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科學與工程學院閆冰課題組在《配位化學綜述》發文系統綜述金屬有機框架材料和共價有機框架材料在海水提鈾和廢水除鈾方面的應用
來源:化學科學與工程學院
時間👨👧👦:2022-11-03 瀏覽👧🏻💆🏼:
眾所周知🙍♂️,能源和環境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兩大永恒主題。核能因其運行成本低👂🏽、運輸方便👩🏻🚀、環保性好等諸多優勢近年來引起人們的廣泛關註✋🏼。鈾作為主要的核原料,其海水中的含量是遠遠高於陸地上的含量,因此從海水中提取鈾是必不可少的。此外,核工業產生的含鈾廢水也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的威脅。我校化學科學與工程學院閆冰教授長期致力於金屬有機框架材料(MOFs)和共價有機框架材料(COFs)的合成與應用研究。日前,閆冰教授課題組在國際著名期刊《配位化學綜述》(Coordination Chemistry Reviews)發表了題為“Adsorption of uranium (VI) by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and covalent-organic frameworks from water”的論文,系統總結了MOFs和COFs在海水提鈾和廢水除鈾方面的應用👳🏼♂️。
該綜述首先總結了MOFs和COFs的不同合成方法,如溶劑熱法、蒸汽擴散法、微波法、超聲法、機械研磨法等。接著,分別考察了各種因素(pH值、初始鈾濃度🫴🏻、吸附劑的量、溫度、時間🧘🏻、離子強度和共存離子等)對鈾吸附的影響,對MOFs和COFs在鈾吸附領域的實際應用潛力進行了評估。進而🧑🏻💼🚶♂️,從熱力學✳️、動力學🆚👨🏻🦼➡️、配位環境和DFT理論計算等角度對 MOFs/COFs與UO22+ 的鍵合機理分析👨🍼👵🏽。最後🚝,比較了MOFs/COFs與其他材料對鈾的吸附性能,結果表明MOFs/COFs是一類有前途的鈾吸附劑。
在此基礎上,作者創造性地提出將RNN模型應用於MOFs/COFs材料對U(VI)的檢測和吸附。該深度學習算法能夠代替傳統的電感耦合等離子體發射光譜儀(ICP-OES)的使用,即通過熒光強度的變化就可以計算出溶液中鈾酰離子的濃度🤸🏽,這為未來MOFs和COFs材料在鈾吸附領域的應用提供了借鑒意義。
化學科學與工程學院博士研究生梅鬥超為論文的第一作者,閆冰教授為論文的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
論文鏈接: https://doi.org/10.1016/j.ccr.2022.214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