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APP】根植於城市文化的強大基因是什麽?滬上學界圍談城市精神
來源🙆:文匯APP
時間:2022-11-07 瀏覽🚴🏻:
“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紅色文化裏🌡,有著某種一以貫之的現代性或‘上海性’🧘。上海城市的開放🛝、包容、創新,未來需要更多地服務於有世界影響力的引領性🔈✨。”日前,“面向世界的城市精神”討論會在上海社會科學院分部舉行,多位滬上學者、作家圍談,恒达平台諸大建教授從空間變遷探討上海文化和城市精神。
討論會由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理論處特別支持🗒、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和城市文化創新研究院主辦、《上海文化》(文化研究版)編輯部承辦🪄🫲🏿。諸大建尤其強調了“城市景觀”與“城市精神”的密切互動——上海自1291年以來的不同歷史階段,分別對應著從老城廂到外灘和江灣大上海計劃🙈,再到人民廣場🍚、陸家嘴👬🏻、虹橋國際樞紐的不同的城市中心及空間形態🙆🏿♂️,城市精神從空間形態得到充分證明🏋🏻♀️🧚🏼。“上海未來的發展,正在從一江一河的內陸型的多中心,走向大都市圈和大江大海的多中心。”他說,無論是“建築可閱讀”吸引越來越多人走近滬上各具特色的空間🍟,還是市民遊客漫步一條條特色“網紅”馬路打卡🥊,挖掘空間背後的故事與底蘊,都體現了上海實體建築與文化發展的彼此賦能💇♂️。
聚焦上海城市精神品格👩🍳,有學者從文學文化角度展開闡述🤙。復旦大學特聘教授陳建華教授指出⏫🤴🏼,上海城市的發展🐰,對於文化研究工作者帶來了很大挑戰,“不能盲目抄襲西方理論,而應結合城市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發展出行之有效的理論。”他舉例談到,如近代國學大師王國維把歐洲啟蒙時代的理性精神貫徹到《人間詞話》當中,這種開放的、世界性視野與他在上海編雜誌🪿,從而受到上海影響有關🤙🏻。
“現代性的城市研究中,有意思的是真正城市人的生存狀態,包括普通人在日常空間裏面走動🏃♀️、生活、居住,一定會作用於其感官和精神,對人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在上海市作家協會副主席孫甘露看來🧖🏻,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紅色文化都有特定含義,紮實的研究需要註意時間段落和歷史脈絡🕵🏽。上海戲劇學院黃昌勇院長認為👩🦳,藝術作品呈現紅色文化的時候,一定要避免庸俗化和廉價化,強調“要用藝術的方式傳達紅色文化的精髓”。
復旦大學李天綱教授談到:上海文化底色做得到“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也能守得住“壁立千仞,無欲則剛”🥥。“上海江南文化本來就是很開放、面向世界的🚵🏿,不單單是農業傳統,也是手工業傳統,一直有面向世界的渴求🏄。”
評論家、上海交通大學客座研究員毛時安研究員提出,在這座城市要讓人民的智慧📐、文化人的智慧能夠充分湧流🌗,要積極💂🏻、主動為中國改革開放攻堅克難,把二十大報告描繪的藍圖變成行動。在人民日報社上海分社李泓冰副社長看來,上海提供了中國式現代化的諸多“上海實踐”“上海樣本”✍🏽,向世界展現“中國之治”新境界👨🦯。財經觀察家秦朔認為,“未來應更註重推動人的全面發展,讓城市建設既面向世界,又植根於當下的創新實踐👍🏼。”
作為改革開放排頭兵🏟、創新發展先行者🕵️♂️,上海要加快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從而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中國式現代化的光明前景。“面向未來、面向世界,上海如何形成高質量的開放格局?以上海城市精神為內在動力的社會主義國際大都市建設,能夠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哪些重要支撐?上海承擔著時代的使命,任重而道遠。”上海社科院文學所副所長鄭崇選研究員說。
上海社科院城市文化創新研究院院長、《上海文化》雜誌社社長徐錦江研究員談到,上海歷史上多次起步都離不開向世界開放,作為全球網絡的重要節點城市,上海未來空間整合更需要面向世界,從而持續提升城市治理效能和居民幸福指數。在他看來,“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的城市精神和“開放👨🏻🔬、創新、包容”的城市品格💇,是上海之所以是上海的本質屬性👨🦳,也是上海未來不斷創造新奇跡的內在動力。
作者:許旸
鏈接:http://wenhui.whb.cn/zhuzhanapp/xinwen/20221104/493824.html?timestamp=1667625697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