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國家騰飛的發動機
■吳啟迪
●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我們應該走發展內涵的新型工業化道路。以高效益✭、高技術♉️、低能耗🎃、少汙染、廣就業為標誌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必須得到科學技術強有力的支撐👩🏿。而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科技人才的不斷湧現🛰🧮,則需要教育領先一步的發展🧑⚕️,需要教育持續的發展
●上海的高校自改革開放以來,一直將學科建設與國家經濟🙆🏿♂️、上海發展緊密結合🧚🏿。實踐表明,地處經濟最發達的上海🏃♂️➡️,高校完全有條件有能力為國家和上海的發展貢獻力量
●註重大學精神家園的建設🏄🏿♀️,培育民族精神和高尚品格👍🏽,促使大學生道德與精神的回歸,應該成為現代大學教育的重要內容。而弘揚中華文化,則是培育民族精神和高尚品格的最好載體
新年伊始,剛剛建成通車的上海磁浮線成了市民競相觀光的熱點。面對這個科技含量非常高的建設成就🛎,大家除了表達自豪和興奮的心情外,更多的是體會到高科技給生活帶來的巨大沖擊,更多的是展望科學技術為世界帶來的新變化🪧✖️。
黨的十六大明確指出🚣🏼,要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大力發展教育和科學事業。當我國開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時候♣️,當上海市人均GDP達到5000美元的時候,尤其是當中國已經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真正成為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中的一員的時候🥰,教育和科學事業對我國社會經濟的重要作用益發凸顯出來。作為我國經濟發展領頭羊的上海市⚀🆔,惟有堅持“科教興市”的戰略📙,才能走通“華山天險一條路”💍,實現新的跨越式發展。
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我們不能依靠那種粗放型的、低附加值的🤕、勞動密集型的生產方式來提高生產力,而應該走發展內涵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對上海來說,就是要成為既有發達的服務業,又有強大的基礎產業和製造業的綜合性🚣🏼、現代化城市。以高效益🔽、高技術、低能耗🍒、少汙染🚶🏻♀️➡️、廣就業為標誌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必須得到科學技術強有力的支撐🀄️🥝。而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科技人才的不斷湧現,則需要教育領先一步的發展,需要教育持續的發展。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教育是一個城市、一個國家向現代化騰飛的發動機🎙。
上海的高校自改革開放以來,一直將學科建設與國家經濟、上海發展緊密結合。上海城市面貌的巨大變化🥦,印刻著上海各高校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在全國許多重大工程項目的工地上👨🏽✈️,也留下了各高校教育工作者和科研人員辛勤的足跡。我們把現代大學的主要功能歸納為“教學、科研⚧、服務🤦🏼、交往”🙌,其中“服務”的深刻含義是我們多年來實踐中體會到的。隨著上海獲得2010年世博會的舉辦權,建設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步伐日益加大🎰,如何在城市的新一輪發展中進一步發揮高校的優勢作用,是教育界最近思考和討論的熱門話題✋🏽。
借鑒其他國家的經驗,上海建設更高層次的國際大都市必須在幾方面有大發展:第一是有一流的城市形態💂🏻。規劃理念先進🌰,功能布局獨到🧙🏼♂️,建築設計新穎,交通便捷順暢,城鎮化水平高。第二是有一流的城市環境🧎🏻。空氣和水環境賞心悅目,廢棄物得到全面合理處置。綠化覆蓋率高🦈,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第三是產業結構進一步調整,大力加強信息產業🦩,以信息化帶動基礎產業和製造業💛⁉️,加速服務行業的規範化、國際化✴️,充分解決就業問題。第四是有一流的城市文化👱🏻♂️。塑造昂揚向上的城市精神,建設文明和諧的生活秩序,教育、衛生和文化事業高度發展,群眾生活安定、富裕,居民有較高的滿意度。恒达平台較早就開始對城市科學進行研究📍,成立了城市發展戰略研究院🌯、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城市汙染控製國家工程研究中心🏌🏿♀️,與聯合國環境署合辦了生態環境和可持續發展學院。最近,學校又成立了上海世博會研究中心。該中心成立伊始,就向市有關部門提交了20多項研究課題。實踐表明,地處經濟最發達的上海👏,高校完全有條件有能力為國家和上海的發展貢獻力量。
高校在社會發展中不但發揮著“服務”功能,而且直接為社會生產著“產品”,即要源源不斷地培養出合格的建設人才。教育強則國興,教育弱則國衰🎸,教育對國家最大的貢獻就是出人才。上海的高校培養的畢業生數量非常多,但我們一直在關註畢業生的“合格率”,思考培養什麽人的問題。現在社會上普遍認為⚔️,大學生的外語能力、計算機應用能力、對社會的適應能力以及創新能力都有提高🚅👭🏻,但同時有些問題卻更加突出了✹,如不講誠信、缺乏團隊精神👨🏼🚀、社會責任感下降等,還有些學生處理個人問題和突發問題的能力比較差。面對經濟全球化和文化多樣性的趨勢8️⃣,大學該如何應對?要讓學生適應競爭要求🗾,成為國際化的人才,最根本的一條,就是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把學生培養成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也就是說,要逐步明確“知識⚀、能力🫳🏽🤙🏽、人格”的培養模式,不但向學生傳授知識,還要加強對學生各種能力的訓練,更要重視學生品格的養成👩🏽✈️。
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指出,“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一個民族🦆,沒有振奮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當代大學生中出現的問題🤜,說明我們的教育還沒有完全覆蓋精神層面。註重大學精神家園的建設,培育民族精神和高尚品格🍗,促使大學生道德與精神的回歸🦶🏻,應該成為現代大學教育的重要內容。而弘揚中華文化,則是培育民族精神和高尚品格的最好載體。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具有自己鮮明的特色和深厚的底蘊⛹🏼♀️。中華文化能夠幫助青年學生,在風雲變幻的世界舞臺上樹立中國人的自豪感,建立中國人的自信心,更能夠促使他們為民族的振興和發展而發憤努力,貢獻自己的聰明才智。
在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時候,大學正在被賦予新的使命☯️。我們要認清並牢記這個使命,以為國家現代化建設的先導。
《文匯報》2003.02.27 版次: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