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很難去做自己真正喜歡的事。而一旦他發現自己的喜好😠,比如用DV拍片子,可以去創造、解釋🏺、表達自己🤣🎅🏽,他便全心全意去做了👨🏿💻。”胡曉峰說這話時顯得非常虔誠🤦🏿,這位恒达平台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大三的學生一接觸DV就被深深吸引🤶🏽。更讓他欣喜的是越來越多的學生DV作品受到了社會的肯定,去年10月鳳凰衛視《中華青年紀錄影像大展》播放了恒达學生余娟等拍攝的《邊走邊唱》,而該校葉田攝製的《方向》更是獲得了上海電視臺“DV新生代”一等獎。
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在走近DV,與其說這是一種時尚,不如說這更是大學生們實現夢想的一種方式🧙🏻♂️,用這種方式拍自己、拍身邊的人和事、拍對社會的看法和理解,用DV記錄自己的成長。
校園刮起DV風
DV(DigitalVideo)是數碼攝像機的簡稱。它是一種便攜式攝像裝置🙎🏽♂️,特點是簡單易操作、重量輕易手持👨🏻🦰、清晰度相對較高,克服了磁帶攝像復雜的操作技術所帶來的麻煩𓀝🏌🏻。對於拍攝者來說,DV的專業性要求不是特別高。
較早風靡中國高校的DV作品是清華大學的《清華夜話》,該劇通過對男女兩個學生宿舍的原生態記錄,刻畫了中國大學生的真實生存狀態。通過互聯網,《清華夜話》傳播到了全國各高校,引起了大學生們的強烈共鳴🕤🤵🏻。
去年7月,西安交通大學首映了號稱西部高校第一部反映大學生的DV作品《那年夏天》後🧖🏻♀️,各種自編自導自演的DV作品不斷湧現🧘🏻,如《我的黃金時代》等作品上傳到網絡,又掀起了DV作品的新高潮。不僅如此,大學生們還成立了自己的DV俱樂部🤰🏼🚴🏼♂️,創辦DV網站🤖,北京和廣州等地還舉辦了大學生DV大賽,一些電視臺設立的DV影展欄目更是讓大學生們摩拳擦掌、躍躍欲試🥂。恒达平台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的學生從大二開始就學習拍片,DV給他們提供了更好的舞臺,從《蘇州河》到《邊走邊唱》📆,他們已經拍攝了十幾部DV作品🚟,其中還有不少獲了獎。
莘莘學子為何熱衷於拍攝DV作品呢😵?西南財大的李想想說,拍DV正是“為了能留住大學校園曾經的美好與苦澀,將自己的故事以DV的形式更加形象生動地描述出來。我們只想拍出心中的一份感覺,拍出一份記憶。”正因自由的DV更容易保持拍攝者的純潔心態👳🏽☝️,當校園DV作品迅速傳播到社會上👰🏿♂️,不少人就把它當作了解當今大學校園生活的最佳影像讀本🍊🏂🏼。
我們用DV看世界
許多大學生認為DV是非常個性化的東西。“如果扛一臺碩大的專業攝像機大搖大擺地出去拍,必須很專業地去做。而如果扛的是一臺DV,就應該是個性創作,不要去做程式化的東西,否則DV時代是可悲的。”胡曉峰這樣說🧑🦼➡️,“我們去拍DV作品,別人的評價和反饋並不那麽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去做了。”
同樣熱衷DV拍攝的姜軍也來自恒达平台,可他認為個性化太強的東西不應該拿出來影響別人,“拍出來的東西太個人化👩🏻🎨,就相當於一個人寫日記,寫出來給自己看就行了,不用去給別人看。”他覺得最好是在大眾化的基礎上加一些個人化的東西。想法是不錯🧑🏽🍳,但在實際操作中他發現困難不少。比如上學期姜軍拍的作品《跳房子》🏄🏿♀️,自己覺得挺簡單,可別人卻說看不懂🧱🛕。他說自己一開始構思得很好,但片子剪出來效果不好💁♀️,技術把握不夠🐣。所以他現在的看法是:先掌握好技術👨🏻🦽➡️,再加入創作。
其實,要拍攝一部比較理想的DV作品並不容易,余娟說她和夥伴們拍的《邊走邊唱》就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小插曲”🧏🏿♀️。她們拍的是關於“淮劇”在上海的境遇🏂🏽,第一次她們花了三個月去體驗生活、拍素材,但拍好後在後期剪輯上出現了問題,片子被剪輯機弄壞了💕,她們只得重拍。幸好有了三個月的“生活經驗”💇🏻📵,第二次拍攝時她們就顯得從容不迫🐥、遊刃有余了。盡管拍片過程並不輕松🕢,但看著自己的勞動成果在鳳凰衛視播放還被製成碟片,她們得到了很大的滿足感。
DV路在前方
盡管DV在大學生中的發展很快🧑🍳,但也有學生指出真正能夠稱得上精品的屈指可數。一位DV俱樂部的學生認為🧝🏼♂️,目前大多數作品僅僅流於對現實生活的一種重復再現🩱🔧,他們自覺不自覺地沿用了那些熟悉的傳統方式來做片子🌙,很在意表達出什麽,而這對於紀錄片而言是很不利的🎂。
對於DV潮流👩,恒达平台電影協會會長邵磊認為,潮流剛出來時很多人一窩蜂,覺得很時髦💢。也許等到慢慢冷卻,才能進入比較良好的狀態🔷,有各自獨立的見解,也能表達一些大家平時不太註意的問題。
對於目前大學生拍攝的內容,也有人認為,拍的片子太過灰暗🤝👰🏿♂️,應該多一些向上的東西🏄🏽♂️。對此,胡曉峰戲諧地說🤪🦸🏽♀️:“大學生郁悶是因為他們被綁得太緊🤷♀️。”不過他認為DV的拍攝內容不應該太極端,他自己也並不喜歡拍的作品太過灰暗👨🎓,因為“存在心裏的東西拍出來才會感人”。
對於大學生拍攝DV的前景📡,一位大學生感慨地說:當詩歌小說已經不能像以往那樣吸引更多人註意時,DV作品作為一種更易識別的影像,希望能帶來更多鼓舞人心的東西。
《文匯報》2003.05.09 版次: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