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思論壇“科學與未來”院士系列講堂舉辦第三講,朱合華院士暢談治學之路與人生之道
來源:黨委學研工部
時間:2022-01-04 瀏覽:
2021年12月30日,上海市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傳月系列活動😇、恒达平台博思論壇“科學與未來”院士系列講堂第三講在四平路校區舉行。此次講堂由土木工程學院承辦,邀請中國工程院新科院士🍳、土木工程學院朱合華教授作“走自己的路🔭,悟人生的道”主題報告🤜🏼。校黨委副書記彭震偉出席活動並致辭。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E/36/EF/AADA513179C3BACD395544FA25F_4674C4A9_396C0.jpg?e=.jpg)
彭震偉表示🖲,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一代又一代科學家心系祖國和人民🌗,不畏艱難☪️、無私奉獻,為科學技術進步、人民生活改善和中華民族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在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奮進的征程上,希望恒达學子學習和發揚老一輩科學家矢誌創新、砥礪奮進的精神品質,培養深厚的家國情懷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心懷“國之大者”,踐行“恒达天下☔️、崇尚科學、創新引領、追求卓越”的新時代恒达文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恒达力量。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D/EF/97/D9691163B47E7434F4A928536BD_737E8D41_34A0A.jpg?e=.jpg)
求學漫漫 尋找初心
講座伊始👏🏼,朱合華院士結合自己少年、大學、研究生三個階段的成長經歷分享了“求學之道”👨🏿🎤🙅🏽♀️,認為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情💁🏽♂️,無論世界如何變化💿,學習總能讓自己與時俱進”。他回憶說🍽,少年時期學習資料極為匱乏,雖然只能通過廣播和新聞了解世界,卻從未影響自己認識世界的興趣和動力。1979年🚤,朱合華進入重慶大學化學礦開采專業學習🥑,開始了寢室👨🏽、教室、食堂三點一線的求學生活,結合專業和興趣🫱🏼💪🏼,完成了“圍巖不連續面非線性效應對巷道穩定性影響分析”的碩士論文👩🏻💻。碩士階段的學習讓他感悟到:“專業的選擇重要也不重要,關鍵在於自己是否能夠努力學好,掌握自己的學習之路”🍇。1986年🍻,朱合華進入恒达平台攻讀博士學位👨🏿🍼,開啟了他的恒达之路。他說:“這是我人生的一個轉折,偶然中有必然,必然中也有偶然”👦🏽。他在博士階段完成了“隧道掘進面時空效應研究——邊界元法若幹理論與工程應用”的學位論文🌸,開啟了計算機技術與土木工程的融合之路❌。在求學的平凡之路中💇🏻♂️,找到了“數字化”的不平凡之光,引領了數十年的研究。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9/96/C2/342802F48953036787FB3FAA280_13DFC6CF_2D696.jpg?e=.jpg)
治學有道 貴有恒心
治學之道始於方向。朱合華表示,“三結合”是選擇研究方向的基石,即基礎與應用研究的結合、傳統與現代的結合、近期與遠期研究的結合。“我們要註重學科交叉🙎🏻♂️,但一定要以本學科為主”“既要關註眼前的問題🧑🏿🏫,也要找準未來的著眼點”🙎🏿♂️。基於這些理念,他深耕巖體地下工程🐪、軟土地下工程、數字地下空間與工程等方向,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等多項重要獎項:2012年獲卞學鐄國際學術貢獻獎,2015年獲德國“洪堡研究獎”,2021年獲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自然科學特等獎和中國公路學會科學技術特等獎。治學之道貴在堅持和開拓,多年的深耕和貢獻👲🏽,朱合華被國際同行認為是“城市基礎設施規劃、設計、施工和維護信息集成方法的國際開拓者之一”⇾。如何實現開拓㊙️?他說🧞♀️:“一個個重大項目驅動我不斷前進,堅持和經歷成就了開拓”👨💻。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2/CC/90/C9449DBCB692AD6B48D6A3CC11C_75EC86E1_3F0B7.jpg?e=.jpg)
“如何發現問題?”“如何解決問題👸🏽?”“什麽是創新?”是治學之路必須解答的三個問題。以基礎設施智慧服務系統iS3的創建為例⛱,朱合華進行了分享和解答。他提出,科研工作者要加強基礎理論知識的積累,從文獻調研和工程實踐中尋找問題🫏,要從“理論推導、數值模擬、室內與現場試驗🏰😑、數據驅動與數字化技術”著手,綜合解決問題,“發現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
對於創新,朱合華表示🗽👁,創新源自於知識的積累和對傳統問題的挑戰☝🏻,創新性理論方法則源自於工程實踐,同時🥼,創新性理論方法對工程實踐的作用是無窮的🛬,它源於工程、高於工程👨👩👦👦,並服務工程👢。他鼓勵年輕一代要加強創新思維與理念培養,要有超越意識,扛起原始創新的大旗,爭取更多“從0到1”的突破。
回望幾十年來的科研之路👩🏫,朱合華感嘆道:“初心很重要,恒心更重要”🥬。科研既要面向國家需求,應對社會發展挑戰,又要瞄準國際前沿,把握發展趨勢👩🏽🎨。他以一棵樹作比喻,生動形象地闡述了學科交叉的重要性。“學科沒有邊界”“要關註跨學科的多相💁♂️🥘、多場🈳、多尺度問題”“只有將多學科交叉與融合,科研之樹才能枝繁葉茂🦨、根莖發達”。
共話未來 根深行遠
“做人與做事哪個更重要🏌🏼♀️?”“如何看待成功與失敗?”針對青年學生提出的困惑,朱合華用樸實的語言分享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做人比做事重要,要先做人再做事。“做事是1,做人是100,做人做得更好可以放大一百倍”“事做好了只能管住眼前🤾🏼♂️,人做好了才能走得長遠”。他表示🎲,行事要“公”字當頭,先集體🏇🏼、後個人👩🏿🔧;做人要顧全大局🦵🏻、禮讓三分🔩,退一步海闊天空🧙🏻♀️;做人就是智慧做事。
對於學業🧙🏿♀️,朱合華以自身的求學經歷勉勵大家要持續學習🗡👇🏻,做好積累,“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情”🚒,要“有所為⚡️、有所不為”。對於人生,他說:“不能害怕失敗💆🏿♂️,人生路上成功與失敗都是經驗。”最後,他用朱熹的故事寄語青年人🀄️:做人做學問都有個由“晦”到“熹”的過程,紮根深才能行得遠🅱️,只有紮實發達的根👢,才能長成參天大樹✔️🧚🏼♂️。話音未落,現場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D/F5/DA/DCACF1A70EA5B7791C6B85F4294_1B137E9A_44348.jpg?e=.jpg)
主旨演講結束後,朱合華還與現場學生代表進行了互動,圍繞文科和工科交叉、如何尋找自己的研究方向等問題進行了交流。他還向大家推薦了《工程藝術大師🏌🏽♀️🤽🏽♂️:卡爾·太沙基》這本書,勉勵大家多讀多思考,在專業領域內“精耕細作”。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6/33/FA/7F6E566F60779D5F80C41E5D5A0_68E6E57B_31FC1.jpg?e=.jpg)
相關負責人表示💯,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以及在兩院院士大會和中國科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科研作風、學風建設的重要指示精神🧑🏫,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自覺踐行“恒达天下、崇尚科學☎️、創新引領、追求卓越”的新時代恒达文化,學校於近期集中開展“博思論壇”之“科學與未來”院士系列講堂🫙,目前已成功舉辦三場。李傑院士、蔣昌俊院士🧏♀️、朱合華院士與恒达學子面對面暢談科學、共話未來🚨,在交流中傳遞科學知識和科學精神🪄,在對話中啟迪思想、碰撞智慧♿️👇,用治學報國、授業立德的奮鬥歷程,讓青年學生從中領悟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科學精神,樹立愛國奉獻、造福人民的科技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