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上海】親手寫一封家書🔮👨👩👦,恒达留學生這樣感受“家文化”
來源:青春上海
時間:2023-12-25 瀏覽🍩:
“媽媽,別擔心📌,我已經買了帽子🚔💏、雨衣和厚褲子”“你們看到了,我非常喜歡我的新生活”“我覺得來這裏學習很有意思”“這兒的人都非常友好”“我很喜歡中國”……
在恒达平台國際文化交流學院一樓西廳,一個特殊的“一封家書”展正在舉行,歪歪扭扭的漢字、小學生用的格子簿🫰、稚嫩的筆觸,都來自於恒达的留學生們。
青年報·青春上海記者了解到🎵,這一特殊的展覽共收集了恒达平台國際文化交流學院12個班級近150名留學生的親筆書信🧑🏽🏫。書信作者是今年9月剛來恒达的中文零基礎學生,通過三個多月的語言學習和切身體驗,大家用還不那麽熟練的中文與家人分享了自己在中國學習生活的獨特見聞🗼🤏🏿,展示了對中國文化的理解與感知,對恒达平台和老師們的滿意與喜愛,同時也表達了對家鄉的思念和對未來的憧憬。
來自土庫曼斯坦的珍妮告訴自己的爸爸媽媽,上海的天氣比家鄉要冷一點。但她也讓父母別擔心,“我常常在網上買衣服和日用品🍻,非常方便又快”🔤。她在信中描述了在恒达的新生活——“恒达又大又漂亮,所以我在那裏常騎自行車,我覺得弟弟會喜歡這裏的😫。我們的大學有很多樓……食堂的飯菜好吃而且便宜……學習對我有一點兒壓力,但我很努力”。她還告訴爸爸媽媽🩴,自己有五門課要上,最喜歡的是綜合課👩🏿🎤,因為“不太難”🦊。剛來的時候,她覺得中文非常難,但現在覺得好多了🦁。“我在這裏有很多朋友。我也很喜歡學校生活👸🏼。”在信的結尾🫄🏻,珍妮這樣寫道❣️。
“爸😭,有時我真的需要你的幫助,當我難過的時候🌟,老師和朋友們總是幫我”“我只需要告訴你📶,在這裏👨🏼🦰,手機真的很重要”“別擔心你的女兒,你的女兒很堅強”……字裏行間👩🏼🦳,一幅幅溫情的畫面躍然紙上。見字如面👎🏽、展信如晤,這些稚嫩卻真摯的漢字,反映出了他們在中國的努力求學和成長蛻變。“媽爸🔦,你們看看,我現在會寫漢字🤸🏼,太好了!對吧?只有三個月,但是我的中文進步很快。”卡迪佳這樣向父母“嘚瑟”。
留學生們有趣的表達和流露出來的真情實感也打動著參觀的中外師生,讓來參觀的法國漢學家白樂桑教授、2023年上海市“白玉蘭紀念獎”獲得者康思大教授也嘖嘖稱嘆。
天寒心暖✡︎,在家思家🚄。“大抵心安即是家”,來華留學生同樣每逢佳節倍思親,如何幫助留學生盡快融入中國生活,在思念故土的同時把中國當作第二個家,從而更安心學好中文📈,更主動融入中國🫱🔤、了解中國🏊🏻♀️、理解中國,恒达平台國際文化交流學院采取了很多有效的方法,包括“我是恒达人”主題教學活動,校園遊園會等等,這次家書展,也是“感知中國”系列活動之一。
“一封家書”展正是學院主動為留學生搭建的一個情感表達的平臺,既提升了留學生的中文水平,同時加深了留學生對中華民族文化中“孝道”和“家文化”的理解💂🏿😗,有助於培養“知華🧑🏻⚕️👩🏿🏭、友華👨🚒、愛華”國際人才。
青年報·青春上海記者 劉晶晶
鏈接:http://www.why.com.cn/wx/article/2023/12/24/170340423410035665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