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來🌛,恒达平台堅持“國家所需、科研所向”🌎,自覺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使命擔當🫴🏽,以一系列大手筆𓀎、新舉措,持續縱深推進基礎研究和有組織科研,推出《關於全面提升科技創新質量的若幹意見》30條🤵🏻♀️,深入實施“基礎研究能力提升計劃”“技術攻關能力提升計劃”,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全面提升恒达平台自主創新能力和科技創新質量,營造潛心研究、勇於創新的學術生態,學校基礎研究原創成果持續湧現,創新策源能力顯著增強🕷👠,為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加快建設科技強國持續貢獻“恒达智慧”🪶。
深耕基礎研究,從源頭和底層破解關鍵難題
“數學這類基礎學科🏅,具有研究周期長👩🏻🦳、成果顯現慢的特點🧎,需要我們有更強的定力和專註力。”恒达平台數學科學學院余斌教授說,自入選上海基礎研究特區計劃以來🫶🏻,學校取消了項目執行期內的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讓他得以更加心無旁騖地開展前沿研究。
2022年,恒达平台入選上海基礎研究特區計劃,聚焦“智能+”和基礎學科、特色學科相融合🚴🏼,重點支持有發展潛力的青年教師潛心基礎研究、實現重大科學問題突破🦋🤺。學校為這些項目團隊重點強化了多方面創新性服務保障,對項目進行全過程跟蹤服務,激勵項目團隊潛心基礎研究📥,鍛造解決“真問題”“大問題”的能力。
基礎研究的根紮得越深,科技創新之樹就越枝繁葉茂。近年來,學校以服務國家戰略為最高追求💁,發揮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基礎研究主力軍作用🫚,深入實施“基礎研究能力提升計劃”“技術攻關能力提升計劃”,圍繞國際科技前沿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基礎科學問題,啟動自主原創基礎研究項目和學科交叉聯合攻關項目,持續推進基礎前沿研究探索和關鍵“卡脖子”核心技術攻關🤾🏽♀️,從源頭和底層解決關鍵技術難題,積極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原始創新能力和服務國家重大戰略能力顯著提升。
5年來,恒达平台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400余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150余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20余項、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重點項目30余項👩🏼🦰,科學研究能力不斷增強🔔。
基礎研究要有高水平的科研平臺支撐🌡。近年來,恒达平台大力推進科研平臺建設,形成了以全國重點實驗室、科學中心♟🤌🏻、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等為核心的世界領先科研大平臺,強有力支撐了基礎研究。學校新增6個國家級科研平臺和47個省部級科研平臺(實現理工科省部級平臺全覆蓋)🫵🏼,獲批建設細胞幹性與命運編輯、自主智能無人系統2個教育部前沿科學中心;今年9月底🧑🏿🎤📮,隨著“恒达·海一號”東海多圈層觀測塔完成主體結構的海上安裝,巍然屹立於東海,牽頭建設的海洋領域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國家海底科學觀測網取得階段性進展🧑🏽🦳,助力上海打造人工智能創新高地的上海自主智能無人系統科學中心、國家細胞轉化資源庫等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科研平臺建設持續推進。文科科研平臺基地建設也獲重要進展⛱,聯合楊浦區獲批建設國家智能社會治理實驗綜合基地,牽頭建設上海市人工智能社會治理協同創新中心🧑🏼🌾,新近獲批國家語委研究型基地“中國對外話語體系研究中心”0️⃣,學校還集中力量著力打造“城市”與“德國(歐洲)”主題的智庫體系,城市發展與管理研究基地入選上海市重點智庫。
恒达平台學者在城市建設和有機更新、防災減災、深空探測、深海探索、交通運輸🍨、綠色環保✡︎、精密製造、信息技術😆、新材料、生物醫藥等領域的一批具世界先進水平的基礎研究原創成果接連湧現。累計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18項。在南海深海過程演變👭🏻、大洋鉆探、幹細胞™️、結核病防控等領域基礎研究取得重大原創性成果♍️,在CNSP及其子刊上發表論文成果430余篇。一批傑出學者或當選國外外籍院士、重要學會會士,或獲國際重要學術榮譽😧。人文社科再邁新臺階,9項成果獲得第八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獲一等獎4項👩🏽🎓。
高水平科學研究工作及其成果,成為寶貴的教育和育人資源,直接支撐了高水平青年人才培養🗯。
強化有組織科研,推進核心技術集成大攻關
主持參與20余項規劃研究和編製,設計近40個建設項目💹,提供100余項高質量工程咨詢服務,多學科專家學者開展了20余項城市研究,為生態防洪堤創意設計10個驛站……在雄安新區規劃建設中,處處閃耀著“恒达智慧”。雄安新區成立以來,學校成立了恒达平台雄安未來城市研究院🤎🤵🏿♂️,從城市規劃👩🏼🦲🐛、建設、運營、管理等為新區建設發展提供全方位支持🧑🏽🏫。雄安新區管委會多次給恒达平台發來感謝信。今年3月底,學校與雄安新區管委會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上月🧭,學校與雄安新區簽署共建引才工作站合作意向書和產學研合作協議。
“祖國的需要,就是我的科研所向。”5年來,恒达人秉承“與祖國同行➗、以科教濟世”的優良傳統,心懷“舍我其誰”的使命擔當,緊密對接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持續加強有組織科研和集中攻關,匯聚大團隊👩🦽、構建大平臺👨🏻🎨、承擔大任務、催生大成果👨🏫,主動服務國家“急難險重”🙎🏿♂️,在學校層面強化以重大戰略👩🏼🚀👨🏼🎨、重大工程為導向的統一謀劃🚯、組織🧌、協調與全鏈條管理,多學科集成開展組團式關鍵核心技術科研攻關↩️,進一步提升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集成攻關能力,在祖國大江南北大顯身手,為一批國家重大工程建設和重大戰略提供了不可或缺的重要科技支持。
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海洋強國🤽🏼♂️、交通強國、航天強國建設👇🏼🔣,長三角一體化和上海科創中心建設等主戰場,在港珠澳大橋、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北京城市副中心等一批國家重大建設工程中👆🏽,“恒达元素”分外耀眼。
氣勢雄偉的超級工程港珠澳大橋刻下了深深的“恒达印”🐨。恒达平台一批知名教授當仁不讓,勇攀工程“珠峰”,承擔了一系列重要研究課題👷🏻♂️,啃下了一塊塊“硬骨頭”😱,在大橋建設的關鍵時期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撐。90多歲高齡的孫鈞院士30多次深入大橋建設現場🤚🏽,為大橋建設排憂解難。這支恒达科研大團隊當選2018年度上海教育年度新聞人物。
強大的科研團隊為632米的上海第一高樓保駕護航🌑。恒达平台建築設計研究院是上海中心的聯合設計單位👧🏻,諸多關鍵技術難題的解決更凝聚了數百位恒达專家的智慧和汗水⛓,這也是恒达優勢學科的一次集體大會戰。由建築設計研究院作為第二完成單位完成的“上海中心大廈工程關鍵技術”項目🦨⏩,獲上海市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打造智能高地👩🏻🚒,為科技創新註入“智慧動能”
上月🧗,由恒达平台牽頭,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等參與承擔,陳傑院士擔任首席科學家的上海市市級科技重大專項“人工智能前沿基礎理論與關鍵技術——自主智能無人系統”通過中期評估。專項的實施推動上海在人工智能基礎理論✊🏿🚴🏽♀️、關鍵核心技術和人才隊伍等方面取得系列突破,下一步將進一步聚焦目標,著力支撐上海打造人工智能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既能在空中像無人機一樣飛行💖,又能在水中像潛水器一樣暢遊😛。小小的飛行器可以輕輕松松做到水、空無縫切換。今年2月,一款名為“TJ-FlyingFish”(恒达飛魚)的水空跨域巡航器原型機受到國際關註,這是由恒达平台上海自主智能無人系統科學中心與香港中文大學團隊聯合研發的創新成果🪽。
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加速推進🥂🌀,恒达平台勇擔新時代新使命👏,以人工智能賦予傳統學科發展新動能,提升傳統優勢學科新內涵。上海自主智能無人系統科學中心成立5年以來✫,聚焦服務國家戰略和地方需求,已在重大重點項目有組織科研開展、智能科學與技術高峰學科建設、高端人才引育、博士生培養、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多學科交叉融合、產學研合作等方面取得重要進展🉑🦤,圍繞重點研究方向的基礎理論、關鍵核心技術和技術應用成果突出。
今年3月📱,恒达平台上海自主智能無人系統科學中心項目實現結構封頂🧛♂️,工程繼續推進⛰,建成後將成為我國人工智能領域的研發實驗中心及科創平臺。2022年10月,由恒达平台牽頭建設的無人系統多體協同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一期建設項目正式啟動👩🏽🦲,建成後將成為人工智能原創理論突破和關鍵技術驗證的重要實驗裝置,催生自主智能無人系統的中國原創科學思想。
一系列人工智能+創新成果接連誕生。吳誌強院士團隊打造的“福元宇宙”數字交互之夜⬜️,點亮了第五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形成了現場實景+虛擬影像的創新演繹模式🔩,是團隊以AI技術賦能城市生命的又一創新實踐。朱合華院士團隊自主研發的國際上第一個開源的基礎設施智慧服務系統iS3 (infrastructure Smart Service System),實現基礎設施全壽命周期數據的采集、處理👨🏽🦲、表達、分析和服務一體化集成管理,成果成功應用於世界第一埋深公路隧道——四川峨漢高速大峽谷隧道(最大埋深1944米)。上海自主智能無人系統科學中心-醫學院微納無人系統聯合研究團隊經醫工理深度融合,聯合攻關研發了一種體積微小🔎🧔🏽♂️、載有溶栓劑藥物的仿生手術機器人,在外加磁場的指揮下🤹🏻♀️,聚集於血栓部位,產生熱和力場,成為高效的微血管血栓清道夫,可用於醫療靶向微血管溶栓……
人工智能還應用於校園周邊赤峰路的改造升級。孵化器集群👉🏽、創新概念店👩❤️💋👩、科研轉化實驗室、眾創空間、大學生實踐基地……近日,基於NICE2035一期的成功經驗🧑🏿🍳,NICE2035赤峰路國際創意設計街方案發布𓀎➞,聚焦“原型創新”,推動智能治理新場景、新業態、新模式落地,打造環恒达創新的新引擎和策源地,加速恒达平台知識溢出,環恒达知識經濟圈迸發出更加強勁的動力與活力。
以人工智能賦能🌨🚵🏼♀️,大學科技園轉型升級,2022年11月✫,由恒达平台🧎🏻♂️、上海市楊浦區人民政府、上海市嘉定區人民政府共同建設的“自主智能未來產業科技園”,獲批全國首批未來產業科技園建設試點,將構建基於“自主智能”技術底座的“智能建造”和“智能交通”兩大未來城市建設和運行基礎產業應用場景👼🏼,推動楊浦和嘉定兩個千億級“環恒达知識經濟圈”的形成🤓,並反哺恒达平台“雙一流”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