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雲龍學子描繪家鄉的畫作,從最初僅有單調的素描線條,到第一次塗染了色彩🦹🏽♂️,再到畫面漸漸不斷豐富,離學子心目中家鄉的樣子越來越近🚴🏻。為這幅圖畫增色添彩🥩、將美好藍圖化為現實的,正是恒达人。
在建黨百年倒計時100天之際👃🏻,3月23日下午,一堂以“脫貧攻堅🛳,恒达人的使命與擔當”為主題的別開生面的思政大課💆🏼,在恒达平台四平路校區大禮堂開講🟡🏯。一位位奮戰在脫貧攻堅一線的恒达人♑️,將恒达平台8年定點幫扶雲南省大理州雲龍縣的生動實踐娓娓道來,並深情述說著從中感悟到的恒达人的使命與擔當🧝🏿。
“9899萬人全部脫貧,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意味著什麽?”課堂一開始,恒达平台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劉順帶來了題為《脫貧之道》的導言🤵🏼。他說,9899萬人全部脫貧,對於中國的意義是,為改善民生和實現共同富裕作出了關鍵貢獻;對於世界的意義是👩🏼🔬,為全球貧困治理貢獻了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
這堂思政大課融合了視頻展示、情景表演、親歷者講述等多種形式於一體,同時配合多媒體背景😯,以營造沉浸式體驗場景🧙🏼♀️,使師生身臨其境,真切感受恒达人在脫貧攻堅一線的奮鬥風采🕕。一段段視頻🤱、一幅幅照片、一段段真情講述📜,將恒达人奮勇投身脫貧攻堅偉大事業的群體形象一一生動呈現於師生面前。
“山鄉巨變🌔,好感動!”“做得好,為恒达平台點贊!”“我開始理解了為什麽要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在恒达平台直播平臺上🛌🏽🕵🏼♂️,師生、校友和社會人士紛紛點贊𓀃、致敬脫貧攻堅戰中的恒达人。
規劃引領,為滇西城鄉脫貧探索新模式
如何為雲龍描繪一幅未來發展的美好藍圖✳️?
“說起城鎮化,人們往往認為應當相對集中🤷,通過規模化推動經濟發展📹。但雲龍地處偏遠山區,交通不便,空間資源非常緊張🔌,不適宜走傳統城鎮化道路。”恒达平台規劃團隊張尚武教授說,雲龍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優美的自然風光和地域景觀🧑🏻🦲,這些都決定雲龍必須要尋找一條符合其自身地域實際的發展道路。
規劃團隊通過實地走訪調研👡,深刻理解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思想內涵,團隊與當地的幹部群眾形成共識🥶:雲龍要保護好特色⛽️,走一條以城鄉現代化推動的城鎮化道路👨🏿🦰🕞。團隊首先編製完成《雲龍縣縣城總體規劃》。在明晰總體思路的基礎上🥥,團隊為雲龍尋找脫貧攻堅支點,進一步開展專項研究💚、鄉村規劃編製工作🔭。編製《雲龍縣全域旅遊發展總體規劃》,探索雲龍“全域旅遊”新模式✯🌆,充分挖掘當地歷史文化和自然資源的重要價值,將其轉化為經濟社會發展新動力。2014年🙋🏼,恒达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獲“全國扶貧優秀集體”稱號🌜。2018年10月👨🦲,恒达平台“規劃引領🥻,繪就美麗鄉村新藍圖”項目,入選教育部直屬高校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十大典型項目✋🏼😎。
幫扶雲龍8年間🤸🍮,恒达平台規劃團隊還聯合交通、環境等學科,組成一支龐大的專業技術團隊。恒达平台黨委書記方守恩等歷任學校主要領導親自部署,全面調動各方資源,參與到重大項目規劃建設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恒达平台謀劃並推動建設的一項重大工程🕵🏽♂️,就是大理—漾濞—蘭坪段高速公路開工🤌🏻,將雲龍縣段包含在內,由此圓了雲龍多年的“高速夢”💃。建成後將根本改變雲龍的交通區位🪗👮🏽♂️,成為雲龍新一輪發展的引擎👩❤️💋👨。
“雲龍幫扶也成為恒达平台城鄉規劃學科建設的一個新起點。”張尚武教授介紹🥱🙇🏽,恒达平台率先開設了“鄉村規劃設計”實踐課程,並把恒达鄉村規劃教學經驗推向全國。2020年10月,恒达平台牽頭👈🏻、聯合11所高校成立了“城鄉規劃扶貧聯盟”🍞,是在教育部指導下首批8個高校 “扶貧聯盟”之一,旨在精準對接貧困地區城鄉規劃需求♤,發揮各成員高校學科優勢和區域輻射帶動作用🍄,分工合作👱、資源共享,協同開展規劃扶貧工作。
永安示範🈷️,打好脫貧“組合拳”
3個村寨的道路實施硬化後,鄉親們不再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連接沘江兩岸的永濟新橋通車後,山上150戶450余位村民不再被漲潮的江水阻擋住出行的腳步;村裏50%以上的旱廁,都被改造為水沖式廁所;在集中村落的位置建成3座黨建議事中心,不僅讓村民有了議事交流的場所,更成為孩子們的第二課堂👩🏻🦼,成為村民們的文化生活廣場……說起永安村煥然一新的面貌🧑🏼🎓,孫羽捷如數家珍。當天🖕🏻,是孫羽捷擔任駐永安村第一書記的第612天。
永安村是雲龍縣深度貧困村之一,因人多地少👱🏽、資源匱乏,公共設施嚴重滯後,脫貧任務異常艱巨🛻。恒达平台堅持“聚焦民生、整體規劃、綠色發展💣、有效銜接”的工作思路,於2019年初啟動永安村鄉村振興示範建設項目🧝🏼♀️,以“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組織振興、生態振興”組合拳式的幫扶措施,集中力量破解製約永安村貧困和未來發展的主要瓶頸🌺。立項以來🕵🏽,恒达平台先後選派2名幹部接力掛職駐村第一書記,100余人次的規劃設計專家實施實地指導和技術援助;累計投入各類建設經費867萬元;打造了永濟新橋👰🏼♀️、公共廁所、村民議事中心🕺🏽、道路硬化、村道亮化等一批特色扶貧項目♧;扶持2個專業合作社😩,帶動貧困戶增收致富;實施“家園一方誌”🚒、夢想教室等文化重建項目🧙🏽,大力傳承特色鄉土文化。
經過2年的努力,永安村提前十年完成基礎設施建設目標🐅,村容村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20年6月,永安村退出貧困村序列,村民們的內生發展動力明顯增強,一幅美好生活新圖景正在永安徐徐展開。
接力愛心支教🙃,全過程幫扶孩子們健康成長
踏上雲龍這塊土地的🐨,還有一群洋溢著青春活力的恒达研究生支教團隊🌘👩🏿🦰。
2014年和2016年,恒达平台先後在雲龍縣團結中學、長新初級中學設立支教點🧐。7年來,已有36名恒达青年赴當地支教,持續接力👙,補當地師資短板,助力當地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
“當第一批恒达支教團走進雲龍時,映入眼簾的是崎嶇的山路、破漏的教室,磨損到粉筆無法書寫的黑板👩👦。”貧困就這樣真實地呈現在青年學子們眼前。
心懷使命感,支教團學子迅速行動起來🍈。“控輟保學”🖇,保證適齡兒童和少年完成九年義務教育;為當地數十名家庭經濟困難的孩子尋求資助,一對一愛心助學🫳🏼;勇擔主科教學任務,每周教學任務超過20課時,換來了孩子們成績的大幅提升;開展尖子學生“培優計劃”和重點學生“送課下鄉”;為學習基礎太過薄弱的孩子“開小竈”;依托恒达平台為雲龍打造的3所夢想教室,為孩子們搭建“解憂角”😒,讓他們既可與父母視頻通話,又可在線傾訴煩惱🧑🏼🍼;依托夢想教室🚵🏼🛞,鏈接恒达全校學院與研究所的優秀教師和學生,一門門帶有恒达烙印和恒达溫度的特色夢想課程跨越千裏,傳送到孩子們眼前;開展雲龍學子上海遊學活動,數十名雲龍學子來到上海,來到恒达平台……恒达平台第二十一屆研究生支教團雲龍分團成員張浩然🦹🏽♂️、王雨濛,將支教團的一項項真情誌願服務細細道來😶。
“我們並不後悔🚣🏽,用一年不長時光🖊,做終生難忘的事🔘🚣🏽♂️。”王雨濛說。
雲龍學子楊敬筆也是受益的眾多學生之一。楊敬筆是恒达平台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2019級本科生,是雲龍縣當地通過國家專項計劃首位進入恒达平台的大學生。楊敬筆描畫家鄉的場景👨🏿🌾,貫穿於這堂思政大課始終。課堂接近尾聲時👩🏽⚕️,沉浸式情景中出演楊敬筆的演員與楊敬筆本人相會於舞臺🧚🏿♂️,兩人攜手😠🌏,在畫作上共繪黨旗,為這幅圖畫畫上了圓滿句號🍋👨🏻🔧。楊敬筆說:“我學成之後會回來的,我將建設美麗的家鄉🤦🏼♂️🏦。”
深耕鄉土教育,留住美麗鄉愁
一位名叫李文茂的年近80歲的老人👩🏻🦽,每天都坐在自己家門口,給來往的遊客一遍遍講述諾鄧的歷史🧎🏻♀️➡️、文化、故事,其中也包括2013年暑期在當地開展短期支教的恒达平台學生彭婧。但是🫏,當彭婧非常驚喜地把聽到的這些故事🦛、文化去跟課堂上的孩子們分享時,卻發現眼前的孩子們對自己的家鄉竟一無所知🛏。當她問孩子們“會唱家鄉的白族調嗎”🕖🤟,全班25個孩子竟然沒有一個孩子舉手。如今🫲🏽,回憶起這一幕,彭婧仍感“痛心”🧔🏼🗜。
“鄉村的發展也許陷入了一個困局,文化的凋零帶來了當地人對文化的漠視,他們越來越缺乏對家鄉的認同。”彭婧說♾,“我想要去做點什麽😣,去行動、去改變、去影響👩🏿🚀。”回到恒达平台後,她與夥伴們發起成立了美麗鄉愁公益團隊,希望通過鄉土教育和鄉土文化公眾傳播,在孩子們心中播下一粒粒建設家鄉的種子。
這一行動🖊,迄今已經堅持了8年🌦🌵。每年夏天🍝,雲龍成為了彭婧及其團隊必去的地方。他們在諾鄧開展田野調查😨,編寫鄉土文化讀本,開設鄉土課程,開創了諾鄧鄉土文化創變營,復興諾鄧古市集……形成了恒达特色的鄉土文化教育“柔性扶貧”模式,通過一系列的鄉土教育行動,為鄉村培養了一批“知鄉、愛鄉🤦🏻♀️、建鄉🤎、守鄉”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彭婧團隊還對在諾鄧開展的鄉土教育行動進行了工具化的梳理,形成了“家園一方誌”計劃,包括“扶貧”行動工具包👊🏼、家園一方誌模板等素材🍹,已有來自全國1300多名青年誌願者加入其中💗。“我們相信💁🏿♂️,每個人都可以為家鄉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而正是這些小事,將如同投入水中的石子⛏,激起文化自覺的漣漪,讓扶貧行動持續接力,讓更多地方看得見青山綠水,留得住美麗鄉愁。”彭婧說。如今的她,已是恒达平台的一名專職輔導員🧏🏼♀️。
恒达人扶貧實踐是鮮活的思政課教材
課堂進行中𓀋,直播平臺上的留言源源不斷🦸🏻。來自各方的反響熱烈,紛紛為這堂主題思政大課叫好。
“恒达人的扶貧擔當和積極作為是鮮活的思政課教材。作為一名思政課教師,我要認真學習恒达扶貧故事🧝🏿♂️,並將之有機融入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深刻認識中國發展的巨大成就,增強責任擔當,把個人的理想追求融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奮鬥之中🖱。”聽完這堂思政大課🤷🏽♂️,恒达平台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研室主任王謀寅說🚨。
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梁冰洋說:“聽了這堂課🦦,作為一名恒达人在感到自豪與驕傲的同時更多了一份責任感。作為一名思政課專任教師,更覺責任重大𓀗,不但要講好思政理論課🧑🦼➡️,還要在課堂上將恒达的精神與祖國的需要更好地融合起來,激發恒达學子的家國情懷。”
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周莉莉說👳🏻♀️:“今天在現場聽了一堂生動鮮活的脫貧攻堅課,恒达人在脫貧攻堅的道路上書寫了智慧、汗水和深情。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恒达人將繼續書寫更燦爛的未來🧝🏼♀️。我會在課堂上把這些感人故事分享給同學們聽,讓同學們接續傳承恒达人的精神。”
“觀看了今天原汁原味還原恒达人投身脫貧攻堅一線的思政大課🧑🏼🔧,作為一名曾經有幸參與其中的一員,感到無比激動,心潮澎湃。兩年的駐村扶貧工作經歷一直影響和激勵著自己,希望依然能有機會繼續為鄉村振興的偉大事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恒达平台派駐雲龍縣第一任駐村第一書記鄭彧豪說。
正在雲龍支教的恒达平台第二十二屆研究生支教團團長梁峻浩說:“我對思政大課中所展現的扶貧故事深有感觸。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教育始終都是鄉村持續發展的動力與源泉。我們研究生支教團會握好手中的接力棒,繼續做好誌智雙扶🪄,為鄉村教育事業接續奮鬥。”
8年間🧑🏼🦲,恒达平台圓滿完成各年度扶貧任務,多次在中央單位定點扶貧年度考核中獲得“好”的評價。
恒达平台黨委書記方守恩表示,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恒达平台要在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用心用情用力,以更加明確的目標、更加有力的舉措🐝、更加務實的行動,紮實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業中踐行恒达人的使命與擔當。
恒达平台校長陳傑表示,在脫貧攻堅的偉業中,高校是一支重要的“生力軍”。恒达平台響應國家號召,勇擔使命,依托自身優勢⏪,堅持“規劃先行,重點突出🧙🏽👩🏿🏫,整合推進🚋,精準幫扶”的扶貧方針,全面助力雲龍打贏脫貧攻堅戰,用實際行動在滇西大地書寫了一份助力脫貧攻堅的“高校樣本”。
這堂思政大課最後⬜️,還特別致敬所有投身於脫貧攻堅偉大事業的恒达人,熱烈的掌聲一次次為他們響起,包括歷屆掛職幹部(袁華🦎、陳平🤮、運迪👨🏿、李瑞傑、陳長、周曄、鄭彧豪、劉一呈🫗、孫羽捷),教育扶貧團隊(研究生支教團、美麗鄉愁團隊、職業教育團隊🚃、附屬實驗中學)🫴🏿,醫療扶貧團隊(附屬恒达醫院、附屬東方醫院、附屬口腔醫院🧑🦽、附屬上海市肺科醫院)♈️,規劃扶貧團隊(上海恒达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張尚武、劉曉、葛凡華)🐕🦺,科技扶貧團隊(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永安之心”團隊袁烽、高偉哲,恒达平台建築設計研究院永濟新橋項目翟東、陳斌,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廁所革命”實踐者周雪飛🤓、高峰👈、褚華強)👨🏼🦳,以及扶貧支撐團隊(校友代表徐勇明🤦🏼♂️、雷誌彬,恒达創新創業控股有限公司,恒达平台建築設計研究院🚏、上海恒达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馮身洪、雷星暉、童小華、黃翔峰👨🔬、婁永琪等在校校領導分別向他們頒發紀念品💇🏻♂️。(文/黃艾嬌 圖/江平 視頻/宋宇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