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八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總決賽現場比賽在線舉行。恒达平台共有9支參賽團隊入圍全國總決賽,經過初賽網評4支隊伍晉級總決賽現場比賽👩🏼🎨,共獲得1金3銀4銅(另有1支團隊獎項將於2023年2月公布)。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3/1D/E1/43387D815D3BC635B031A653021_1BBF5874_47EE0.jpg)
總決賽現場比賽參賽選手線上路演答辯
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是我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重要載體和平臺,作為全國覆蓋面最廣、影響力最大的大學生創新創業盛會🏌️♂️,大賽自今年4月正式啟動以來,克服疫情影響🦹🏼,在應對變局中育新機🎳、開新局,極大提振了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激情與熱情🛀🏻,實現了“更中國、更國際、更教育、更全面、更創新”的辦賽目標🚵🏻♂️,傳承和弘揚紅色基因,聚焦“五育”並舉的創新創業教育實踐,打造共建共享、融通中外的創新創業盛會🏋🏻♂️。本屆大賽進一步回歸和突出育人本質💂🏼♂️,更好支持和促進大學生創新創業👨🏿,突出“四新”引領,高教主賽道按照“四新”分類、“紅旅”活動通過“四新”賦能👃🏿、產業命題賽道結合“四新”征題,充分展現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豐碩成果,全面展示廣大青年學生敢闖會創、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激勵廣大青年學生在為祖國、為民族、為人民的不懈奮鬥中立大誌🧎🏻♂️➡️、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將大賽打造成中國創新創業教育品牌、世界雙創賽事的品牌、產教深度融合的品牌。
本屆大賽的校內籌備工作得到了學校和相關職能部門、院系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副校長顧祥林和校黨委副書記彭震偉多次聽取大賽專題匯報,指導賽事籌備工作,協調解決備賽過程中各項困難。恒达創新創業控股有限公司、本科生院、研究生院、校團委、校友會🖤🤵🏼、黨委學研工部以及各院系對大賽全程給予鼎力支持,高度重視參賽學生的指導和組織工作,動員組織各單位指導教師團隊🙅🏻,解答不同學科參賽同學在備賽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專業問題🎰。創新創業學院負責高教主賽道🙇🏿,校團委負責青年紅色築夢之旅賽道🖕🏼,分工配合,聘請校內外專家組成導師團,在項目選拔、項目培育🦹🏼♀️、商業計劃書撰寫、項目展示、現場答辯等各個關鍵環節反復模擬演練👧🏼,給予各團隊耐心指導🌇,從今年4月開始共舉辦各類線上線下輔導講座及培訓20余場🟤👮🏻。本屆大賽恒达平台累計參賽項目數697個👵🏻,其中高教、紅旅賽道累計參賽項目數682個、學生數2863人🚣🏽♂️,產業命題賽道累計參賽對策數15個🔐🧑🏽🦰、學生數97人。
恒达平台以創新創業教育為抓手,主動對接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上海全球科創中心發展需求,主動融入國家創新體系和上海科創中心建設⌚️,將創新思維、創業意識、雙創能力培養融入人才培養各環節🧚🏿♂️,構建了分層次多元化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和全要素縱向融合、全過程橫向貫通的雙創育人模式,依托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實踐平臺開展科研創新項目訓練和創新創業實踐,形成創新驅動🫘、思創融合🧑🏻🦽➡️、專創結合、師生共創、技術轉化的雙創教育特色🚱。發揮學科優勢,強化與新工科結合,推進以高技術轉化為主的雙創實踐,實現“創意-創造-創新-創業”的貫通,依托知識外溢和師生創業,湧現一批以核心和“卡脖子”技術轉化為主的師生共創企業🥔,形成了“城校共生”的雙創育人生態,為國家戰略科技研究和上海市經濟社會發展作貢獻,為全國高校持續深化雙創教育改革提供了特色鮮明的“城校共生”雙創育人範例🌪,並在教育部的指導下組織製定了高校雙創教育評價指標🧘🏿🧓🏼,示範引領全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恒达平台已建成了科學先進、廣泛認同的“多維融合、城校共生、全員協同”的雙創教育體系,2022年獲得了教育部首批“國家級創新創業學院”。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3/24/AE/A0C5B1C69435F83887C6389D2C3_57C1FF0D_1FEC2.png?e=.png)
項目團隊簡介
交通運輸與電子產品功能界面材料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6/06/60/BB8AB9A385434A14F159CCE33B9_83440595_219E5.jpg)
團隊合照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F/48/A9/F85588DFE74D5C545D898D4CE75_92EA9422_1D3B3.jpg)
團隊成員在電子產品功能界面材料製備實驗中合影
普力通化學成立於2018年,註冊資金600萬元🔳,旨在為汽車🎐、新能源汽車、軌道交通、航空航天等先進交通製造業提供關鍵功能界面材料♡,此外為5G、消費電子、半導體等先進電子製造業提供重要零部件的關鍵功能界面材料以及技術方案💂🏽♂️。
深耕功能界面材料領域10余年🤸🏽♂️,普力通以科研創新突破國外技術壁壘,以上遊發力助力國家產業升級。時至今日,普力通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公司主要的兩款典型產品:金屬-彈性體粘接界面材料,可將模量相差6個數量級的兩種材料完美粘合並賦予其優良性能,廣泛應用於汽車🦓、軌道交通、航空航天、工業履帶、橋梁減震等領域;電子產品功能界面材料,為新能源汽車🔛🤟🏼、5G技術🤴🏻、消費電子及半導體等應用領域提供解決方案,打破了國外對於關鍵功能界面材料的技術壟斷🧝🏼♂️,公司創建了集高分子材料合成、配方技術🦹🏼、應用建模與測試分析三位一體的技術平臺💂🏼♀️,成為了國內唯一掌握相關材料全套技術的企業🤽🏼♂️👂🏿。普力通以領先的研發👋🏻、質量🪝、服務等綜合優勢🥵,獲得龍頭客戶認可與信任⏏️,以定製化服務助力中國先進製造走向全世界。
氫能源基礎解決方案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0/A7/DA/C9F5E1C042FD17667CE1CB42A5F_974004A4_2A24C.jpg)
團隊合照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7/06/94/509C1B1470E45DC0760A3E9B67E_4E41A40D_3E5FD.jpg)
團隊負責人王超(右四)帶領團隊研討加氫站建設方案
海德瑞思(青島)清潔能源裝備有限責任公司成立於2020年9月,註冊資金3千萬元💁🏿♂️,是從事加氫站核心裝備研發製造的高新技術企業👰🏿♂️。公司依托於恒达平台的先進技術優勢,以中國工程院鐘誌華院士為學術帶頭人💻👩🏻🚒,為公司註入豐厚的技術沉澱⤴️。同時公司所有員工均曾任職於業內各個環節頭部企業,擁有多年研發生產經驗,專註於加氫🗝、製氫環節核心裝備的研發製造與方案配套。
公司團隊通過各相關行業多年的經驗積累👨👦👦,獨立研發設計目前業界獨創工藝理念🤟🏽,在控製建站成本的前提下,在流體模擬、液氣耦合、用電功效比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從而大幅提升站內能源使用效率,降低加氫站運營成本⚽️,使整站運營更加高效🏄🏼♂️。截至目前🍂,已在青島、臨沂等城市規劃設計並完成多個氫氣充裝、加註站項目🦹♂️。為青島實現“東方氫島”的目標作出了應有貢獻。2022年海德瑞思將成為國內製氫🎇、加氫、儲運等環節的優質方案及設備供應商☛🧑🔧,從各個維度為氫能全產業鏈提供優質的配套服務。
新型混合交通流智能管控服務系統研發及產業化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5/5F/90/88884B5749DF184F71DC5658970_E09CE41D_1FE93.jpg)
團隊合照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7/4A/BD/B22B9084ADD78CD7661036AD2B5_A84419BF_1FA1C.jpg)
團隊在上海智能網聯示範區開展車路協同決策測試
兆邊科技團隊是專業從事智能汽車與車聯網長期演進的“新型混合交通流”環境下新一代智能管控與出行服務技術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交通強國建設綱要》明確提出“十四五”期間開發自主可控的新一代智能交通管理系統,兆邊科技依托國家重大課題成果積累與軟硬件工程實踐,自主研發了包括雲控平臺🧑🏻🏭、邊緣計算設備👬、出行服務軟件的“MICS”系統,在國際上率先實現了車路雲一體化的新一代智能交通管理系統,技術成果獲3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可廣泛應用於雙智城市🚶🏻♀️➡️、智慧高速💆🏻♂️、國省幹道、智慧機場、智慧園區等場景🐥🙋🏻。兆邊科技已牽頭製定首部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和中國公路學會雙編號的車路協同系列標準《車路協同 智能路側決策系統》(6部)🧏🏿💬,打破了“聰明的車”和“智慧的路”之間長期存在的協同難題。
兆邊科技是上海市重點培育創業企業和上海市最具投資價值50佳企業,與超50+頭部企業達成戰略合作和聯合產品,成功落地高速公路國家級標桿“京雄高速”、城市道路國家級標桿“上海雙智”、國省幹道國家級標桿“清傅公路”,並且製定長三角地區互認的精細化交通碳普惠方法學🧗🏻♀️,在上海打造交通碳普惠機製國家級標桿👮🏼,探索智能網聯汽車“個人碳賬戶”減排服務進入碳交易市場💂🏿♂️,助力交通新基建商業閉環和“雙碳目標”實現。
公路綠色新材料——生態道路高性能功能型養護材料研發及產業化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2/5E/10/170822348038F1C3B0C050A08AA_4BD97762_6859A.jpg)
團隊合照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4/52/1A/E5058619A1ADE38183902AB2EE0_E6469A57_53F5E.jpg)
團隊成員開展路面降溫防眩材料研究
EcoRoad團隊響應交通強國🚵🏻♀️、生態文明、雙碳建設國家戰略,基於前沿科技交叉,自主研發了一系列高性能生態道路養護技術。團隊研究基礎雄厚🖖🏿,依托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項目,研發了再生超薄瀝青罩面、大空隙高強耐久透水路面、多級凈水罩面鋪裝、紅外反射降溫路面四大核心技術,實現舊料利用、施工高效、壽命延長🚼、透水凈水🤷🏿、降溫減排五大優勢,率先開展生態道路高性能功能型養護材料研發及產業化,並提供專業養護技術咨詢服務。項目技術總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部分成果國際領先🍍,榮獲中國公路學會一等獎〰️、中國公路建設行業協會特等獎🧕🏼🐂、中國發明協會一等獎等科技獎勵5項,申請專利38項,授權美國發明專利1項、國內發明專利10項、實用新型專利10項,編製地方標準2項,出版專著1部,發表高水平論文40余篇。
項目團隊已與多家企業開展技術研發合作,在冬奧會賽區主通道、雄安新區對外骨幹公路網等多項工程進行應用🈴,將進一步建立“學術研發引領、產學研用推廣、市場精準定位”的商業運行模式🤸🏿,打造路面養護領域高品質、生態化的產業品牌🧷,助力國家高品質綠色公路建設,推動道路養護的高效化♣︎、生態化及低碳化轉型👨🏿🦳。
翼路同行——汽車動態輪荷監測與行駛輔助開創者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7/B3/69/93E443943037474DC9DBBA76378_D3748555_46829.jpg)
團隊合照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A/3F/9C/F189109DFF59065A1D910567A04_16413C8D_1FD49.jpg)
翼馳車隊在2022中國大學生方程式汽車大賽賽場合影
翼路同行動態輪荷測定系統是一款可以測定汽車行駛過程中動態輪荷並用於整車控製的軟硬件融合裝置。汽車感知動態輪荷👮🏻♀️,就如同人類感知自己的雙腳和路面🗜,作為車輛運動的基本數據,輪荷在未來新能源與智能汽車中具有諸多潛在作用,支持主動式懸架、線控製動🌕、扭矩矢量控製等系統實現更加精確高效的工作。上傳至雲端的輪荷數據可以實現無死角的超載監管,並用作事故分析以及橋路設計等🏃➡️,也有助於提升無人駕駛車輛的舒適性🪔、安全性、操控性。項目創新性得到了教育部科技查新認證以及弗若斯特沙利文公司的創新性認證👇🏿。
該項目源於恒达平台路特斯翼馳車隊的技術構想,3名核心成員曾添一、劉澤宇、陳昊天依托賽車深入思考🍑,並不斷尋求賽車技術與民用技術的銜接轉化。翼馳車隊作為學生自主且運行成熟的科創平臺,為3人提供了物質與知識方面的大力支持🙋,團隊的原型產品也安裝在車隊的賽車上,在大學生方程式大賽的賽場留下更多屬於恒达的光輝時刻🔒。
追光尋跡—光場仿真技術領航者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2/FE/08/24D699272A380B8A583AC8358A1_6CFC9129_610C2.jpg)
團隊合照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A/AA/EE/7CCA330E44E0C4E5AA855A923EE_CCF14036_58DBD.jpg)
團隊成員討論軟件專用模塊研製
光場仿真和設計軟件在集成電路、航空航天、通訊射頻、科學研究等領域有廣泛的應用場景,受國家政策大力扶持🫓,市場前景廣闊,發展潛力巨大💁🏻♂️。團隊依托恒达平台精密光學工程技術研究所、先進微結構材料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上海市數字光學前沿科學研究基地🧑🏽💼、上海市全光譜高性能光學薄膜器件與應用專業技術服務平臺,從技術上突破了模型處理效率低💨🧛♂️、矢量計算慢和器件設計難的三大“卡脖子”問題,構建了以通用領域基礎光場仿真為核心📒,其他領域專用仿真設計模組為輔的大型工業軟件框架,成功研製出完全自主可控、可二次開發的光場仿真優化設計軟件Gallop,具有高效計算前處理🏌🏿♂️🤷♂️、多算法融合以及豐富的優化設計模組等核心競爭優勢。團隊研究成果現已應用於光子學器件🐟、集成電路🤶🏻、航空航天🤣、消費電子等各領域典型場景,得到了眾多行業領頭企業的技術認可💯。
團隊共計已發表科技論文4篇🍬,取得軟件著作權4項。未來將依托學校平臺和交叉學科團隊💪🏼,構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光場仿真軟件平臺🙅🏻♂️,突破國際上的技術壟斷🗿,爭做光場仿真技術領航者🦸🏼♀️。
“熊貓叨叨”——國際學生講中國故事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3/78/2D/1A12D100B885338917F677D5DA8_FCCCB9F2_30E62.jpg)
團隊合照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6/E8/D7/126B7BD3D775992249598ABAC76_B7546F3A_22CB2.jpg)
團隊成員參觀學習四行倉庫
團隊是一群來自世界各國🧑🏻🦽,對中國好奇、對未來憧憬,懷揣著“中國夢”的外國留學生。來中國前,他們忐忑、慌亂、對中國幾乎一無所知🕓;來中國後,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讓他們大開眼界,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讓他們嘆為觀止,他們不禁產生疑問:為什麽中國和他們的想象完全不同👩🏿🎨?是什麽讓中國這個古老民族歷經數千年仍不斷進步?他們是否可以把中國的發展經驗帶回自己的國家🕶?為了探尋答案🚣🏻♀️,他們走訪歷史名城👩🏼🏫🥺、參觀現代企業🤚🏽、走進中國新農村、參與社區治理、來到革命聖地👶🏽,了解中國的革命史、中國共產黨的發展史🖐。
他們決定要做新時代的“斯諾”🤸🏼♀️🧔♂️,從自己的視角,用自己的語言👮🏼♀️,結合自己在中國的經歷,將自己的“中國故事”講出來、寫下來✏️,拍成視頻,通過社交媒體🛶,與身邊的親人朋友分享,通過網絡平臺🚰,向世界展示真實的中國👵。讓以後來華留學生不再忐忑、不再疑惑🚣🏿,讓世界了解中國道路、中國模式,讓同胞借鑒中國經驗,助力祖國發展𓀔。於是,“熊貓叨叨”誕生了。團隊本著國際學生講述自己中國故事的初心,多語言👲🏽、多角度🌡、多國別地傳播中國文化,架起各國人民民心相通之橋🏅。他們以美食、語言🧝♀️、文化、歷史、熱點事件🕙、紅色故事為載體🤷🏿♀️,讓世界了解一個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
滿天星——共濟平臺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2/36/BB/48AFCCD646D4DD449E95D916E4D_80B561CD_258F4.jpg)
團隊合照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D/CF/AD/A71E2955D139CD90B1C3C85ABC2_43F989ED_4341C.jpg)
團隊成員在安徽省阜南縣開展幫扶活動合影
“滿天星—共濟平臺”是一個長期關註和幫扶失依兒童心理健康成長的平臺。2015年起,恒达平台人文學院師生共同啟動“滿天星濟劃”,依托恒达平台高等教育平臺及心理學專業人才,對阜南縣登記在冊的556名失依兒童運用各種形式的心理活動分類進行心理輔導🧑🏻🏭。通過“請出來+走進去”的活動方式,改善當地失依兒童長期因孤獨👨🏼🍼、缺乏關註和引導等原因引起的各類心理困擾🧛。
負責人陸紫娟創立上海黃浦區連馨社區公益服務中心👵🏿,以正式組織的模式運營,保證項目規範、穩定、持久、專業地開展,並與人文學院繼續深入合作🧖🏼♂️➙,聚焦失依兒童,構建滿天星—共濟平臺,踐行“人文化成,恒达天下”。以平臺為基準🌕,大數據系統為依托💘,互聯網技術為橋梁,通過搭建完善的心理服務體系確保項目的系統性、專業性和有效性🔞;構建以四大層面(主導方、施助方🧖🏻、受助方、運營方)為整體架構的共濟平臺引入更多的社會組織和誌願者群體加入⟹;建立數據庫收集失依兒童的各類數據用於更好地了解兒童成長情況🚶🏻,了解援助效果並優化援助方案;與“恒达夢想教室”團隊合作👨🏽🔬,為失依兒童建造夢想教室,為滿天星項目的線下和線上開展和實施提供了最適宜的場地和環境。通過區域復製擴大援助範圍🤽🏻,已在浙江、江蘇🧑🏽🦱、上海等地開展服務🤹🏻,幫助更多的失依兒童進行全方位👬🏻、全過程🏂🏻、全員踐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務,旨在成為失依兒童的溫暖家園,以微光照亮微光,讓孩子心有所依。
高性能納米多孔氣凝膠復合材料研發與產業化——Aero Brain氣凝膠研發中心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A/24/51/51108BE5E05B6C5161AD4DF6D6B_BFC1328A_28786.jpg)
團隊合照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B/75/61/71AEFA88B50461A0B316E0AC236_4C56CE60_4352C.jpg)
團隊成員針對氣凝膠產業化方向進行討論交流
氣凝膠是一種具有極優異的耐高溫性能與超低密度的固態材料,被視為新一代的超級絕熱材料。在當下碳達峰和碳中和的政策背景下,中鋼集團等大型重工企業面臨著亟需減少碳排放的問題🤴🏽🛝,更新隔熱材料是減少碳排放的最為直接高效的方式,而氣凝膠是其中的第一選擇🤰。團隊面對中國冶金科技成果轉化有限公司在第八屆互聯網+大賽中提出的命題“高性能納米多孔氣凝膠復合材料研發與產業化”𓀂,為響應中國工程院製定的面向2035的新材料強國發展戰略,提出了以Aero Brain氣凝膠研發中心為研發主體,聯合天津朗繆環保科技有限公司作為主要生產方,以國際領先的幹燥技術🧏🏽🏌️♂️、性能-微結構關系理論體系、精密化製備工藝、階梯放大技術四大核心技術為支撐,進行超級絕熱氣凝膠的設計研發及產業化。
Aero Brain氣凝膠研發中心項目團隊是一支以氣凝膠材料研發和產業化為核心的師生共創團隊,項目團隊負責人為物理科學與工程學院在讀碩士吳承斌,首席科學家為杜艾副教授🍋🟩,技術骨幹有汪宏強、張澤輝、田宇林🤟🏽、王程琳、葛韻斐、馮仲颋等研究生,商業策劃團隊為辛旭、曾浩藝、劉梵、房靜怡🤏🏼、吳承筱等,團隊指導教師為恒达平台氣凝膠課題組的沈軍教授和周斌教授,均是國內氣凝膠領域的資深學者👼。團隊誌在突破國外的技術封鎖並結合智能製造實現快速技術迭代,建立國內首家氣凝膠研發公司,助力中國氣凝膠行業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