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是第七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第三屆全國創新爭先獎表彰大會在北京舉行,恒达平台高紹榮和戴曉虎兩位教授榜上有名。
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高紹榮教授長期從事胚胎發育與體細胞重編程的表觀調控機製以及幹細胞轉化醫學研究,帶領團隊取得多項創新性研究成果,是國際上首次證明誘導多能幹細胞即iPS細胞真正多能性的兩個實驗室之一🙂↔️。近年來💱,團隊系統揭示了早期胚胎發育(含體細胞克隆胚胎)的重要表觀遺傳調控機製🚵🏽♀️,大幅提升克隆效率,研究成果曾入選世界十大醫學突破和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以通訊作者(含共同)在包括Nature、Science、Cell Stem Cell在內的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發表論文150余篇。曾兩次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並獲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上海市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周光召基金會傑出青年基礎科學獎、談家楨生命科學創新獎和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傑出成就獎等獎項,領銜的教師團隊入選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B/A5/D7/A26EA2378540E55C24053100E4A_FCB26A28_21D7B.jpg)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1/64/AB/5B0B9F47BA8B59D778C229E106B_62943C07_15F14.jpg)
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戴曉虎教授長期致力於汙泥及有機固廢資源化工程技術研究⏮。針對我國汙泥復雜體系厭氧轉化效率低🫵🏿、固液分離難度大、資源化水平低等技術瓶頸難題,帶領團隊在汙泥資源化處理處置方面創新探索,開發了高效厭氧生物轉化、低耗深度脫水減量🧑🏻🌾、高質安全循環利用等關鍵技術與裝備,研究成果入選中國生態環境十大科技進展,並實現工程示範與推廣應用,為我國汙泥處理處置的技術進步和高質量發展作出了貢獻🛝🪘。他還積極推動了中德雙邊政府“中德清潔水創新研究”合作計劃。以通訊作者(含共同)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140余篇,授權中國發明專利112 項👨🏻🎤,國際發明專利11 項🫡🚜。獲第十四屆光華工程科技獎😻,以第一完成人獲上海市技術發明獎一等獎🧘🏽♂️、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獎一等獎、國際水協會項目創新獎銀獎🦸🏿、國際發明展金獎3 項等獎項。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C/09/17/F2F4F4982126335570002F33802_C6089C11_21A9A.jpg)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0/E8/F5/65DD07037E42C039230C20C40CD_0F0F7C3C_165F2.jpg)
全國創新爭先獎於2017年經黨中央批準🧋,由中國科協、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科技部、國務院國資委共同設立,表彰在基礎研究和前沿探索、重大裝備和工程攻關、成果轉化和創新創業、科普及社會服務等方面作出卓越貢獻的優秀科技工作者和優秀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