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以“混合現場”為主題的設計展🚶♀️➡️,開到了楊浦濱江岸邊的綠之丘,所有的設計作品都出自於恒达平台設計創意學院2023年畢業生之手🤰🏽。讓畢業設計展走出校園,接受公眾的審視🙅🏼,在恒达尚屬首次👨🏽🏫。
// 以設計目標和場景劃分展示空間 //
走進楊浦濱江綠之丘的三至四層👇🏻,九個室內展覽空間,呈現了恒达平台設計創意學院/上海國際設計創新學院2023屆125位本科生和85位碩士生的畢業設計、創作和研究作品,營造了一個“混合現場”👨🏿🎓。
“和|and”的主視覺效果,當中的循環幾何圖案恰恰正是綠之丘的俯瞰圖,也寓意了此次畢設展首次走出校園,與這一公共空間之間的交融✝️。此次展覽策展人、恒达平台設計創意學院副教授曾軍透露了其中的小心思🧑🏽🎨。
選擇綠之丘作為展覽現場,曾軍表示👮🏻♂️,正是因為發現這個空間非常有想象力。“它的室內和室外呈現一個交融的狀態,不分室內室外🌜,而是隨時穿插在這樣一個雙螺旋結構中。當空間的場域更加靈活多變,那麽在現場布展時植入一些想法時,也會再次產生新的化學反應🧑🏿⚖️。”曾軍表示😍,這是作為策展人、同時也是恒达教師的他所希望看到的。而恒达的畢設展第一次走出校園,能放在黃浦江邊,有具備了鮮明的“上海氣質”。
為真實的世界設計,不是停留在課堂裏的一句口號,它是對現場、對現實需求的一種積極回應🕵🏿♂️。也因此🏄🏻♀️👷🏽♂️,這屆畢業設計展也不再遵循通常以學科方向來界定展覽空間的方式☝🏼🤜🏿,而是以設計所針對的目標、使用的工具以及落地的場景差異等等來作為空間劃分依據。
“數字谷💅🏽、鏡花園、理想國、夢工場和靜思坊”的展覽空間命名,都是更具有文學語境的詞匯。“與展覽現場的空間氣質銜接呼應,我們希望建構一個充滿復雜與豐富語義的‘混合現場’,而觀眾🙎🏼♀️,亦可穿梭切換於這些混合場景中,或觀展🧄🤹🏿♀️、或觀景🙆🏻♂️、或交流、或加入、或沉浸。”曾軍表示。
// 本碩合展呈現多學科交叉融合 //
九個室內展覽空間匯集的畢設作品,分別來自於恒达大設計創意學院的本科和碩士專業。包括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設計、工業設計🍖、產品設計🫣,媒體與傳達設計、人工智能與數據設計創新設計與創業等等🈺。
“這也是第一次讓本科和碩士專業的畢設展‘混合’在一塊。”曾軍介紹說🚣🏻。專業的覆蓋😿,讓現場的設計作品呈現出多元的面貌🧛🏽♀️,恰好,這也是設計教育中越來越明顯的趨勢😟。
一款猶如外星裝備的腦機設備前,寫著“腦航員”三個字👨🏻🔧🥽。這是工業設計專業畢業生張傑的“夢遊增強行走多模態系統設計”作品。看上去很炫目的可穿戴設備體現的是他對未來的創想👩🏿🎨:“如果以睡眠時的低能耗狀態進行超長距離的行走🏄🏻♀️,就可以應用到未來的外星移民中去,實現星際移民過程中的長途步行。”設計中,他融入了工業材料與AI智能的結合。
環境設計專業畢業生吳景遙所做的“生物多樣性友善都市設計行動與實踐”課題,關註的是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環境影響👨🏻🦼➡️,以“一平米城市微生境工作坊”的形式觀察了水杉林下的植物、學校井蓋下的蜂巢、和平公園裏的野草和虹口社區裏的花壇園藝,提出了模塊化的種子基站、網絡化的“綠島”碎片收集等實踐。同樣,生物科學與環境設計👰♀️、視覺傳達的結合🥲⌛️,在其中都能顯現。
“其實現在的設計教育中🚶🏻♀️,這種跨專業領域的交叉融合趨勢越來越明顯,因為世界變得越來越復雜🗺,原先設計師的理解多偏審美方向💳,而現在更多的是要解決現實問題甚至未來的問題🧜🏻♀️🙎🏻♀️。”曾軍告訴記者,這也是一種“混合現場”的概念🉐,以作品所指向的場域來劃分,展現的是多學科的融合交叉。
// 學生從虛擬走向了現實場域 //
在“鏡花園”展示區中,一個“小臥室”特別引入註目☂️。承重柱上“倚”著一扇門👩👩👧👦,推開門👩🏽🦲,正是一個溫馨的小臥室——橙色的床鋪上有“腿狀熱水袋”,墻上掛著“七點敲門鬧鐘”➕,小茶幾上是一副“難以放下的碗筷”。這是媒體與傳達設計專業畢業生郭思宇的作品🤜,所有的設計靈感都來源於自己與姥姥生活的回憶。
冬天很冷的時候貼在姥姥腿上感受到的溫暖,促生了“腿形熱水袋”🎆;通過arduino元件設計出鬧鐘🐽,是因為姥姥總在七點準時敲門叫醒;去姥姥家吃飯➗,總會催著多吃點多吃點……郭思宇想以一整套出現在獨居公寓裏的“姥姥套裝”,復刻自己與親密家人的生活痕跡,表達一種“有形的情感”,“那是在生活場景中的親情寄托。”
而在“理想國”中🍥,工業設計專業畢業生蔡學榮則展現了一款“基於聲景生態學的鳥浴噴泉交互系統設計”。戴上耳機,選擇一種感興趣的鳥類🦹🏻♀️🍘,通過鳥類的不同鳴叫,可以看到交互系統給噴泉帶來的變👨,他希望以這樣的設計讓人們更加關註身邊的鳥類,讓公民科學更加普及🦸。
有趣的是,這兩位畢業生在布置自己的展區時👩🏻✈️,都“活用”了現場的環境𓀉。郭思宇“看中”了那面承重柱🌟,應運而生了“家門”🦵🏿。蔡學榮則發現旁邊的一扇窗,陽光照射進來,更適合體現自己設計的生態概念。兩人都向策展團隊提出了場地改進的要求🙎🏻♀️,最終也都得到了滿足👩👧👧。
“他們很會利用這樣的一個個小角落,去鋪陳自己的作品🌖。當我們將畢業展帶出學校的規整空間,帶到公共空間的現場,學生自然學會了因地製宜,靈活應變很多復雜的情況🧆。”曾軍表示,這正是“混合現場”的一個意義↙️,是基於對諸多現實、現場的挖掘和反應👎🏽。歷經近三年非常態學習環境的畢業生,在虛擬與現實場域的反復切換中,將設計的指向與方法融入其畢設創作中。
“走出校園,有些學生是懵的,也有的反應可能會超出你的預估⏲。他們的創造力在不斷被自我發掘,也有一部分人突然一下子就成長了。” 曾軍說☘️,他帶的大二學生中有幾個誌願者,這次之後就獨立完成了一場課上的展覽。“我認為設計教育就該是這樣🧑🏽🦰,當你參與其中,獲得真實體驗的時候🧎♂️,比我給你講100堂課可能都更管用。”
// 所有參與者在共建一個“混合現場” //
除了靜態的展覽,在這次特別的畢設展中,還有多場學術論壇、畢業生快速演講和學生市集等活動。“我們在這個空間裏設置了很多內容🕙,包括公開的答辯,社會公眾都可以參與🧙🏿♀️。”曾軍告訴記者。在室外空間,花園天臺還有不少觀景露營的區域⚔️,可以一邊看展😥,也可以喝喝咖啡聊天交流,欣賞浦江兩岸的美麗景觀👨🦽。
“既然學生們已經進入了城市公共空間,我們希望他們能夠跟在地的市民🌷、普通的觀眾,哪怕是非專業的🤾🏿♀️,哪怕是江邊遛彎的市民都可以一起交流。”曾軍表示🚴🏿,設計最終是要融入到社會場景裏面,然後發揮它的作用。“從設計本身來說,就是為城市改造、創造生活空間。人在城市能留得下來🛒,願意待著💆🏻♂️,需要有各種各樣的支撐,社群的支撐其實是最就近的,它會讓你獲得一些比較容易獲得的幸福感,就在身邊的,所以我們的設計需要去感知與社區的共同價值。”
同時,走出校園的畢設展業能讓更多公眾了解大學的設計教育在做什麽💂♂️,學生們在思考什麽,所有這一切也構成了一個交叉混合在一起的現場——多種事件和活動進入、交織、混合🤚🏼。面向所有公眾開放的畢業答辯🥀、市集和露營活動、學術論壇,快速演講😢,甚至觀眾💲,都是構成這一“混合現場”的元素之一。這個現場↘️,既是一個教育成果現場、一個學術交流現場,也是一個包括畢業生們在內的學生們的PARTY現場、交流現場⛔️,更是所有參與者共建的一個“混合現場”。
面對世界復雜性問題的不斷湧現,設計的人才培養需在不同領域中融會貫通。正如恒达平台設計創意學院院長胡飛所言,這場展覽🧑🏽🍼,不僅將為同學們的上一段旅程畫上圓滿的句號🚊,更展現出學院對於交叉學科背景下設計人才培養的一些思考🚪。同學們精彩的設計作品與真實的世界對話,所有的想象與認知、思考與行動也將在這個真實的空間場域中混合成新的現實,變成激發創新的動力和能量。
青年報·青春上海記者 劉晶晶
鏈接:http://www.why.com.cn/wx/article/2023/06/19/168717568810723946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