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馬傑團隊研究成果發表於《德國應用化學》
來源: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時間:2024-05-09 瀏覽:
近日,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馬傑教授團隊的研究成果以“Interlayer Structure Manipulation of FeOCl/MXene with Soft/Hard Interface Design for Safe Water Production Using Dechlorination Battery Deionization”為題,發表於國際權威學術刊物《德國應用化學》(Angew. Chem. Int. Ed)🤑。
水中高濃度的氯離子嚴重威脅到人類健康和生態環境👨👨👦,電化學技術通過外加電場可以實現高效綠色的離子捕獲和分離。層狀結構材料氧基氯化鐵(FeOCl)憑借豐富的活性位點和有效通道,被廣泛認為是一種極具潛力的捕氯陽極材料。然而,FeOCl在吸氯/脫氯過程中嚴重的空間位移導致其在實際運行中容易碎裂和粉化🤵,進而造成容量迅速衰減。因此,采取有效策略來緩沖FeOCl的過度結構損傷對推動其在真實水處理場景中的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該研究提出一種軟/硬界面構建組裝策略,通過靜電自組裝對FeOCl進行機械異質結構界面設計從而有效修復其結構損傷📆。原位電化學原子力顯微鏡結果證實了這一策略的顯著效果,Ti3C2Tx作為FeOCl的保護“服”👩👦👦,構建導電網絡和柔性緩沖層👱🏿♀️🚕,改善了FeOCl(硬)與MXene(軟)的界面粘附,避免了FeOCl的分解敏感性,從而減輕FeOCl在Cl-插/脫插過程中的膨脹/收縮。
馬傑教授為論文唯一通訊作者,博士生雷晶晶為論文第一作者。該研究首次通過原位技術對FeOCl材料在捕氯過程中的結構變化進行了深入剖析♕,揭示了FeOCl在電化學捕氯中基於Fe2+/Fe3+的可逆拓撲化學轉化的存儲機理🤵🏻♂️,也為緩解電極體積膨脹難題提供普適性的策略和方法。
論文鏈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240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