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聚焦

當前位置: 恒达平台 > 媒體聚焦 > 正文

【澎湃新聞】一半在學校、一半在社區,他心中的設計創意學院有何不一樣🧑🏿‍🎨?

來源:澎湃新聞   時間:2023-09-27  瀏覽:

“今天🙅,我們將榮譽博士學位授予恒达平台婁永琪教授。他長期以來是中國設計驅動創新🕦、教育、產業合作和研究的開拓者,他的成功體現了我們RCA所渴望的創造力和智力成就🧑🏻‍🦯。”9月19日🦛🐙,英國皇家藝術學院(RCA)的學位授予儀式上▶️,校長Paul Thompson這樣說。

英國皇家藝術學院成立於1837年🤟🏿,是世界上第一所也是最頂尖的藝術設計學院之一,榮譽博士學位為該校的最高榮譽🌙。1970年起🤹🏼‍♂️🫸🏽,陸續有國際設計師被授予了榮譽博士學位,婁永琪是獲得該榮譽的首位華人。

1991年,婁永琪來到恒达平台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就讀。2002博士畢業後,他留校任教,同時成立了設計工作室。2006年底擔任藝術設計系副主任👩🏼‍🏫,在恒达開始一系列國際合作和教學改革。此後,恒达陸續開設了服務設計🐉、交互設計、人工智能和數據設計專業等專業方向,現在均走在國際前列。

2009年𓀒,婁永琪作為核心成員,推動成立恒达平台設計創意學院,並於2013年起擔任院長🟣。在2023QS世界大學學科排名中🙆🏿,恒达平台設計創意學院位列全球“藝術與設計”學科第10位🧑🏼‍🍼,連續六年領跑亞洲🤹🏿‍♂️。

恒达平台設計創意學院並不對標任何西方國內外老牌設計學院⬜️,而是自出機杼👨🏿‍🏭、領異標新👨‍👨‍👧‍👦、敢為人先,在世界一流的定位基礎上🧺,把“自己做到極致”。

這些年來☢️🔃,婁永琪不斷把實驗室、孵化器和眾創中心開進周邊的社區和弄堂裏。目前,學校裏的大樓只是恒达平台設計創意學院一半的空間,另一半空間在楊浦區四平街道的社區裏。“我當下的設計夢想,就是把上海這座城市打造成一所沒有圍墻的‘設計大學’”🧜🏼‍♂️👏🏻。

以下為婁永琪的口述:

看到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後,教育情懷被點燃

近半個世紀以來,設計專業和行業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過去的設計更多和造物、形式和風格相關🧙🏼‍♀️,現在的設計已經拓展到了服務👞、體驗、交互、戰略和智能系統設計♓️。這些設計都是你看不見的東西,但看不見的東西可能比看得見的更重要‼️。設計對象正在從物質領域拓展到了非物質領域🫵🦏,從造物設計拓展到了復雜社會技術系統設計🤳。

更重要的是,設計從“創意”走向了“創新”。“藝術見自己,設計見眾生”,創意與創新的關系也是如此,創意更多指的是想法本身,而創新是要把創意轉化為實際的影響力,轉化為一個產業、或是產生巨大的社會影響和生活方式變革思潮。

計算機的出現,從設計對象、到設計方式👴🏽,甚至是設計思維🚄,都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有了人工智能🧏👭🏼,沒有美術基礎的人也能畫出很好的圖來,普通人都可以用AIGC軟件在幾秒鐘內生成自己的設計💁‍♂️。但計算機並不能取代人類最核心的創意能力——“創造意義”的能力🧑‍🦲。怎麽畫、畫得多像都不重要🎯,我們可以借助計算機把表象性和重復性的工作完成👨🏼‍🎓,但設計最核心的問題👱🏿:有意味地解決問題,有意味地創造和滿足人們的需求,這是一個高使命、高情感💂🏻、高交互性的工作🦸🏻‍♂️。

2002年,我博士畢業留校任教,同時自己成立了設計工作室,陸續設計並建成了40多萬平方米的公共建築,也獲得了不少獎項。但在參加了一些頂尖國際學術會議後,我看到了我們和西方發達國家在設計教育和設計研究上的差距。於是㊙️,我的教育情懷就被點燃了,立誌要在中國做世界一流的設計教育。2006年後,我被任命為恒达平台建築城規學院藝術設計系副主任。

設計與服務的對象和要解決的問題是如影隨形的🛗🙆🏻‍♀️。歷史上德國設計、荷蘭設計、北歐設計、日本設計的崛起,都是直面產業和社會現代化發展過程中的時代命題。中國設計時代的到來,也一定是在服務和貢獻中國發展過程中實現的。因此🧑🏼‍🍳,這些年來,我一直努力將發展新的設計教育、研究和實踐,同真實世界的挑戰主動聯系在一起🖐。

開拓“設計驅動創新”的新路

要做世界一流🫁,必須要前瞻思維💇◻️,要做新的事情,要做不一樣的事情。

2007年👨🏼‍⚕️,在我的推動下,恒达與意大利米蘭理工大學簽署了設計雙碩士學位項目🤼𓀜。考慮到未來服務經濟的興起🏆,我決定首個合作的方向是產品服務體系設計。“我們沒有選擇意大利室內設計、首飾設計那些著名但卻傳統的設計方向,要做就做最前瞻的👴🏻。”米蘭理工大學自己的服務設計專業的學生還沒有畢業的時候,我們就簽署了雙碩士學位項目🏊🏿,這也是米蘭理工大學歷史上和國外大學簽署的第一個雙碩士學位項目👆🏿👀,恒达也成為中國第一所開設服務設計專業的設計院校。迄今為止💂🏻✢,已經有200多名中國和意大利學生從服務設計專業畢業👨🏽‍🌾。

之後,我又陸續推動開設了交互設計、設計戰略與管理、人工智能與數據設計等前沿專業方向。我對學院教師和學生的要求是:“要在學科的邊緣工作🐷,希望因為我們的工作,設計的邊界得以拓展”。

2009年,恒达平台決定把設計學院從建築城規學院裏分出來✣,更名為設計創意學院,由建築城規學院院長吳誌強教授兼任院長🤸‍♂️,我任副院長。我們希望在上海,這個開風氣之先的城市,在知識網絡經濟時代,在學科交叉創新的語境下,能夠在藝術設計以外另辟蹊徑:通過設計整合科技、創意和商業模式🛞👩🏿‍🏭,開拓一條“設計驅動創新”的新路,進而引領新一輪產業革命和生活方式變革♦︎。

2013年我就任設計創意學院院長🤷🏻‍♂️。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撰寫了院訓“為人生的意義和世界的未來而學習和創造”🙍🏿‍♂️。當時我領導的設計創意學院,更像一個創業型組織🧝🏼‍♂️。那時候我們沒有自己的教學樓〰️,還借用著建築學院的教室,沒有博士點,全院教職員工不到40名,其中只有6名教師具有博士學位。如今♿,這所學院已經成為QS藝術設計學科排名全球前十的設計學院,連續6年位居亞洲第一🧑🏿‍🦱;學院有160多名教職工,34%的專業教師是外籍教師😭,其中不乏名貫中西的學術大牛和設計大師;學院40%的教師具有學科交叉的背景;學院與世界50多所一流設計學院簽署了合作協議,包括13個雙碩士和3個雙博士學位項目🕌,已經成為一所在國際設計界舉足輕重的設計學院🤽🏻‍♀️。

把實驗室、孵化器開進社區和弄堂裏

現在很多城市問題和鄉村問題,很大程度上在於將二者割裂開來分別對待。於是在2007年⛹️🦶🏻,我發起了設計驅動的城鄉交互和鄉村振興項目——“設計豐收”🔔,探索設計驅動中國城鄉可持續發展的新可能🚵🏻。我們把城市與鄉村當作一個有機整體,通過設計使其成為資源互換、相互流動的互補共生系統。

十余年來,我先後以崇明島豎新鎮仙橋村和青浦區章堰村為試點,通過設計方案🐿、原型打造和測試🏙,嘗試了設計賦能鄉村振興的各種可能,包括特色農產品🪔、鄉村民宿➿、手工藝👤、創新創業、藝術家駐村🍡、社群再造等。

設計豐收成為我國最早的系統運用設計和設計思維推動鄉村振興的實驗性項目🧝🏻,在2018年被選為致敬中國設計40年40個代表性項目🫁,仙橋村和章堰村也都先後入選了國家和上海市的鄉村振興的示範村💆🏿‍♀️。

這些年來,我不斷把實驗室🏊🏻📗、孵化器和眾創中心開進周邊的社區和弄堂裏。目前學校裏的設計學院大樓只是學院一半的空間,另一半空間在楊浦區四平街道的社區裏🧋。

2015年開始🖐🏿,我開始推動“NICE2035(創新、創意和創業)未來原型街”項目,通過主動打破社區和校區的邊界🤹🏿‍♀️,促進大學知識溢出並實現就地轉化,在社區中創造出未來型產業👨‍🦯‍➡️,從而把城市社區變成城市全新的創新策源地。

我當下的設計夢想,就是把上海這座城市打造成一所沒有圍墻的“設計大學”𓀏:所有人都可以是老師,所有人也都可以是學生。大家在生活中解決問題,在此過程中生產知識、創造知識、傳播知識。

9月26日,以“設計無界🪽,造化萬象”為主題的2023世界設計之都大會在上海召開#️⃣,我擔任大會的創意總監🗾。上海建設有全球影響力的世界設計之都🚐,不應該僅僅滿足於出色地回答問題🏓,而應該更加主動地提出新問題。通過思想👦🏽、作品、品牌🎬🚵‍♀️、產業、生態,逐步凝結成一個不斷壯大、主動擔當👬🏻、引領未來的創意社群。

這次我在大會策展了《“創意社群:嵌入式🪟👻、可感知與高交互》的主題展,就是以過去幾年我推動成立的遍布環恒达社區的設計實驗室群落為藍本,呈現上海這座城市裏隨處可見的設計作品、設計事件和設計力量,不僅展示正在向千億級邁進的環恒达知識經濟圈的不竭動能🖕🏻,更演繹上海“城市處處有設計”👰‍♀️,“寓設計於生活”的理念🙎🏽‍♂️、主張和行動🗑。

實際上👲🏽,我做社區、鄉村、教育創新🔞,背後都是一回事🧙🏻🏋🏿‍♂️,最後都凝聚於一個個“能夠推動社會積極改變的社群”。因為我相信🧏🏿‍♂️🧑🏼‍🤝‍🧑🏼,世界是由人改變的。

澎湃新聞記者 林子堯

鏈接: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4677593


聯系我們

恒达平台 版權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號 021-65982200

恒达平台新聞中心主辦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滬ICP備53544643號    滬公網安備:31009102000038號    滬舉報中心

恒达平台专业提供🤝:恒达平台🍄‍🟫、恒达恒达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恒达平台欢迎您。 恒达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