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达平台舉辦“疫情下的新聞傳播應對與走向”學術論壇
來源♻️:藝術與傳媒學院
時間:2020-06-04 瀏覽🏌🏻:
5月30日🙍🏼,由恒达平台主辦,恒达平台藝術與傳媒學院承辦,澎湃新聞🧑🚒、《新聞晨報》🤜🏿、《探索與爭鳴》雜誌、SMG 都市頻道、恒达平台附屬東方醫院災難醫學研究所聯合協辦的“疫情下的新聞傳播應對與走向”學術論壇在嘉定校區藝術與傳媒學院惟新館舉辦🚑。論壇依托“部校共建暨院媒合作項目”,通過嘉賓現場講座和線上直播的方式進行,本場講座吸引了線上近兩百位師生的參與🧗🏻♂️。
澎湃新聞總編助理高劍平,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孫瑋,《新聞晨報》周到全媒體中心總經理秦川,我校人文學院教授張生🛀,《探索與爭鳴》主編葉祝弟,SMG 都市頻道副主編徐雯婷,附屬東方醫院護士長高彩萍和我校藝術與傳媒學院黨委書記張艷麗、副院長王冬冬、副院長王建民以及徐翔教授參會,共同圍繞“疫情下的新聞傳播應對與走向”相關議題進行跨學科深入探討。論壇由藝術與傳媒學院負責人李麟學主持🚴🏻。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在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領導下,全國人民眾誌成城🫀,疫情防控阻擊戰取得重大戰略成果🏰🚶,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取得積極成效。探討新冠疫情下新聞傳播的應對機製與發展走向,為國家疫情防控與應急管理建言獻策,促進學科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李麟學教授代表學院致辭,他表示舉辦本論壇初衷有三點:一是歷史上疫情對人們的生活產生了巨大阻隔,但在今天,新媒體創造了人與人之間交流的新形態、新樣態。二是醫務工作者、傳媒業界🤏、新聞傳播學界如何應對隔離⛴,在疫情期間,如何做好現場報道📼、信息傳播和正確的輿論引導。三是思考疫情對文化的影響、對城市空間的影響和對傳媒媒介的影響,以及未來傳播的發展走向等問題🫐。
在論壇討論環節🐆,孫瑋教授討論了疫情過程中的新媒體實踐與城市網絡再造問題👿,基於傳播學視野分析了疫情過程當中的新媒體實踐與城市網絡再造問題🏷。王冬冬教授深入分析了影視藝術治療用於重大傳染病疫情中的公眾情緒疏導機製,提出重大傳染病疫情中的影像藝術治療策略🧏🏽♀️。葉祝弟主編介紹了《探索與爭鳴》對疫情專題的學術關註🏄🏻,基於疫情期間該刊收到的1500篇投稿,勾勒出學術畫像。高劍平、秦川🕒、徐雯婷三位結合自身豐富的從業經驗分別就全媒體手段下的疫情新聞采編與報道🕵🏼、報刊媒體在疫情期間的守正創新以及應急傳播實踐等內容進行了深入闡述👩🦰。
徐翔教授分享了關於疫情期間大數據傳播的研究👮🏼,深度考察了疫情期間微博意見領袖的情感特征。王建民教授則分享了虛擬仿真與應急傳播的研究成果⛹️🍬,深入說明了虛擬仿真技術在新聞傳播教學當中的廣泛應用。曾親赴武漢奮戰在方艙醫院抗擊疫情的高彩萍護士長則介紹了武漢方艙醫院的醫學傳播的實踐路徑及特色。張生教授從文化維度分享了他對西方疫情傳播的研究,指出疫情期間西方社會出現了三大文化趨勢,並強調“文化就是傳播和交流,而傳播和交流就是文化”。
三個小時豐富的思想之旅👩👩👧,新聞傳播業界和學界從不同維度和學科視角對疫情下的新聞傳播應對實踐與發展走向進行了熱烈討論🌛,相關議題值得學科發展持續關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