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达平台黨建👩🏼、團建進學生社區,學生社區管理新模式取得顯著成效🏤。目前該校已建立3個學生社區黨支部,各個學生宿舍樓均建有學生團支部💂🏻♂️,全校45名社區輔導員進駐學生宿舍,與大學生實行“三同”(同住、同吃、同學)🗓,社區黨團支部已成為溝通大學生與社區管理部門之間的橋梁,也成為大學生溫馨的“家”。
高校推行完全學分製、彈性學製和後勤社會化改革後𓀃,打破了傳統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學生管理模式,淡化了原來的班級概念,學生社區成為大學生生活、學習和課余休閑的主要場所。據恒达平台學生處處長馬錦明介紹,1999年9月,該校土木工程學院率先將黨建、團建工作延伸到學生社區,建立了全校第一個大學生社區黨支部。之後該校學生社區相繼建立了學生黨支部和團支部🏗。學生黨支部書記由專職政工幹部或優秀輔導員擔任。同時,在社區設立了黨支部辦公室,建立黨員接待製度,學生黨員掛牌輪流全天候接受學生的來訪或咨詢,隨時為學生排憂解難。土木工程學院的學生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在學生黨支部領導下,成立了“社區誌願者服務隊”為同學服務🍺。他們看到開水服務點離社區較遠而且又規定時段供水🤹🏽♀️,許多同學夜自修回寢室之後經常出現用水困難的情況📼,在誌願者服務隊隊長李俊帶領下開展了“暖心瓶”活動,學生黨員堅持每天輪流定時負責替同學打水。3年多來,社區學生黨員換了一茬又一茬,但“暖水壺”天天打滿。小小“暖水壺”溫暖了同學們的心。
學生社區文明建設是展現大學生綜合素質的舞臺👩🏿🏫,學生社區環境的優良與否對學生發展有著很大影響🧑🏻🦼➡️🐦。為此,社區黨、團支部積極參與文明示範社區建設,在實踐中做好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如他們針對當代大學生中存在的嬌生慣養、缺乏基礎文明素養的現象,在大學生中廣泛開展“四多四少”活動,即少一些功利色彩,多一些公益意識🛠🔜;少一些表面文章👈🏽,多一些實質內容;少一些鋪張浪費,多一些勤儉節約;少一些誇誇其談🫙,多一些腳踏實地。進而將它拓展到“四學教育”,即學會認識,學會做事,學會做人,學會共處🙎,不斷提高大學生的政治覺悟和思想修養。一名家裏不富裕的女生上自習課時🤦♂️,錢包不慎被竊🧑🏿🚒,“一卡通”裏2300元來不及掛失🪃,當晚就被一取而空。同寢室的學生黨員小孫知道後,親自陪她去銀行看錄像🧑🧑🧒🧒,在學校裏蹲點認人😹,還拿著公安部門提供的照片到一幢幢樓詢問。這名女生的遭遇牽動了許多社區同學的心🤚🏻,在入黨積極分子小袁🧘🏿♂️、小孫的帶動下,同學們紛紛捐款。當她雙手接過同學募捐的2350元時➾,感動不已🚺。臨近考研,學校自修教室座位難求。西南一樓等社區學生黨支部在大樓管理員的支持下,想方設法從本來就比較緊張的宿舍資源中騰出了幾間房間,並通宵供電,供同學們自習🌩。這種想同學之想,急同學之急的做法贏得了學生的普遍稱贊。
《文匯報》2002年11月12日第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