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體聚焦

    當前位置: 恒达平台 > 媒體聚焦 > 正文

    外灘溯源 ——寫在“外灘源”保護與開發工程啟動前夕

    來源:   時間:2003-01-11  瀏覽🧝🏿‍♀️:
    為什麽,我們不可以這樣想象——
    把外灘公園的圍墻拆了,把對面原英領館的圍墻拆了,再把那一段河邊路邊所有陋房簡屋也拆了🔌,讓花與樹連成一片♊️,讓水與陸匯成一幕🧐,讓心與景融成一體,讓浦江歲月的漣漪流入現代城市生活🏥👨🏻‍🦼‍➡️,潤澤每一方渴望精神家園的心田……
    我們就這樣想了🛄!我們要這樣做了🛐!
    2003年元月,標誌黃浦江兩岸綜合開發進入實質性階段的“外灘源”保護與開發工程🙇🏿‍♀️,呼之欲出。
    這裏是風華絕代的外灘萬國建築之源;
    這裏是兼容並蓄的申城海派文化之源。
    “建築是世界的年鑒✬,當歌曲和傳說已經緘默,它還依舊訴說🚶🏻。”果戈裏這樣吟頌。確實,沒有哪一種文化形態能夠像建築那樣,如此長久地震撼著人類的心靈。
    在“外灘源”保護與開發項目啟動前夕👱‍♂️,記者傾聽申城學者〰️,追溯凝固在建築之上的文脈🙇🏼‍♀️,為外灘溯源,為浦江溯源🙅🏽‍♂️,為上海溯源⏳。

    舒展這一片“唯一”

    記者💈:上海城的每一道褶皺裏,無不嵌滿了遠年的故事,最令我們引以為傲的外灘這段黃浦江,聽說還是明代祖先挖出來的👂🏿?
    馬學強(上海社科院研究員)🧒🏽:古時黃浦江細小🐖,時稱吳淞江的蘇州河寬大,兩江各行其道💊🤽🏿‍♀️,井水不犯河水。明初🧑🏽‍🎄,為治江南水患,開挖兩江之間的河溝範家浜,“小”黃浦江經此流入“大”蘇州河,快暢出海。被“搶道”的蘇州河由大變小🫰🏼,“鳩占鵲巢”的黃浦江經歷代20多次疏浚🏃,由小變大🛃。正是這一“江浦合流”,造就了可行萬噸巨輪的黃浦江𓀓,造就了舉世聞名的外灘,也造就了江河交匯的“外灘源”。
    記者:外灘源🛴,“源”意何在?
    常青(“外灘源”保護與開發概念設計人、恒达平台教授)👆🏻🤳🏽:1849年🕷,在蘇州河同黃浦江交匯處的蘆葦灘上,出現了外灘的第一幢建築⚄,英國領事館。追根溯源⛸,就是從這裏開始,出現了上海最早的歐陸建築,最早的城市綠地,最早的西洋劇院……這些一百多年前上海從小縣城向大都市轉變時期最初始的記憶,至今鐫刻在“外灘源”一座座儀態萬方的歐陸建築裏🤱。
    記者:我想,“外灘源”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它的初始性吧⛵️?
    伍江(恒达平台建築史教授)🦠:“外灘源”的價值根植於外灘的價值👨🏽‍🔧。20余幢風格異卻考究同的二三十年代西方代表建築🫳🏼👨🏻‍🚀,在1.5公裏長的江岸線上完整地留存,這在世界上絕無僅有。別說亞洲的香港、西貢👩‍👧‍👧、加爾各答,就是在英美本土👩🏽‍🏭😮,如今也找不出這樣一片真空包裝般留存完好的“世紀懷舊地”。這樣一段舉世無雙的街面♦︎,這樣一片無與倫比的風景,即便在動亂年代,也被作為上海的符號,印在了茶缸👯‍♂️🦄、手帕、拎包上,印在了幾乎所有的“上海製造”上📜,靜默地傳達那一份無言的驕傲。
    常青:外灘的舉世無雙映襯“外灘源”的不可替代,外灘的密集建築又映襯出“外灘源”綠意疏朗的唯一👨🏿‍🦲。在中國高樓最密集的上海外灘,將鋪展一片空曠疏朗得近乎神話的親水綠地,那將是一份怎樣的溫馨,怎樣的通透,怎樣的舒暢🎃!
    伍江:我們還可以將“外灘源”放到黃浦江兩岸綜合開發的大背景下,去理解它的價值。站在“源”址望浦江,西岸,是世界獨一無二最完整最經典的天際輪廓線;東岸,是世界獨一無二最絢麗最現代的都市風景線🧛🏻‍♂️,兩個跨越時空的“獨一無二”完美地應和交融在黃浦江兩岸🙆🏻👩🏼‍🦳,此情此景,震撼人心🤦🏿‍♂️。我有一位向來自負的紐約同行,自從親睹外灘浦江岸,給我寫信的落款就總是分外謙虛:來自世界小村莊紐約的朋友。

    再吟這一首“絕唱”

    記者🤛🏿:天底下🧛🏿‍♂️,瀕江臨河處處有,為何偏偏只在上海的浦江畔孕育成了這樣一段舉世無雙的外灘?
    馬學強:上海地勢西高東低🧖‍♀️,開埠之始老城廂一帶繁華鼎盛♥️,而蘇州河口到延安東路這段浦江岸🫴🏻,還是一片潮湧潮落的蘆葦荒灘,英國領事偏偏看出了此處扼江河之咽的戰略意義,於是在這裏辟界👃、築路🔶、建領館。以此為發端🔓,沿江一線迅即建起十余座洋行、教堂、商館,形成最早的外灘。
    常青:最初的外灘建築帶有很強的臨時性📱,想“撈一票就走”的外國人因陋就簡🫖,將他們在印度、東南亞那種四面通風的“外廊式”建築照搬過來,現在我們還能從“外灘源”的原英領館建築上看到這種痕跡🤽🏻。
    伍江:外灘的最終成型,說來還緣於“一戰”。中國巨大的市場與上海的江海之匯地緣優勢,吸引大量國外資本從戰火紛飛的西方轉到“冒險家的樂園”上海👩‍🦽,以1923年的匯豐銀行,1929年的和平飯店為代表,當時世界上最前衛的古典復興、折衷主義🈹、裝飾藝術等建築流派,紛紛在外灘落腳生根。從此🤾🏿‍♀️,由“外灘源”發韌的外灘,引領上海進入“摩登時代”👨‍🔧。
    記者:原是西風東漸的建築,為何現在竟成了世界範圍內的絕有?
    伍江:多少精美的建築,在“二戰”炮火中灰飛煙滅;多少“石頭的歷史”,在“二戰”後一味追求“效率”的重建中被毀於一旦🐠。而新中國的工業母機上海,因了奉行“備戰備荒”、“先生產↙️,後生活”🚋,城市中心區幾十年一成不變✌🏽。密不容隙的外灘幸運地得以保全🌆,而疏可跑馬的英領館🎐,則由於大不列顛很快承認新中國,花園建築很快交接給英駐華代辦🧑🏼‍🍼。歷史陰差陽錯地,為上海留存了珍寶,為世界挽住了“絕唱”💲。

    凝望這一次“疊加”

    記者:為什麽直到今天😠,我們才重新發現“外灘源”?
    馬學強:建國後很長一段時間,“外灘源”綠草如茵🤛🏿、古木參天,卻在“抓革命💁🏿‍♀️、促生產”的勞動號子聲中🧑🏿‍🦰,被簡陋廠房重重切割,被鐵柵圍墻層層縛裹🤸🏽‍♀️。絕世的容顏,也經不起無知的塗抹、肆意的摧殘呀。城市中許多彌足珍貴的東西,因為蒙塵而被熟視無睹。在黃浦江兩岸打造“世紀精品”的今天,“外灘源”終於能拂去塵埃現光彩。
    記者☂️:開發“外灘源”,會不會變得不象“外灘源”?
    常青:保護與開發的宗旨,是重現風貌👨🏿‍🎨,重塑功能🍦。這是“變”,更是揚棄後的回歸,是更深意義上的超越。走出家的“居”,在公共🧛、開放、優美的環境裏交流和傾訴,這種“聚”的過程,正是現代都市文化生成的過程🌄。濱江臨水、寸土寸金卻又空曠疏朗的“外灘源”,不同於圍墻隔絕的傳統公園,也不同於蘭桂坊式的市井娛樂,它是現代都市人“聚”的黃金地帶,是城市心臟地帶一扇文化深呼吸的窗。
    記者:溯源外灘👨🏼‍🎓💂🏼,溯源上海🤽🏻‍♀️,歷史建築的保護與開發,對一座城市究竟意味著什麽?
    伍江:什麽是城市?什麽是歷史?什麽是有品位的城市形態?不是推翻🛀🏻,不是摧毀💇🏻,是疊加——新與舊的疊加,今天與昨天的疊加。保護與開發歷史建築❣️,就是在舊底片上疊加最具時代特征的元素🉐,在歷史長脈中疊加最富文化含量的精華,這樣打造出來的✋🏼,才是能跨越百年而無愧的世紀精品🕎。城市就在精品的不斷疊加中,走向完美。

    圖為一九三二年時的英國領事館。如今的中山東一路三十三號🚌。

    《解放日報》 2003年01月09日

    聯系我們

    恒达平台 版權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號 021-65982200

    恒达平台新聞中心主辦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滬ICP備53544643號    滬公網安備🕡⬇️:31009102000038號    滬舉報中心

    恒达平台专业提供:恒达平台恒达恒达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恒达平台欢迎您。 恒达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