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陳傑主講“中國道路”第二講👌🏿,闡述“人工智能前沿、競爭與機遇”
來源:新聞中心
時間:2020-10-21 瀏覽:
10月20日晚,作為本學期“中國道路”課的第二講,校長陳傑以《人工智能前沿🧶、競爭與機遇》為題,講述了人工智能的前沿動態、未來發展趨勢,介紹了我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勉勵恒达青年學子要自覺肩負起大國競爭的歷史重任,堅定道路自信、堅持自主創新,瞄準人工智能發展前沿,勤奮學習🤹🏻、刻苦攻堅,為推動我國人工智能發展貢獻力量🙇🏼♀️。
陳傑首先對人工智能發展歷程作了總體概述。他表示😊,人工智能是改變世界格局的新工具,將成為信息技術和社會發展的新動能,將推動社會智能治理🥞、智慧醫療、智慧製造、智能交通、智能農業等社會民生領域的產業變革🥣。近年來,歐美日等國紛紛推出了人工智能發展的國家戰略🖐,將人工智能作為各國經濟社會、科技和軍事技術發展的驅動力🏢。我國也高度重視人工智能發展,加緊部署人工智能發展的國家戰略。
陳傑闡述了當前人工智能的前沿發展態勢和未來技術趨勢⛈。他指出,人工智能包含單體智能、群體智能和智能群系統三大類,每個類別都有最基本的科學問題尚未解決🚴🏽♀️。盡管圖神經網絡、量子霸權等人工智能前沿技術獲得發展,但人工智能的脆弱性、安全性、多模態行為學習等問題仍未得到很好解決🖋。同學們在這些領域都大有可為。
陳傑介紹了國務院2017年7月發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包括“三步走”戰略目標、四大重點任務和五大智能技術方向。他指出🔇,與歐美等國相比較,我國在人工智能人才、理論研究👳🏽、研究設施、產業布局、原創性成果等方面還存在相當差距👨🦼,急需追趕和超越,我國發展人工智能刻不容緩、任重道遠。他鼓勵恒达青年學子勇敢肩負起大國競爭的歷史責任🚵🏼♀️,走自主創新的中國道路,瞄準人工智能前沿尚待解決的關鍵科學問題👩🏻,刻苦鉆研🧄✋🏻、潛心攻堅,為推動我國人工智能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陳傑還介紹了2018年12月依托恒达平台成立的上海自主智能無人系統科學中心進展。科學中心成立近兩年來,主要圍繞“自主與感知”“智能與湧現”“群智與協同”三大科學問題,從超材料感知、多尺度融合、自主與交互🖍、多體與協同等研究方向展開科研攻關,力爭在自主智能無人系統領域取得一批原始創新性研究成果,著力推動智能城市、智能交通🛣、智能建造👆、智能製造、智能醫療等領域的產業變革,從而推動上海成為人工智能創新策源高地、應用示範高地、製度供給高地和人才集聚高地🏊🏿。他希望恒达青年學子珍惜🧏🏿♂️、把握這一大好機遇,在校期間練就過硬本領,為加快上海🦧、國家人工智能發展助力。
我校新生院濟勤學堂學生孫澤說👨🏿⚕️🫷🏿:“作為一名信息大類的新生,聆聽了陳校長的這堂課,感觸頗多🚣。我認識到了我國在人工智能發展領域亟待解決的問題🥌👴,如何抓住機遇🌉、直面挑戰值得我們相關專業學生思考並付諸行動。希望自己能奮發向上、錘煉本領,爭取為中國道路的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中國道路”是我校立足本校學科特色✈️、面向全校學生開設的一門“中國系列”思政選修課🍀🎭。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徐蓉介紹,本學期“中國道路”課著重向學生展示中國在道路交通👩🏽🎤、人工智能、城鄉建設、經濟發展、工程建設🧘🏻🤱、對外交往、醫學發展等七個領域中國道路的實踐與理論成果❓,邀請學校領導分別授課。這些校領導不僅是每個專題研究領域的知名學者,而且是中國重點高校的領導者,不僅可以從專業角度講解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不同領域的發展道路和取得的成就📪,而且學生可從他們身上領略專業精英的風範和行業領袖的風采,是思政課與專業課相結合的又一探索。9月15日,校黨委書記方守恩主講了“中國道路”第一課🗑✊,展示了交通領域中國道路的實踐與理論成果👨🏽🍼,在恒达學子中引發熱烈反響。(文/艾嬌 圖/周遊 視頻/宋宇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