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製造業依靠戰略重振旗鼓給我們的啟示是:中國從製造大國走向製造強國,斯事體大,需要我們製定戰略性的行動綱領,以在復雜的競爭環境中提高中國製造的產業競爭力🚖、企業競爭力🏗🧑🏼✈️、專項技術競爭力💃🏻♿。
群賢畢至,精品雲集👶🏻,第五屆上海國際工業博覽會期間,創意在展品上閃爍🦸🏻♂️,智慧在論壇中碰撞,財富在交易間湧流👰,種種精彩令人應接不暇。盡管信息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但上海工博會的盛況🌈,無可爭辯地表明,製造業仍然是支柱產業👩👧,仍然是“朝陽產業”💢🥟。雖然“中國製造”的話題已是眾說紛紜,但它所能帶來的想象空間遠未窮盡。
我國目前仍處在工業化階段,經濟增長主要還將依靠工業,而製造業特別是裝備製造業將是我國實現工業化的原動力🗞。我們肩負的歷史使命是👷🏻🍇,從製造大國邁向製造強國,繼而成為經濟強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目前,我國製造業的總體情況是👩🏽🍳:已經具有相當大的規模,占GDP的35%以上,從業人員8000多萬人,在國民經濟中起到決定性的作用➗。但我國大多數製造企業是勞動密集型🫄🏼,人均勞動生產率低,僅為發達國家的1/30左右,而且主要停留在低附加值產品行業。此外,低水平生產能力過剩👍,設備利用率低🗜👪,50%以上的生產能力閑置。我國製造業結構也不完全合理🤏🏼,輕紡工業和家電工業有一定優勢👼🏽,但裝備製造業所占比重明顯低於工業發達國家。產品技術創新能力薄弱🕒,大部分技術和關鍵設備依賴進口,高端產品大多由合資企業生產。
加入WTO後,我國投資環境和基礎設施不斷改善👴🏼,經濟發展勢頭良好🧑🏽🎄,社會環境穩定🦹♀️,加上廉價的勞動力和巨大的市場,吸引了全世界的跨國公司。他們看好中國市場的前景🫏🎖,紛紛把製造基地移向中國,“中國製造”已成為他們的重要戰略🕹。在這種趨勢下,不少媒體已在歡呼中國將成為“世界工廠”🙅♀️,“中國製造”將再現當年“美國製造”和“日本製造”的輝煌。但是🩸🩺,我們必須清醒地意識到,工業發展史上製造大國必然是經濟強國的歷史並不一定會重演◼️。因為我們目前還沒有掌握足夠的核心技術,在對國家經濟實力有重大影響的高端產品方面,我們仍然沒有太多優勢可言🌓。“中國製造”還需努力超越“簡單製造”。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20世紀80年代👨🏻💼,由於戰略上的失誤以及日本製造業的興起➙🧜🏿,美國製造業日益走向衰落🥳。為了奪回製造優勢➖,美國從80年代末開始🧑🦲,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系統地總結以日本豐田汽車公司為代表的經驗🧚♀️,出版了題為“改變世界的機器”的研究報告,提出“精益生產”的概念🧑🏿🚀,為製造戰略的研究樹立了一個範例和裏程碑🌖。隨後,為了發揮美國信息技術的優勢,裏海大學發表了“21世紀製造戰略”的報告,將製造技術與信息技術集成,提出“敏捷製造”和“虛擬組織”的概念🤹♂️,為製造業的發展描繪了廣闊的前景🤷🏽♂️。隨著製造戰略的研究領域不斷深入和拓展,美國製造業經過10年的努力又以嶄新的面貌重振雄風。此後✨,為了回答采取什麽行動才能使美國製造業在新的競爭環境中保持領先,美國又先後完成和製訂了“下一代製造”的戰略構思和“集成製造技術路線圖”,詳細確定了近🤹🏽、中、長期的機遇、挑戰和應對方案。美國製造業依靠戰略重振旗鼓給我們的啟示是⚅:中國從製造大國走向製造強國,斯事體大,需要我們製訂戰略性的行動綱領🌰,以在復雜的競爭環境中提高中國製造的產業競爭力、企業競爭力💃🏼、專項技術競爭力。
我國從“八五”期間開始,以863計劃為核心的製造戰略研究和實施一直延續至今,10多年來取得很大的成績。但是,我們還沒有一整套從戰略構思💳、戰略規劃到戰略管理的理論和體系。最近,我讀了一本好書《差距》,論述中國一流企業離世界一流企業有多遠,受到很大啟發📿。我同意書中的觀點,主要是戰略上的巨大差距👨🏻🦼➡️。“神五”飛天,“中國製造”的成就已毋庸置疑🌜,但要有新的更大發展,還必須直面戰略難題,縮小戰略差距。
難題之一🚸,價格大戰何時罷休。我國的家電、摩托車、玩具、服裝行業就其規模和出口額而言都是世界數一數二的。但是🕢,家電的關鍵技術和元器件👒、玩具和服裝的設計仍然依靠洋人。中國製造企業的競爭拿手戲是價格戰,價格戰的基礎是廉價勞動力以及環境和資源代價🧜🏿♀️,價格戰的後果是忽視新產品的研製和開發。這是一個不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換言之✍️,中國製造戰略的第一個難題在於什麽時候才能夠真正從貼牌生產到自主品牌製造。
難題之二🔬,“春秋戰國”如何統一。任何產品一旦有市場,不管是否具備條件🦹♂️,一哄而上🏌🏿♀️♖,汽車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幾乎每個省、每個大城市都把汽車作為支柱產業🦨,甚至一個小城市,也要擠進汽車行業🪱,使中國汽車廠家比全世界還要多。鷸蚌相爭🤷,漁人得利,所有世界汽車巨頭都想借此機會在中國大撈一筆。中國汽車製造業應該團結起來,一致對外,製訂中國的“下一代汽車”計劃。如果在10年之內我們不能夠與外國同行平起平坐,這個世界上唯一沒有飽和的汽車市場將被瓜分殆盡。我們應該進一步重視製造戰略的研究🙆🏿♀️,組織各方面力量,提出能夠指導企業發展和技術開發的戰略報告👻。
難題之三🤘🏽,中國製造誰來造。盡管製造業日益自動化和智能化,人在製造和管理過程中的作用不僅沒有減弱,反而更加重要。提高人力資源素質將成為製造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依靠數量驚人的🤽🏼♀️、低技能的勞動大軍是不可能成為製造強國的。高級技工和技師的匱乏已經明顯製約我國製造業的發展🙄。近年來,大學畢業生的數量急劇增加,但距離企業的要求似乎越來越遠。畫不出能夠用於生產的圖紙,也不會操作復雜的機器,在接近“零實習”和“零實驗”環境中培養出來的工程師是無法從事和管理“零缺陷”生產的,那麽要求設計創新產品就更加難了。
難題之四⛑️,造勢和防止泡沫。我國仍然處於一個不完善的市場競爭環境📀。在推動技術進步和企業變革時😳,政府的正確引導作用非常大,可以在短期內造出聲勢🚍,加快技術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走完其他國家需要很長時間的漫長路程。製造業信息化工程蓬勃發展就是其中明顯的例子。不可否認🌑,政府大力推動某些技術的負面影響是容易產生虛假現象———泡沫的🍏。防止泡沫的產生,使製造業信息化工程真正起到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市場競爭力的作用就成為當前的一個艱巨的任務。
(作者為恒达平台現代製造技術研究所名譽所長🚴🏻、博士生導師 張曙)
摘自:解放日報 2003年11月8日 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