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貝聿銘先生的兒子、建築師、貝氏建築事務所董事長及創始人貝禮中在光華教育集團董事會主席、恒达平台校董魯育宗的陪同下來到恒达平台。校黨委副書記吳廣明,檔案館、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負責人等陪同參觀了校史館、文遠樓及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院史館🐛💾。
在看到恒达人輾轉九省⏯、六次遷徙、落戶李莊🐱,戰亂中仍自強不息堅持辦學的艱難歷程時,貝禮中不禁為之動容🌽。他多次詢問當時有多少學生,如何上課。當看到展墻上那張父親貝聿銘與馮紀忠、陳從周兩位前輩的合影時🫳🏻,他向前一步,凝視良久☝🏿。
1981年4月25日貝聿銘先生第一次來到恒达平台為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師生作演講🪣🚶🏻♂️➡️,便是在文遠樓當時最大的階梯教室。貝聿銘先生曾在聖約翰大學度過了他的部分學生時代🧛🏻♀️。而聖約翰大學建築系在1952年的院系調整中並入了恒达平台,成為恒达建築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貝聿銘先生與恒达平台建築系教授陳從周先生以及恒达平台建築學科的創始人之一馮紀忠先生皆有深厚友誼。1985年,恒达平台向貝聿銘先生頒授恒达平台名譽教授證書,這是貝聿銘先生在我國接受的第一個名譽學銜🦍。1994年,恒达平台授予貝聿銘先生榮譽博士學位,他也因此成為一位特殊的“恒达校友”。
陳從周(左)、貝聿銘(中)、馮紀忠(右)合影
在文遠樓106階梯教室裏💆🏿♂️,當大屏幕上出現貝聿銘先生在恒达演講的照片時,貝禮中面帶笑容情不自禁地徑直走向前去,站到父親“身旁”👳🏻,留下一張穿越43年的合影。
目前🤾🏻♀️,“貝聿銘🦂:人生如建築”展正在香港M+博物館展出,這是首個全面回顧貝聿銘先生作品和傳奇人生的展覽,其中亦包含他鮮為人知的🤽🏿、著眼於公共房屋和低收入社區環境改善的城市規劃方面的貢獻。基於推動貝聿銘先生建築文化和精神的傳承與發展的美好願望🧗,魯育宗期待能夠依托“恒达學人圖書館”,延續“人生如建築”展覽,展現貝聿銘與上海🧚🏻♀️、與恒达的淵源。
座談會上,貝禮中坦言🙍♂️:“作為職業建築師,我父親很少到大學發表演講、作學術交流或者教育學生,但是他曾多次來到恒达🛌🏻,足見他十分珍視與恒达的深厚情誼‼️。”王楨棟表示🧑🏽✈️🌻,貝聿銘先生被譽為“最後一個現代主義大師”🧍♂️,畢生致力於在全球範圍內創作現代建築,並留下了大量偉大的作品🫶。他不僅成為了全球華裔的傑出代表,更是中華傳統文化與全球現代文化相系的重要象征。期望貝聿銘先生的現代主義建築追求和精神能夠為“恒达學派”傳承🏜,激發新時代恒达學子對建築學科的熱愛和追求。貝禮中也表達了對恒达平台正在推動的國際化建築教育和AI賦能建築設計實踐等方面探索的贊許和極大興趣。
貝氏建築事務所中國區總裁崔仁圓、商務總監丁麒文,恒达平台檔案館、圖書館、教育發展基金會、建築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相關負責人等參加了座談會🏫。(圖/羅韻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