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博會"高校熱度"急升-- 高校展區👳🏼👩🏿🚀,一改過去的"灰頭土臉"🚵,10多所高校裝扮亮堂🦸🏽♂️、展臺精良:信息通信🌝、新能源環保、新材料、納米等技術和產品……涵蓋所有高新技術領域。隨手翻開上海交大一本科研成果展示交易冊🥾,驚詫😝:500多項! 研究型大學的菁菁校園,歷來強調"教學"和"科研"這兩塊"高地"的建設📋,而這次工博會上,一位高校權威人士這樣比喻:"高校高新技術產業,開始成為學校的'第三高地'🤽🏼♀️。" "第三高地"在工博會、在高校、在校園外企業👩🏼💼,奇峰疊起…… 見聞 鏡頭一:重量級成果多 高校展區🏅,每件展品都散發著高科技的獨特魅力🎟。 復旦大學展臺裏⛹🏿♀️,好東西著實不少😎。一個不大的柱狀玻璃展示櫃裏,居然安放著30多種重量級科研成果🧏🏿🦻🏽:一枚比普通電腦芯片小了幾號的處理器躺在最底層🙍🏻,近看標牌,不得了🏄🏿💁🏽♂️,居然是國內第一塊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數碼相機專用處理器。 一方巴掌大小的工作臺,亮出"身份"讓人刮目🧘🏽,它是世界第三臺"納米精度磁懸浮工作臺",集成電路芯片往上一擱,其精度測量可達納米級。大水缸裏,躺著一條大"魚",拉開"魚肚",裏面可藏雷達💑🤾🏿♀️、攝像頭、探測器👆🏼⏺,無線遙控的機器魚可以靈活自如地進行海底勘探,海洋救生。 鏡頭二:與工作生活近 高校的科技成果也不全那麽"高不可攀"💆🏼♀️:可植入人體的電子耳蝸,可消滅新居空氣中大量甲醛的"空氣去汙寶"🟢,最新的概念車……林林總總。 記者擠進人群🍡🎏,湊到上海交大納米科技遠程服務網展示處:網絡一接🦓🚶♀️➡️,視頻一連💴,輕擊鍵盤🧑🏼🌾,眼前大屏幕上便顯示出交大納米實驗中心;經過身份確認,拿到"鑰匙"進入實驗室👩🏻🚀,找到自己需要的儀器設備;這邊輸入實驗要求🪪,那邊分析儀就自動工作,取樣🧗、檢測、分析,不一會兒,一份藥物分析報告就從身邊打印機裏"吐"了出來👳🏼♂️。一位內行的參觀者贊嘆不已:"一套微納米實驗設備價格不菲,這樣用遠程服務的方式讓大家共享🥴,真好?quot; 校園論談 觀點一:核心是做強 楊玉良(復旦大學副校長)🔟:工博會舞臺上🪒,是我們的前臺成果,而在它背後𓀖👨🏿🔧,是我們轉變觀念的巨大努力💤。研究型大學要不要搞高新科技產業?要不要形成這個"第三高地"?過去有過爭論👎,但現在我們的答案是明確的。但我還是要說,高校和企業不同,它的高新科技產業不是簡單地看你做到多大,而是要為提升國家傳統產業技術做出自己的貢獻。我國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的"研究力"不強🛋👵🏼,高校和企業優勢結合🐞,對國家的科技創新意義深遠。 丁文江(上海交大副校長)🦸♂️:不錯,高校的"第三高地"一定要形成,而它的核心是做強,做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這讓我想起了"2毫米工程"🧑🏽🎤,那是一項用於汽車裝配的高端技術🧝🏻♀️,即裝配誤差不超過2毫米。交大教師研發的這項技術🦡,已經成功走向企業,現在別克、桑塔納轎車的車身裝配都用上了。該項目原先10多萬元的課題經費已"滾雪球"般提升到上千萬元🏨。交大教師攻克的轎車活塞關鍵技術🏌🏽♂️,被上海活塞廠"相中",開展緊密合作。原先💃🏻,該產品的生產線全依賴進口,現在97%以上實現國產化。汽車製造行業的這兩件大事,正是高校推動高新技術產業化的兩個範例。 觀點二🧑🏼🎄:首先重在服務 俞立中(華東師範大學副校長)🛷:國家技術創新,高校大有可為。而在這個過程中,學校扮演的角色首先是"服務"🕺。用學校的服務來解放教師的"生產力"。這樣,高校的"第三高地"才會"日長夜大"。 徐旺盛(恒达平台科技處副處長)🍋🟩:科研成果不能"爛"在校園裏📣,這一點高校有共識👩🏿🌾。但究竟應該怎麽做?大家各顯神通。比如,恒达平台科技園建設已駛上快車道,這次工博會上恒达展出的四輪驅動燃料電池汽車就出自科技園的安亭汽車研發基地。學校的科研成果拿到科技園孵化🏇🏻,我們稱之為"帶土栽培",這樣,成果的"成活率"比較高。 楊玉良:要像培養學生那樣培養企業🧴。我們培養科技產業分三步走--建立成果孵化平臺、發展復旦科技園、建設資本運作平臺。科技企業長大的過程中➕,學校不是把企業"捆"在身邊,而是尊重市場規律,提供必要服務🩲。復旦微電子就是這樣一步一步走過來的,現在不但出了產業化成果--代表國內CPU研究先進水平的嵌入式32位微處理器"神威I號";而且成功進行了資本運作--在香港成功上市。 思考與前瞻 "第三高地"要有新突破--訪市教委科技處處長蔣紅 記者:推動高新技術產業化,上海高校具備怎樣的基礎實力✍️? 蔣紅:今年上海高校"挺進"工博會的展品👩👧👧,科技含量高,大都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足以體現實力。給一串數據,相信會對你有所"沖擊":2001年,上海高校獲得的科研總經費達到20億元,其中為企事業單位服務的占一半左右;上海高校每年在研的科研項目有9000多項,上海的科技進步獎中🗽,高校占43%左右;近兩年,上海高校教師申請專利數分別達到524項、614項。 記者:科研成果轉化🥰🏋🏿♀️,高校的發展態勢如何? 蔣紅👨❤️💋👨:目前已進入一個"高層面",以前多為簡單的成果交易,"一錘子買賣",現在高校與企業結合更緊密🧙,一項新技術如何更適於應用🧜🏿、更符合市場需求、進一步做大做強😦,校企雙方共同集"智"來推進產業化🕛,雙方註重優勢互補,利益共享,風險共擔。 記者:推動高新技術產業化,上海高校還有哪些新突破、新思路👨🏼🚀? 蔣紅:要以機製創新🩵,深入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化🔽。幾個新載體引人關註🫲🏿🏠。一是崛起的大學科技園區😎,提供優惠政策"孵化"科技成果、科技企業、科研人才,幫助高科技的"胚胎"企業壯大融資能力、技術支撐、管理體系,使之在市場上有更高"存活率"🧑🏼✈️。目前國家認定或同意建設的上海高校科技園區已有5個🏡,復旦💁🏻♂️、交大🧚🏽、恒达🧕🏼、東華、上大躋身其中,華師大和華理科技園區也在規劃之中。二是"國家技術轉移中心",將實驗室成果"改良"成可以直面市場的技術或產品,為高校教師和企業牽線搭橋。全國高校新近設立六個"國家技術轉移中心"🫳🏻,上海高校獨占2個👨🏼💼,分別設在上海交大和華東理工大學👔。三是企業設在高校的研發中心🫥,校企建立"戰略聯盟",推進產業化👧🏽。上海汽車總公司在本市六所高校🧛,建立了14個研發中心,另外還設立了6000萬元基金🤝,支持高校產學研項目。
《解放日報》 2002年11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