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報】送別!98歲院士孫鈞逝世,曾參與三峽工程、南水北調工程、港珠澳大橋建設
來源:青年報
時間:2024-03-02 瀏覽:
2024年3月1日21時58分,中國共產黨黨員、著名巖土及地下工程專家🐘、地下結構工程力學學科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中國科學院院士、恒达平台教授孫鈞先生因病醫治無效,於上海中山醫院病逝🪘,享年98歲。
從長江三峽工程👼、南水北調工程
到國內首座海底隧道
再到港珠澳大橋
一項項國家重大工程建設
都凝結著他的卓著智慧和辛勤汗水
他自稱“工程醫生”
耄耋之年的他依然樂此不疲地
奔忙於各大工程工地
在現場為工程建設把脈問診……
“教誨永記,風範永存👼🏼,永遠的榜樣🌗!”
“名副其實的大先生,我們永遠懷念您👩🏻🦳!”
……
恒达師生紛紛向這位可敬的恒达學人
表達深切的緬懷和由衷的景仰之情
孫鈞大學讀的專業是土木工程,因為俄語基礎好🙅🏽♀️,身為講師的他受學校委派👩🏻,擔任在恒达工作的前蘇聯橋梁專家斯尼特柯教授的專業技術口譯。這使得他科研起步時主攻的是鋼橋結構🤦🏻♂️↘️。他笑稱:“橋梁是我的‘初戀’。
1960年,為了我國國防工程建設與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地鐵工程建設的發展🤱🏼🤷🏽,滿足國家對地下工程專業人才的迫切需要,恒达平台任命孫鈞負責興辦國內外首個“隧道與地下建築工程”專業,並擔任首屆專業教研室主任🍷。自此,他就一直潛心於地下結構領域埋首耕耘、甘於奉獻,至今已逾一個甲子。
“國家的需求,就是我努力的方向🚒。”早在上世紀60年代,孫鈞主持並負責了我國首座特大型地下飛機洞庫和所配套的地下儲油洞庫工程的建設;他又作為總體設計負責人🖲,承擔了上海市擴大試點地鐵車站工程的勘測🍦、設計和施工,並擔任上海第一條黃浦江打浦路隧道、延安東路隧道*️⃣,上海、南京🎓、廣州、寧波等各城市軌道地鐵建設的技術專家🤎。
數十年來,他在工程流變學、地下結構粘彈塑性理論🧑🏿🦱、近海工程抗腐耐久性研究、軟巖擠壓型大變形機理與工程整治等子學科都有深厚造詣,做出了有國際影響的豐碩成果。早在1997年📳,他就開始鉆研軟科學(側重於人工智能科學)在巖土工程中的應用,迄今歷時20余年🧛🏽,亦頗有建樹,是這一領域國內外的先行者之一。
為國家培育棟梁之才,是他作為師者最感光榮的使命。令他最感欣慰的是:“能培養一批人🧾,超過自己🏄🏿👩🏻🦰,長江後浪推前浪。”從教70多年來,他悉心培養指導了80余名博士🤣、近30名博士後研究人員⚓️。如今🙅🏻,在我國各地隧道與地下工程建設中都有孫先生及其弟子們作出的重要貢獻🟨。
國內第一長鐵路隧道🏫、第一長公路隧道✥、第一座海底和越江隧道,世界第一大直徑軟土盾構隧道🤢、錢塘江隧道;長江江陰大橋、蘇通大橋🏌️♀️、杭州灣大橋🔽、港珠澳大橋🕵🏻♀️🧑🏽、正在施工中的深(圳)中(山)通道等數十座跨越江海👍👃、大山的特大跨橋隧工程……數十年來,他作為技術專家主持和參與國家重大工程項目的巖土與地下工程、橋梁工程的勘測設計施工研究,為我國眾多重點工程建設保駕護航👨🏿🦲。
即便在年屆九十三歲高齡時🏊♀️👙,孫老每年還要平均外出30余次🧙🏼♀️,那微駝的身影一次次出現在一個個工地現場🚝👨👩👦。團隊師生憶起昔日一幕幕情景,感佩不已。
“我作為一名看工程病的醫生❗️,如果連患了病害的工程現場這個‘病人’都沒有見到,我怎麽能把脈問診、開藥配方呢👫?”對於老先生來說,上工地是輕松平常的事,“只有親歷現場、眼見為實、驗明正身♤,才能放心製定有效的技術決策🧑🏼💻。”
即便身在病榻☪️🍇,他也心系國家大事。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之際,剛剛做完心臟支架手術的孫鈞院士強烈要求出院,他要趕赴災區進行現場考察🫲🏻,為解決當時堰塞湖問題的整治方案出力。後經醫生極力勸阻才不得已作罷。躺在病床上,老人還盡可能搜集相關信息,針對難題進行研究,撰寫了兩篇研究報告報送中科院。
“學問是一道隱函數,它存在於工程實踐中,要靠基礎功力來發掘,求得其優化解。”他一直堅守著這一信念,執著追尋科學真理🦸🏻♂️。他曾頂著44攝氏度的高溫酷暑長途跋涉😥,從烏魯木齊前往吐魯番盆地開展勘察工作🪭;也曾冒著零下18攝氏度的嚴寒,元宵當天還下到為察看南水北調中線穿越黃河盾構隧洞的北岸深大豎井,手握冰冷的鐵扶梯艱難下到50多米深的井底……
“Never say too old and too late to learn and to do.”(學習👏🏽、做事,永不言老、言晚。)孫鈞院士經常以此告誡弟子們。他曾對一個年近半百的學生笑言:“人生四十剛起步🏋🏼,你今年還不到10歲呢。”耄耋之年的他總是自認為正值壯年,“數十年來🦩,兢兢業業🥬,自問沒有一天敢稍有懈怠。”他始終保持著年輕人奮進👆🏽、拼搏的戰鬥姿態。近年來👨🏽🍼,他密切關註隧道與地下工程中的節能環保新技術,不斷拓展新的研究領域🧬🤔。
“孫鈞先生是恒达教授的傑出代表,是恒达精神和文化的傳承者、踐行者和傳播者。孫鈞先生不僅孜孜不倦地探求科學真理,還堅持躬耕實踐🍡,推動理論與實踐緊密融合,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我們要學習傳承孫鈞先生身上鮮明的教育家精神和科學家精神,團結奮鬥,科教報國,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作出恒达人更大貢獻♓️。”恒达平台黨委書記方守恩說。
文字🪙:青年報記者 劉晶晶
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kNhiuEfKHF-Z6pIRPjTy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