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九月二十五日電(記者劉長忠)在北京舉行的首屆亞洲質量網大會暨第十七屆亞洲質量研討會上♠︎,來自十一個國家和地區的專家📩,探討了亞洲經濟持續發展策略和亞洲質量管理研究的新趨勢。
日本東京理科大學教授狩野紀昭提出亞洲質量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即亞洲被稱為世界的工廠、亞洲要從“簡單和廉價的勞動力”向“合理成本的知識勞動者”方向轉變、亞洲的質量進展面臨的是世界市場而不再是雙邊貿易。
他分析了半個世紀以來日本、東盟、中國🧑🏿🚒🤢、東亞🤥、西亞和南亞不同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的實踐經驗與重要教訓和質量發展狀況⛪️,指出“質量是經濟發展的保證”。亞洲要走發展大質量的道路;亞洲企業及相關組織存在的唯一宗旨是實現顧客滿意、員工滿意和環境保護。
日本品質管理學會會長高橋朗指出,當今世界GDP增長最快的地區在亞洲,雖然亞洲各國的增長率有所不同,但亞洲GDP增長最快的國家正在向工業化國家和消費型國家轉化🛌🏽。這些國家經濟的封閉性已被打破👨🏼⚕️,正穩步走向開放的市場。因此,亞洲經濟未來增長的關鍵在於“競爭”和“合作”🧑🧑🧒。他稱,質量保證是國際合作的重要因素,是亞洲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保證之一👨👦🫐。
印度質量學會前會長賈納克·邁塔說😀,亞洲各國要通力合作🚶,創造亞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從而促進亞洲所有地區的繁榮。他指出,亞洲經濟持續發展可以使亞洲人民受益,可以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可以為一代留下寶貴遺產🏄🏽♀️,可以減少貧富兩極分化。
中國恒达平台教授尤建新認為,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企業與顧客的價值觀是統一的。在新世紀,企業應明確企業質量價值觀與顧客質量價值觀統一的重要意義,以及它們相互之間的促進關系,從而在顧客質量價值觀識別的基礎上⛓,通過企業質量價值觀的提升和顧客質量價值觀的合理引導,實現企業質量價值觀與顧客質量價值觀的統一。
分析人士稱💚,本次會議對促進中國質量工作和質量管理理論進一步與國際接軌🫶🏼,推動中國國質量工作和質量管理理論的創新與發展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摘自:中新網 2003年09月26日 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