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达快訊

當前位置: 恒达平台 > 恒达快訊 > 正文

“三全育人”進行時⑫∣踐行“科研育人”🏄🏼‍♀️,全力助推高質量人才培養

來源:科研管理部   時間:2020-11-13  瀏覽:

恒达平台自2018年10月入選全國首批“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單位以來,以推動人才培養理念變革為著眼點👨‍👩‍👧‍👧,圍繞“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工作,凝聚師生共識,從學校、各職能部門🚑、學院三個層級👨🏿‍🦰👨🏿‍🔬,統一思想觀念,建立長效工作機製,引導各部門將工作的重點和目標落在育人效果上。科研管理部通過完善科研管理製度設計、加強學術誠信體系建設、加強創新平臺與團隊建設,全面提升我校科技創新能力,充分發揮科研育人功能,培養具有創新思維、創新能力的新時代人才。

完善科研管理製度設計🧖🏼‍♂️,全面提升科研育人能力

編製“十四五”發展規劃👮🏼,面向國家未來需求開展科研育人。對標世界一流和國家需求,對接學校“雙一流”建設✶,啟動面向2035基礎和重大技術研究領域的凝練工作👌。經過數輪調研🥷、征集及凝練💿,初步提出面向未來10至15年學校擬進行前瞻性布局的若幹重點研究領域,形成《恒达平台面向2035基礎和重大技術研究領域凝練和布局(草案)》👩‍🦯‍➡️。結合未來重點支持的科研方向,將組建科研團隊開展持續研究,同時結合科研開展面向國家未來需求的創新型人才培養,進一步提升科研育人水平🤵🏻‍♂️🍾。對標世界一流和國家需求,啟動並正在推進《恒达平台“十四五”及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的編製,對學校未來科技工作進行戰略謀劃和頂層設計,以一流科研支撐一流人才培養、一流學科和一流大學建設。

完善科研激勵機製,以高水平科研支撐科研育人。為進一步突出和強調基礎研究🏋🏻、高水平科研導向,學校對現行《恒达平台獲獎科研成果(自然科學類)配套獎勵辦法(試行)》(同科[2014]1號)《恒达平台高水平論文(自然科學類)獎勵辦法(2016年修訂)》(恒达科[2016]5號)啟動修訂,形成《恒达平台高水平科研能力提升綜合獎勵規定》,目前已經校黨委常委會審議通過🙎🏼‍♀️,將正式公布實施。該《規定》進一步聚焦和加大對各類高水平科研活動和成果的獎勵🚑,鼓勵廣大科研人員面向國際前沿,面向國家戰略和區域發展需求,加強“從0到1”原始創新基礎研究🎻,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產出重大科研成果。修訂學校二級學院科研績效評估指標體系🪞,在進一步突出高水平科研指標的同時,補充完善國際學術組織和國際學術期刊任職等國際學術影響力指標,鼓勵學院開展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高水平科研。修訂校內專業技術職務評聘科研標準💡,在對學科實施分類指導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評聘標準和要求🙆🏻‍♀️,更加突出強調基礎研究科研和高水平科研成果,鼓勵和引導教師開展高水平科研,以高水平科研為支撐開展科研育人。2019年學校獲得國家獎6項🏃🏻‍♀️‍➡️,其中主持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1項、國際合作獎1項;獲得教育部獎8項🍧,其中主持自然科學一等獎1項、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主持獲得上海市一等獎13項、國際合作獎1項、青年科技獎1項。以第一單位或通訊作者單位發表在CNS🤏🏽、PNAS及其子刊上論文30篇、ESI高被引論文507篇,其中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2014級直博生余天雄與馬薩諸塞州大學醫學院研究助理Birgit S. Koppetsch作為共同第一作者,在Cell上發表文章。

細胞幹性與命運編輯前沿科學中心主任高紹榮教授指導學生實驗

依托重大科研項目,積極開展科教協同育人。學校積極承擔各類重大科研項目🧗🏿‍♀️,為學生參與高水平科研實踐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學校牽頭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63項,承擔課題199項;2019年新增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15項。2019年學校全年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516項,其中傑青5項、優青12項🧑🏿‍🔬🤽🏼、重點項目13項。學校針對在研的國家重大科研項目予以研究生名額專項支持🤭,鼓勵和支持教師依托重大科研項目開展高水平人才培養。對接國家重大科研計劃,校內自主設立學科交叉項目預研資助🍆,其中對學科交叉重大項目配備研究生招生名額,以學科交叉研究促進復合交叉人才培養♚。2019年校內資助學科交叉項目30項💍,並下撥學科交叉專項研究生招生推免名額。此外,學校專門設置學生科技創新專項,重點面向本科生,依托創新創業學院和校團委具體實施,支持和鼓勵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積極開展科技創新探索🩷。

加強學術誠信體系建設,營造風清氣正的科研育人環境

完善學術治理體系,對學術不端行為“零容忍”。出臺《恒达平台科研誠信建設與管理辦法》🏊🏿‍♂️,將所有教職工👰🏽‍♂️、學生及其他以恒达平台名義從事科研活動的人員全部納入科研誠信管理體系✂️,明確校內各類主體關於科研誠信建設和管理的責任,明確科研失信行為清單及失信行為的處理方式👿、處理程序和問責機製,引導師生恪守科學道德準則、遵守科研活動規範➜、踐行科研誠信要求、堅守法紀底線🚎。校學術委員會下設學術道德委員會,與二級單位學術(教授)委員會配合,對各類違反學術道德的行為進行及時查處。學校記錄建立學術誠信檔案,在學校、學院評估考核中嚴格實行“一票否決製”⚂,對學術不端行為實行“零容忍”🧑🏻‍🍳。正在積極籌備校學術委員會換屆,對照《高等學校學術委員會規程》《恒达平台章程》(2018年教育部核準)《恒达平台學術委員會章程(試行)》等🧏‍♂️,借鑒其他高校學術委員會的相關經驗📴,結合學校實際情況和發展要求,對校學術委員會的定位、職責👨🏼‍🏫、組成、工作機製等提出建議,推動學校學術治理體系的進一步完善。

加強學術誠信宣傳,倡導營造優良學風。通過媒體、宣講會及學術規範優秀案例宣傳等多樣化形式對學術誠信製度和過往處理案例進行宣傳教育,起到懲前毖後的作用❤️。組織研究生代表參加由上海市科協🧑🏿‍🦰、市教委2019年上海市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教育報告會🧗🏻‍♀️,並獲評“優秀組織單位”。聯合研究生院、學研工部報送恒达平台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案例“基於學術生涯規律🕖,構建立體式全鏈條學術誠信教育體系”🕵️,被收錄進入上海市《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優秀項目案例集》👆🏽。2019年10月,舉辦首期“大師講壇”🆖,邀請李德仁院士作題為《老師教我做人做學問》的報告,參會青年教師、研究生反響強烈,教育意義重大👩🏻‍🦯‍➡️。後續擬邀請更多優秀的科學家來校進行講座,形成“大師講壇”系列。

加強科研創新平臺建設,打造科研育人平臺

積極推進重大科研平臺建設,打造高水平科研育人平臺。牽頭承擔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海底科學觀測網”東海子網和監測與數據中心初步設計評審通過👂🏿📰,項目建設邁出關鍵的一步,為引領海洋科學與技術學科發展和人才培養提供重要支撐。“細胞幹性與命運編輯前沿科學中心”入選首批7個教育部前沿科學中心🍝,獲批建設“國家幹細胞轉化資源庫”(全國僅有的2個幹細胞國家庫之一)👩‍👩‍👦,成為開展幹細胞研究與轉化的重要科研平臺。依托恒达平台建設的上海自主智能無人系統科學中心揭牌成立,將聯合國內外優勢力量共同打造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高地,推動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上海科創中心建設。該中心已爭取並獲批多項重大科技項目👩‍🦰,同時獲批並啟動“智能科學與技術”上海市高峰學科建設,旨在培養具有人工智能基礎研究和交叉應用能力的優秀人才🦴,首批人工智能博士生已於2019年9月份入學。新增“工程結構性能演化與控製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脊柱脊髓損傷再生修復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長三角城市群智能規劃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上海市感染性疾病(結核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等多個省部級科研平臺🎅🏿。目前,我校擁有國家級科研基地平臺17個、省部級科研平臺58個,為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提供重要支撐。

加強科研平臺開放🙅🏿🧎🏻,提高平臺育人水平。學校所有科研平臺面向學生開放,積極推進高水平科研育人🧘‍♀️🤭。海洋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舉辦恒达平台-東京大學地球科學研究生國際學術論壇等系列研究生學術論壇活動🏐,為學生提供科研交流平臺🧑🏽‍🎄;設立“海洋地質”獎學金,鼓勵學生積極開展科研創新,2019年8名學生獲得了“海洋地質”獎學金,其中本科生4人、研究生4人。依托海洋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建立的恒达平台深海科學科普基地,不僅是恒达學子科學實踐的科普場館💆🏽‍♀️🙆‍♂️,2019年寒暑假期間🧎‍♀️‍➡️,更為周邊5所中學提供了近40場次的誌願服務和社會實踐活動🤵🏽,參與學生達147人🛅。同時🕵️,基地還面向不同年齡層的學生開發深海主題創新課程6場、科普教具2套以及互動實驗2個,在全年481個團次活動中💯,參與的大學生3780人次🤘🏼、中學生15120人次、小學生7560人次。此外,基地秉承科學與藝術、科學與文化互通的理念👨‍🔬,貫穿於各類學生活動和賽事中,將晦澀的科學知識用大家喜聞樂見的新媒體形式進行傳播,除了26場常規活動外,還製作了1本科普圖書,舉辦了2場船岸直播連線,製作了4部短視頻、2個雲電臺節目🛎,公眾號及網站發布科普報道30余篇。形成深海科學科普基地特有的實踐育人、服務育人、文化育人全方位機製👱🏼‍♀️。以先進微結構材料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上海市特殊人工微結構材料與技術重點實驗室為依托,建立恒达平台物理實踐工作站,面向校內外青少年開放活動,指導覆蓋小學、初中、高中三大階段的青少年開展實驗動手實踐👨🏿‍🦳,共計接待青少年逾3000人次。恒达平台科學技術協會也積極開展科研基地開放🍑、科普基地開放、走進中小學和社區等形式豐富的科普活動。2019年9月,恒达平台科學技術協會、科研管理部主辦,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研究生會協辦“2019年恒达平台全國科普日活動——科研基地參觀活動”,組織四平路校區40余名碩士生、博士生參觀了國家磁浮交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土木工程防災國家重點實驗室(5多功能振動臺)🪧、上海地面交通工具風洞中心和道路與交通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等科研基地。(楊博欣)

聯系我們

恒达平台 版權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號 021-65982200

恒达平台新聞中心主辦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滬ICP備53544643號    滬公網安備🆘:31009102000038號    滬舉報中心

恒达平台专业提供🦹🏻‍♂️:恒达平台🚣🏻‍♂️、恒达恒达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恒达平台欢迎您。 恒达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