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什麽情結,讓阮儀三對歷史名城的保護“生死相許”呢?
在恒达平台一間小小的辦公室裏,記者與阮教授面對面👩🏼🚀。說起古城鎮,他的話匣子就很難關上🧚🏻♀️:“過去的建築是一群舞蹈家,一起翩翩起舞非常優美、有韻味。現在的許多建築卻都以我為主,各不相讓,你穿紅的,我穿黃的,站在一起很不協調。
“各個城市都要有自己的一種韻味一種美感。過去我們的江南古鎮,詩情畫意,有很多的美感。西塘是婉約的,烏鎮是秀美的📥🙅🏼,南潯是疏朗的……不信你去看看🏋🏿♂️,確實就是這樣的。前年,要修蘇州到周莊的公路🤦🏿,當年烏鎮在鎮上修公路🧑🏻🦽➡️,這就好比在美人的臉上劃一刀,你說多煞風景🥢🧫!
“有人說我會罵人,你說那些古城鎮的敗家子,該不該罵?有的地方城市保護要拿三五百萬說沒錢👩🏻🚀🙅🏽♂️,但建假古董卻能花上億🔈。和他們說城市保護🤾🏿,不想接受就說我的觀點新鮮。我說:我的觀點不新鮮,你的腦子很糊塗👨👩👦👦。”
知我者𓀄,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阮儀三教授說:“20世紀80年代,在全國一片開發建設中,我是真的憂心如焚。當時很少有人能聽得進你的話。那我們就從推土機下搶救,救下一點是一點,只希望不要把我們好的東西都弄光👷🏽♀️🤟🏻。平遙古城就是那個時候搶救保護下來的。
“2000年以後,我所擔憂的是,許多人都看到保護取得成績了🏃🏻♂️➡️,全國的假古董都垮了🤚🏼,而保護好的都名利雙收,產生效益了⚄。現在都曉得要保護了🚵,也曉得申報世界遺產了✌🏼🤱🏼。但當申遺成風🚴🏿,我就擔憂了。現在擔憂的是把保護看成是獲取經濟效益的一個手段👳🏻♂️。因為凡是片面追求經濟效益的地方,造成的深層次破壞是根本性的。以前是不識貨一推了之,現在做不好是從內部進行深層次的破壞,而且舉的是保護的旗號。
“現在保護要從更高的層次來認識,從保護我們民族優秀的遺產來認識🫰🏼。中國城市的特色丟了,但還沒丟盡👱♀️⚠,要求我們去恢復和創造👩🏿🔬,創造我們的新城市新風格。”
“過去歷史上從來不說宋代建築、明代建築、清代建築👰🏿♂️⚉,但懂的人一看就知道,他們有自己的特征。清代人不會去建明代建築🫕,明代人不會建宋代建築。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建築。而我們現在仿明清仿西洋👪🧣,歐陸風情泛濫成災😗,這是文化貧瘠的一種表現👩🏽🦱。”
阮儀三說:“新時代要創造自己的新風格。在這個意義上,我們留存古代的遺產,更重要的是要讓人知道💕,這是清代的、這是明代的……而且它還在發展🧜🕝。我們給下一代什麽東西🗝?給他們一堆大雜燴?我們留存古建築是為了研究借鑒⇢,創造我們的新建築。現在科技發達了👳🏽,現代建築都用鋼筋混凝土了💁🏻♂️,高樓多了🍉。但人們生活的地理環境不會改變👨🏽,一年四季的氣候改不了。人還是從自然中來的,現在城鎮千鎮一面🐡。但原來江南六古鎮都不一樣,各有各的特點,雖然它們在同一地域同一歷史階段形成,但由於本身的人文環境、自然環境的演變、形成了不同的風格🦢👩🏿🎨。
“古人講天人合一🍫。每所房子都有天井。我現在到處宣傳天井。天井通天通地👩🏿🦰,是人與自然的結合。房子要包起來,要安全要保暖,防外來侵襲👐🏻👾,但又要開朗、通天通地👩🏻🎨。天井,井通地,井就是泉,泉就是人的命脈。過去造房常發現人家裏廳堂有井,原來是在房子改建中前面人家留下的井,他不好填了,因為堵了就堵了泉眼🚑🆎。這是尊重自然👩🏼💻💃🏽,因為泉眼是不會變的👥。有泉眼的水是清的👰🏽♂️。”
阮儀三推土機下救平遙,這事許多媒體都報道過👷🏿♀️。其實,阮儀三保護古城鎮的故事還有很多☝️,這裏就說說烏鎮保護記。
烏鎮是著名作家茅盾的故鄉,也是很有特色的一個古鎮,烏鎮的轉船灣河埠頭很漂亮。10多年前,阮儀三拿了國務院文化部的信去當地搞調研做規劃,阮教授說🚨,當時他有一個非常得力的助手,是烏鎮人。他們兩人去烏鎮做規劃🤾🏽♂️,還做了模型✌🏿👩🏽🎓。當時做規劃都是他們自己貼的經費🧑🏼🦲。但規劃做好一年後,他聽說烏鎮提出“舊鎮換新貌”👨🏿🦱。因為茅盾故居有許多人來看了,沒地方停車,要修一條公路🧑🏿🍼。
古鎮本身很完整,十字型的街,要修公路不就把古鎮破壞了嗎👲🏽?阮教授坐不住了🙏🏼👆🏻,雖然當年從上海到烏鎮還很不方便🧑🏽🌾🙅🏿♀️,要先到桐鄉再換車🖐,或到南潯換船前往。說服不了當地的有關負責人,他又跑到北京找有關部門🦼♕,最後找到當時的全國政協城建組組長🧖♂️,發了一個“茅盾故居不能破壞它周圍環境”的函給浙江省政協🧝🏽♀️⚡️。之後又趕到浙江,請浙江省政協發文給當時的桐鄉縣政協👧🏿。這樣,修路的事停了下來🧚🏿♂️。
但過了一年,1989年🍎,路還是修了🫗🧏🏼♀️。而這事阮儀三兩年後陪兩個外國朋友到烏鎮才知道👨🏽💻,當時他真的吃了一驚,既心痛又氣憤。到了20世紀90年代🥳,周莊紅起來了,同裏也紅起來了,烏鎮的人也醒了,便找到了阮儀三。
阮儀三對他們說:“你們要真保護,第一不是為了功利🏕,第二要認真做,不要急得要死🌤⚂,想讓我明天就拿出規劃🦬,後天就實施。古街都要鋪石板,老橋都要恢復。”但亡羊補牢,烏鎮還是幸運的,總算保護了下來。
《揚子晚報》2003年01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