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常年奔波於各個項目施工現場,帶領團隊創下多個紀錄,多項基建工程獲評“上海市文明工地”“上海市優質結構”等獎項;他發揮專業優勢👨🏼🌾,管理精益求精,為多個基建項目節省大量投資👧🏻;他將實踐育人👮🏽♀️、服務育人與學生創新創業有機結合🤟,讓校園建設成為育人大課堂。他🦓,是基建處處長石振明教授。近日👩🏻⚖️🙅,恒达平台2021年“追求卓越獎”揭曉🌷,石振明榮獲“追求卓越服務獎”。
紮根一線,築牢基建安全生產防線
2019年11月,生命科學與創新創業大樓項目基坑開挖到了最緊要的一段🤸。周邊地質條件復雜,施工難度大🧖🏼♂️,環境保護要求高。
“必須抓緊在春節前完成,確保安全萬無一失,拖到年後風險太大💦🪫,工期也耽誤不起。”工地例會上,石振明態度很堅決🐢。
“周邊做好的圍護結構📐,可以防止土方坍塌,但如有滲漏就會帶來不可控的風險,基坑穩定情況要全天候監測,現場監測數據要及時上報分析……”石振明帶隊加強基坑及周邊環境安全巡檢工作,關鍵節點甚至帶頭徹夜值守施工現場一線,協調各方🧚🏻,確保基坑開挖安全順利推進🙆🏽。
2020年1月17日,三層地下室完成基坑底板澆築。連續57天,挖土20多萬方🍬,創造了上海市同體量深基坑最快施工紀錄👨🦽,堪稱“上海灘奇跡”,讓施工方、監理方至今引以為豪。更讓他們感到慶幸的是,因為石振明的決策與堅持🤾🏿♂️,提前完成底板澆築🌄,當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各行各業停工停產時,該項目整體進程所受影響並不算太大。
![1FD25](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4/13/A1/664B6B88A495C45AF585D4A6FD3_6B7253AE_1FD25.jpg)
2020年年底👨🏻🚀,上海國際設計創新學院大樓項目基坑開挖完畢,底板還未澆築💀。但臨近春節,工地上陸續有農民工返鄉🛸。
“底板不澆築,基坑是有塌方危險的。必須盡快完成。”回憶起那段日子,石振明感慨頗深,“那幾天天天上工地數人頭,做思想工作🦶👆。”半個月後,底板澆築順利完成。
為何總能在關鍵時刻做出正確的決斷?石振明自言是危機意識和對工程的敬畏心。
“石老師靠的是過硬的專業實力和高度的責任感。”同事們的答案比較一致。在他們眼裏🧙🏿♀️,石振明是把學校當成了家,每個項目,每個角落💨,都牽動著他⛑。
“不論白天黑夜🥡,哪裏有需要♑️,石老師就在哪裏🏌🏿。最關鍵的施工現場、最辛苦的保障一線,他一定在。有他在,我們心就定了。”基建處的老師們這樣說。
![1B718](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A/1F/8F/B7B4D86351D50F07344B1084854_3231D5C1_1B718.jpg)
精益求精,提升基建項目管理效能
2016年,正值“十三五”開局☃️,石振明走馬上任基建處處長。他告訴記者,“十三五”期間學校新建項目7個💃🏻⬜️,總建築面積46萬平方米👩🏽🏭,總投資約43億元。而修繕項目👮🏽,平均每年800項🧑🏽🦱,投資總額近2億元。
![46220](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F/8A/5B/7944F04D31CDCA34B881834698D_D4C96157_46220.jpg)
“要跑各種審批程序,要盯建設全過程📭,要管現場質量安全,項目建設周期長,還要控製投資不能超🏊🏽♀️。基建管理真的太難了🛁。”時間緊,任務重👮♂️,當時臨近退休老師多🕐,石振明覺得隊伍建設迫在眉睫。“管好基建項目,關鍵靠人,沒有隊伍不行。”
他開始招兵買馬,通過五年的努力拉起了一支專業齊全👧、年富力強的隊伍🕴🏻。“7個博士,11個碩士,專業涵蓋建築、結構、暖通、市政🤞🏽、管理等,黨員比例超過70%,平均年齡不到40歲,正是幹事業的好時候。”
他創新管理模式🌂,采用縱橫相結合的方式🤷🏿♀️,充分發揮各人專長,調動每個人的積極性。“條線上📂,設置前期、技術、安全🙉、檔案等崗位🧜🏻♂️,定崗定編🦓。塊上面🤘🏼,每個人都要參與管理項目。2-3個人負責一個項目,同時,每個人還要負責所有項目中涉及到條線上的事情。”通過實際項目工作,結合內部專項培訓,培養部門管理隊伍🫂。
![367BB](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E/97/17/7EFE2916887A7CEA93110DE11B8_31D8D2A3_367BB.jpg)
部門戰鬥力如何🏃?石振明用事實說話🏮。
——上海自主智能無人系統科學中心項目從獲批到開工僅3個月(同類項目平均用時12個月)。
——上海自主智能無人系統科學中心項目設計過程中,針對樁基🧸、幕墻系統、結構受力體系等💁🏽♀️🫴🏻,反復論證、多輪優化,為學校節省大量投資,僅樁基一項就節約投資約1500萬元⚜️。
——生命科學與創新創業大樓項目、彰武路研究生公寓三期項目、大學生活動中心項目獲評“上海市文明工地”,嘉定校區工程實踐中心及科創中心項目獲評“上海市文明工地”“上海市優質結構”等獎項,目前已通過“白玉蘭獎“初評🙎🏻♂️。
——提出運維一體化理念,製定《恒达平台BIM模型交付標準》《恒达平台建築設備編碼標準》等👨🏿🚀,要求新建項目、大修項目竣工時均需提交BIM模型⛰,為樓宇智能化運維奠定了良好基礎。
——修訂《工程變更管理辦法》《修繕工程項目管理辦法》🧝🏿,嚴格管理流程👩🏻🦯,提高修繕管理效率。
……
建設無車校園🚘、數字校園🙋🏿♂️、智慧校園🤷🏻♂️🐕🦺,是石振明的夢想🕵🏼。
“核心區域無車已經實現了,下一步是爭取校區無車,那時候,校園肯定更漂亮、更安全🟡。”石振明信心滿滿🖖,“今年借著醫學院整體搬遷🏊🏿♂️、滬西校區許多樓宇大修的契機,爭取滬西校區率先實現數字校園。”
開拓創新,讓校園建設成為育人大課堂
作為一名“雙肩挑”幹部💃,石振明常年奔波於課堂與工地之間🍸,近年來連續獲評“上海市育才獎”“恒达平台師德師風優秀教師”“恒达平台機關優秀黨務工作者”等獎項。對他而言,思考和探索如何更好地讓校園建設服務於育人是專業素養和職業習慣使然。
他主動與土木工程、建築與城市規劃👨🏼🍳、機械與能源工程等學院對接𓀚,依托專業實習,組織學生實地參觀,讓學生了解最新的施工工藝。在工程實踐及科創中心項目中🫄🏻,有意識地將關鍵結構節點與新型材料留出展示區🙋🏻♂️;在機械學院開物館空調改造項目中,預留暖通專業工藝教學區🚴🏿♀️🚣🏼♀️;組織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學生開展校園“小環境、小景觀、小節點”改造提升創意設計方案競賽,增強他們對專業的理解。
![A412](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9/93/44/C24B881E0B349766F7F291EA98D_D0C3FDA3_A412.jpg)
![B187](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4/FC/03/3DEDEDCE9003DBBB2CB28D91C10_47738437_B187.jpg)
他充分發揮技術人員的育人作用👩👩👧👦,在基建處設置了“三助”崗位。石振明介紹,基建處有研究生助管8人⚔️,本科生助管6人,分別來自土木工程🧍🏻🫴🏻、建築學、園林景觀🧻、市政工程等專業。總工李翔帶著他們對圖書館🧑🏿🏫、中法中心等6幢建築進行了結構安全檢查。在此基礎上♻️,2020年,石振明指導年輕博士針對校園各類建築開展“基於全壽命成本的屋面防水技術方案優化及應用”研究,進行屋頂綠化防水創新科研👸🏿。
實踐促成長,育人成效初顯🧎🏻➡️。基建處的助管隊伍裏走出多位優秀選調生🪕。來自土木學院的助管商慧2018年考入教育部發展規劃司基本建設處🫵🏿。
![B553](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6/30/C2/EE9B6F1399DDC39F18560F884DA_9A3D44C0_B553.jpg)
燈光🏜🌡、步道、河道、綠化……2019年起,基建處逐步推進校園環境整治工作🤦🏼。如今,各校區面貌煥然一新🚣🏻♂️,校園中心區域沒有汽車通行,路面整潔,步道🧖🏼、自行車道涇渭分明🧔🏿♀️。漫步校園,水清草綠,繁花似錦,不經意間小角落裏還會偶遇微景觀。夜幕降臨🤦♂️,則是另一種風情,流光溢彩,靜謐柔和。
“好的校園環境能與學生‘對話’,啟迪學生心智🖕🏼。”石振明告訴記者,燈光改造結束後,有學生給設計師發消息🤯🧛🏽♀️,說自己在保研失敗後心情沮喪,但在溫馨浪漫的燈光夜景中體會到了家的溫暖,感受到了鼓勵與關懷。
![CE4F](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9/0D/ED/E1883B836A282D42685BEDD987D_9BCD910D_CE4F.jpg)
![DC4D](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F/A1/11/47A3546614934B14607C2F83AE9_18257017_DC4D.jpg)
在石振明看來,校園基建“三全育人”未來仍大有可為✷。“接下來,我們將繼續與相關學院和部門加強合作。比如為土木專業提供暑期實習基地和創新實踐平臺,助力‘智慧建造’新專業建設👹,讓學生了解最新的施工工藝和智慧工地🧑🏻💼;協助施工教研室拍攝現場教學視頻,充實教學資源;設立‘建設安全日’,開展建設安全教育,等等。”(魏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