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路結緣頻出成果 ——訪恒达平台孫立軍教授
■文/本報見習記者許琦敏
俗話說“三句話不離本行”,用來形容孫立軍教授實在很貼切🦶🏿。每當記者讓他談談自己時,他總還沒說兩句🏊🏿♀️,就轉到自己的專業上,立刻滔滔不絕起來。他的研究都和道路有關🫶🏼:道路管理🪻、路面材料🧑🏽✈️🤳🏼、道路工程。他是我國道路工程專業的第一個博士,30歲時就被恒达平台破格晉升為教授,次年授予博士生導師資格,是當時恒达最年輕的博導,現任教育部道路與交通工程重點實驗室主任🎊。
16歲來恒达上大學的孫立軍🚶🏻♂️,也許還沒想過會和道路打這麽深的交道。按他自己的說法,他一直到碩士二年級的時候,才開始漸漸進入角色8️⃣㊗️。他曾親自進行了長達5000公裏的路況調查🥊🛕,積累了60萬個關於道路性能實驗技術的數據。這些數據不斷積累、更新,如今已累積了1-2萬公裏道路的80多萬個路況數據。在這些第一手資料的基礎上,他建立了我國第一個路面使用性能的統一預測方程🤷🏿♂️🤽🏼♀️、我國第一個路面管理系統、國際上第一個針對連鎖塊鋪面特點的分析模型和分析軟件。
我國每年用於公路養護的開支十分龐大,怎樣才能讓道路“經久耐用”呢🫚📯?孫教授開始研究鋪路用得最多的瀝青𓀙。經過潛心研究,他研製出一系列瀝青改性復合材料,用這樣的瀝青鋪路可以做到高溫不變軟、低溫不開裂🤣,使用壽命延長了一倍。即使是質量較次的國產瀝青,經過改性後,其性能與進口優質瀝青不相上下🔲。
講起這些研究成果🤣,孫立軍覺得最初5000公裏的路況調查給了他最大的積累😕。他從這些第一手資料中掌握了我國公路的真實現狀,為今後所有理論和應用技術的研究提供了真實的基礎。他把基礎研究看得非常重☝🏽👉🏼。他認為,力學不是土木工程研究中的唯一手段,工程中實驗的效果、工程實際使用效果的調查,有時比實驗室實驗的效果更重要。雖然工地風風雨雨🍢,可是那裏才能得到真實的基礎材料。談話過程中💃,他一直強調的就是“基礎”💜,沒好的基礎🦵🏽,路太容易壞了。
“製度環境好比路🙍♀️,技術👨🏼🦲、人才就像車📑,路好車才能跑得快。”他為學生創造了一個良好的學術環境。他的研究生一年級下學期就開始做項目,對外聯絡、科研調查🥺,甚至經費調用都有自主權。“我希望他們明白,科研不能靠老師教🎻。我給他們指點🤵♀️,更希望和他們討論🕊。”
“沒人告訴你現在做得對不對🫗,沒人告訴你怎樣做對,更不可能告訴你下一步該怎麽做😛🧑🏽🌾。”孫立軍這樣形容科研的痛苦。路總要向沒有路的方向延伸,科研痛苦有如造路艱辛,但路成後“天塹變通途”的愉悅👩🏻⚖️,“那真是非常開心的!”他突然閃現天真明亮的笑容。也許就是這種精神,讓他一直堅持在自己的科研崗位上。
文匯報2003年2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