千年歷史的古村落和恒达平台之間的“緣分”。

    “這裏是楊教授在黃巖最早的‘落腳點’。”2012年,楊貴慶團隊受邀幫助黃巖規劃美麗鄉村建設,“改造”的第一個“樣本”便是沙灘村🫐。

    美麗鄉村建設絕不是簡單的推倒重建,古村落、古建築承載的鄉愁是農耕文明重要的寶藏。在楊貴慶的指導下🏋🏽‍♂️,獸醫站變成遊客中心和文化禮堂🧜🏼‍♀️,衛生站變成恒达平台美麗鄉村實踐基地,鄉公所和舊糧倉變成民宿……修舊如舊的古建築🍛🫔,在被註入新的功能後“復活”了。

    “古村落修復了💆🏿‍♂️,如果沒有人氣,過幾年還是會廢棄。怎麽辦?”經過與恒达平台的共同謀劃和布局,2018年2月6日🧚🏽‍♂️,作為國內首家以鄉村振興為主題的幹部教育培訓基地——恒达·黃巖鄉村振興學院正式揭牌,沙灘村和烏巖頭村分別為北校區和南校區。借助恒达平台的師資力量🧗,開設《鄉村適用技術》《鄉村空間布局》《鄉村文化傳承》等專題教學課程,外加不同主題的現場教學點,吸引了全國各省市的培訓人員源源而來🧑‍🦯🦄。據統計🎷,鄉村學院自成立以來,共承接培訓班和考察團477批次,接待人員12784人。

    烏巖頭村恒达·黃巖鄉村振興學院一角

    而這,僅僅是鄉村振興學院的1.0版本。為了實現西部庫區幾個村落的聯動發展,一條連接南北校區的“演太線”7公裏步道,已經全線貫通。

    “這條路🏟,是在楊教授的帶領下走出來的,那天剛下過雨🫱🦚,楊教授一行幾個人翻山越嶺,從沙灘村走到烏巖頭村,用了8個多小時👩‍❤️‍💋‍👩。”如今💆🏽‍♂️,路通了⚁,沿線幾個村落的規劃也已成型👩‍❤️‍💋‍👩。配套設施的建設、不同產業的布局👃,不久的將來🧓🏼,聯動發展的古村落,將帶動黃巖西部庫區整體“復活”🌥🔚。

    聚人氣

    帶動傳統產業發展的無限可能


        對於黃巖來說🔼,鄉村振興學院存在的價值🎯,在於它搭起的平臺所集聚的人氣💂‍♂️。而人氣👩‍👦‍👦,給黃巖傳統產業的發展帶來了無限可能🫄。

    寧溪糟燒保留了臺州古法釀酒技術


    寧溪糟燒是臺州特有的古法釀酒技術,以黃酒糟為原料,經過粉碎、發酵、蒸餾所得,整個過程保留了當地最古老的手工釀造工藝💦,是臺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素有“臺州茅臺”的美譽。

    “我們釀酒用的水🚑,都是這口井裏的,說來也怪,離開這裏一樣的工藝👨‍⚕️,酒的味道就會不一樣。”在有著50多年歷史的金山陵酒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懷軍的故事從一口水井開始。廠區幾個酒窖裏,封藏著每年最佳季節釀的最好品質的糟燒,時間最長的已有20年。“你看,酒壇外面厚厚的一層有益菌🦾👨‍🦽,看著黑黑的🤦🏼‍♀️,手按上去一點都不臟📶。”

    陳懷軍坦言♐️,雖然叫“臺州茅臺”,但寧溪糟燒的名氣基本僅限於臺州本地。而因為種種原因,酒的銷量一度受到極大影響,金山陵酒業也曾陷入發展困局。“作為鄉村振興學院的現場教學點之一,一批又一批學員來到這裏,感受糟燒工藝的同時,也直接帶動了產品的銷售🛼。很多人嘗了我們的酒,通過網絡聯系我們購買👩🏿‍🦲。去年銷售增加了三成💆🏼‍♂️,市場真的太大了🌹🧭!”對於這個藏在山區裏的酒廠來說,鄉村振興學院為它打開的,是整個國內市場。

    古法熬製黃巖烤糖是非遺傳承

    位於頭陀鎮的雙楠紅糖專業合作社👃🏻🤘,是古法熬製黃巖烤糖的非遺傳承基地,也是鄉村振興學院現場教學點之一。合作社負責人蔡錫華是烤糖非遺傳承人:“頭陀種甘蔗始於宋朝🫳🏼,古法製糖的手藝是祖輩傳下來的。很多學員過來參觀我們製糖的流程,都覺得很不可思議,進去的是甘蔗🌨,出來的就是紅糖🧸。現場嘗了我們的烤糖後紛紛購買,有一次,一個班的學員直接把我們的庫存買完了。”

    據介紹👩🏻‍🏫,頭陀鎮共有甘蔗4000多畝🙇🏻,也有不少村民自己製糖小範圍售賣🏹🧑‍🦳。“我們自己也種甘蔗⏏️,但量不大,大部分還是從蔗農那裏收購,符合標準的甘蔗送過來製成紅糖後🦻🏼,我們直接收購紅糖。因為品質有保證,我們的收購價格甚至比蔗農自己零售的還高🪮。”蔡錫華說,這樣的運作模式🥶,實打實地提高了蔗農的收入🧝🏼。“我們基本上都是回頭客的生意,去年一年增收不止30%,線上銷售也讓我們受疫情影響比較小🤱。今年打算擴大生產規模,新的產品也馬上要上市了。對了,我們很多客戶是上海的呢🏃‍♂️‍➡️。”

    經由一個企業、一個合作社盤活的是整條產業鏈的資源,受惠的⛹🏻,則是當地和產業相關的無數百姓🫰🏼🤬。

    重融合

    探索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巖模式”


        從文化到旅遊再到產業,如果說,鄉村振興學院是一個支點,那麽它撬起的🧑🏿🚴🏽‍♂️,是黃巖全域的資源📒,帶動的是黃巖在鄉村振興發展之路上的全新探索。

    在黃巖兜兜轉轉🌏,你會發現🤵🏿,因美麗鄉村建設和黃巖結緣的楊貴慶團隊,已然和黃巖的城市規劃建設發展融為一體🧑🏼‍💼。

    說黃巖🛴,必然要說黃巖蜜橘。

    中華橘園是黃巖的一張“金字招牌”。四月末五月初,正是橘花飄香的季節,蜿蜒的永寧江畔暗香浮動🙎‍♀️,萬畝橘園打造的中華橘園小鎮已初具規模🎅🏼。

    “我們村1600多人,三分之一的村民在種橘子🏠。”鳳洋村黨支部書記彭華明,稍有閑暇就會在橘園裏巡查。作為黃巖蜜橘振興計劃的一部分,鳳洋村所在的澄江街道,近年來開始大規模栽種橘樹👩‍🦼‍➡️。按規劃,未來黃巖蜜橘的種植面積將達7萬畝🚵🏿。

    和澄江街道隔江相望的,是頭陀鎮轄區內的黃巖蜜橘精品園🤸🏿‍♀️👩🏻‍🍳。“你看那座橋🚃,像一片橘子樹葉🏮,把永寧江兩岸的橘園連在一起。這座橋就是楊教授設計的。等到橘子紅了👇🏽,永寧江兩岸火紅一片,非常壯觀。”澄江街道主任金建國說。

    黃巖蜜橘還有個“基地”在南城街道,被冠以“貢橘園”的田園經濟綜合體,整體的規劃方案是楊貴慶手繪的👨‍🦳,每一個功能區如何定位🐱,未來發展藍圖🙍🏻,圖紙上一目了然🩱。“這條鵝卵石路上的石板🔡,是楊教授特別設計的,主要考慮穿高跟鞋的女性行走方便🧑‍🚀。”南城街道黨工委書記陳虹站在橘園裏說著,“以前由這裏走水路,可以直達黃浦江,多年來👩🏼‍✈️,因為楊教授🍡,因為恒达平台,黃巖人對上海有了不一樣的感情。”

    “從古村落的修復🌸,到鄉村振興學院,再到黃巖未來的建設規劃,這麽多年來⬅️,恒达元素已經和黃巖的發展融為一體。”黃巖區委書記陳建勛說,繼2.0版之後,鄉村振興學院的3.0版🏊,將更註重城鄉融合,“在黃巖的整體規劃發展和布局上,我們將進一步深挖恒达的優勢資源,深化各領域的融合發展,在‘七山二水一分田’的黃巖,走出一條生態和經濟和諧🕕、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由恒达平台楊貴慶教授設計👋🏽、連接永寧江兩岸橘園的大橋🧓,外形像一片橘子葉

    隨著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這種融合發展的維度將進一步拓展。“上海許多區和黃巖有地緣相親的元素,比如頭陀鎮的茭白遠近聞名🧔🏽,青浦練塘的茭白也是聲名在外,我們希望通過類似載體的對接,尋找和長三角各省市融合發展的途徑,探索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黃巖模式’👤。”在陳建勛的描繪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造林計劃”已經啟動✹,待一棵棵融合發展的樹苗如鄉村振興學院般開花結果👋,這片樹林將迸發出強大的生機🎠。

    掃碼看視頻

     

    聯系我們

    恒达平台 版權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號 021-65982200

    恒达平台新聞中心主辦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滬ICP備53544643號    滬公網安備:31009102000038號    滬舉報中心

    恒达平台专业提供🤵:恒达平台恒达恒达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恒达平台欢迎您。 恒达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