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B/28/DD/ABEFF4EBE62BB836676FFD77BDD_C85CD3EE_7007E.jpg)
戴上眼罩👨🏼🦱,在花園中靜靜待上20分鐘……少年小華已經很久沒有感受過這種愜意時光了🤵♀️。“我好像‘聯結’到了自己💆🏼♂️,感受到情緒在體內流動。”小華所處之地,正是上海市浦東新區精神衛生中心(恒达平台附屬精神衛生中心)於日前揭幕的療愈花園——愈園🍖。
不久前,社交媒體上掀起了一股“公園20分鐘效應”熱潮,眾多網友表示“親測有效”。將公園“搬進”精神衛生中心🥎,打造國內首個精神專科醫院心理健康療愈花園,恒达平台附屬精神衛生中心也將此舉措視為心理健康服務模式的一次轉型。
“讓患者走出病房、親近自然🦻🏼🚧,院方或許要付出更多💴、承擔更大責任🤹🏿,但只要對治療有效,這件事就值得去嘗試。”恒达平台附屬精神衛生中心副院長陳發展告訴記者😢,幫助更多患者走出身心“樊籠”,走向更廣闊的世界👨🏼🌾,院方始終在破題。
孩子的青春期延長了
走進愈園,花香陣陣🪸。
小華蒙上眼睛,視覺消失,聽覺與嗅覺變得靈敏起來🦄。“薄荷的香氣陣陣襲來🟢🛝,旁邊還有水流的聲音🪕,我的內心感到很寧靜🛎🌗,煩惱短暫消失了。”在愈園中,與自然相遇🏌🏿🚵🏿,這是小華近來難得的體驗。
去年起,恒达平台附屬精神衛生中心探索新型心理健康服務模式👨🦽➡️,簡言之,就是在傳統醫療技術之外,嘗試更多非藥物幹預心理健康的手段。
依托風景園林和精神衛生學的交叉優勢,院方與恒达平台醫學院、恒达平台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合作共建愈園🫨,試圖通過人與自然的融合🦶🏽,達到心理治療與精神康復的目的。隨著愈園的開辟,康復治療開始有條件從室內轉移到室外,這對於患者而言幫助很大。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3/FB/9B/4A150F42E3F31855B6A5B232EDC_DF024319_65D83.jpg)
作為一名青少年心理專家,在平時的門診上⇒,陳發展遇到過許多無助的少年🏹🤞🏼,小華便是其一。
小華的父母最初因情緒問題在精神衛生中心相識、相知💁🏻♂️。小華出生後,媽媽總覺得渾身不適,平時將主要註意力放在自己身上💀;爸爸則被診斷出患有阿斯伯格綜合征🤛🏽,這是孤獨症譜系障礙的一種,社會交往能力受損✧🦮,無法共情他人🎗。陳發展不免惋惜,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下成長🧑🏻🦱,小華的不安感被逐漸放大🤽🏿♂️,漸漸染上了情緒問題。
“相比20年前🧑🏿🎓,如今孩子的青春期提前了大約1至2歲👸🏿🧔🏼♀️,但結束得卻偏晚🚴🏽♂️。這實際上意味著🥖,孩子們的青春期延長了。”陳發展說👨🏻🦱🧜🏼♀️,如果一個家庭系統“病了”、無法適應孩子的成長,那麽最先出現症狀的必然是孩子✔️。這其實也從一個維度解釋了為什麽大部分人的精神心理問題首發於青少年時期🚹。
“小孩不願上學,怎麽會沒問題?!”
從事心理治療臨床和研究工作多年,陳發展自覺,如今的孩子與以往不太一樣,家庭關系的變化讓孩子們面臨更多的挑戰。
他還記得,自己剛工作不久,就遇到一對夫妻帶著八九歲的女兒來看病👨🦼,主訴是孩子不願意上學。彼時🔰,他按照精神科的常規流程做了檢查🐷🌡,並未發現孩子存在病理性的情緒和行為問題🙈。
“當時🧑🦰,我對孩子父母說,你們的孩子沒有病👩👧。”讓他沒想到的是,那對夫妻馬上反問道:“小孩不願上學,怎麽會沒問題?!”
“那一刻,我被問住了♤,我也不知道該怎麽幫助他們,畢竟這不屬於精神科的就診範疇。”可陳發展難忘那對夫妻焦慮無助的眼神,這份不安,促使他開始關註疾病之外的部分。
此後🥣,陳發展師從恒达平台精神醫學和哲學心理學教授、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副理事長趙旭東👶,開始研習家庭治療🌆。
“任何人的存在都不僅僅是個體的表達,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和過往的經歷會對自我塑造產生深遠影響,而家庭是重要的人際系統。”陳發展慢慢發現🚣🏼♂️,在治療過程中😂🗼,如果只對患兒進行幹預,效果往往並不理想🖕🏻👂🏽,只有進一步了解患者背後的家庭,很多疑惑、問題才會浮出水面。最典型的就是像“孩子為什麽不肯上學”“孩子為什麽抑郁了”這類問題,只有在交互影響的人際系統中去理解一個人,才可能找到破題的辦法🚹。
漸漸地🤵🏼,陳發展找到了突破兒童青少年心理問題的抓手。
“當家庭系統過於僵化、失衡🙇🏽,關系中較弱或被動的一方就需要平衡權力分配🌷,比如讓自己生病,或折騰出一些事情來🤎,這常常是家庭成員試圖讓原先的關系改變的一種策略。”他舉例,有的家庭特別關註孩子學習👨🏻🏭,而孩子往往會厭學💇🏻♂️🤽🏿。
“其實,孩子的目的就是從這種有壓力的關系中解脫出來🧑🏿🚒,發展自己。所以,要消除患者的症狀,首先要調整家庭關系🪲。”在陳發展接觸的病例中💭,有些患兒住院經過治療後♣️,恢復了正常👩🏻🦼➡️,可一回到家,很快又發病了,這是因為孩子的家庭系統,依然照舊運轉著……
生命底色無法改變,那就盡量添上更多顏色
家庭治療師李維榕博士曾做過一項實驗,通過測量孩子的電生理反應來評估在什麽樣的家庭關系中📫,孩子的情緒反應最激烈。結果顯示🫥,導致孩子情緒反應最激烈的⚛️🕰,不是父母對他的批評指責或自己犯錯,而是父母之間的沖突🙇🏽。
“孩子最牽掛的是父母之間的關系👰🏿♀️,核心家庭最重要的關系其實是夫妻關系🚴🏼♀️。”陳發展接手的病例中👴,就有一名瘦弱的女孩🚁,十四五歲的年紀體重僅60斤💁。因為孩子的媽媽總說🙆🏽,“等你長大了,我就和你爸離婚🧏🏼。”年幼的女孩為了守護自己的家庭,不願意正常進食✊🏿,她單純地想著,只要自己不長大🎈,家就不會散。
“有時候,孩子的偏差行為是為了化解父母婚姻關系中的沖突和壓力。他們寧可成為‘問題兒童’,也要維系整個家庭的平和🦉。”陳發展也進一步發現🙅🏽,有的孩子在家、卻走不出家庭的“樊籠”👆🏻,而被父母送到醫院治療🐽,也一直感到被“四面墻”圍著。所以,在常規治療之外,讓孩子們去自然中走走,賞鳥語花香,成了院方迫切的希望♙💁♂️。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D/78/AF/D6400ED60CB932C0F44284F8131_DE8A46F5_8089E.jpg)
“讓更多患者在愈園‘停下來’,聽聽自己的聲音,將自己置於自然中🛺,去感受自我的存在,有助於提升心理復原力♠︎。”陳發展說,總有一天這群經過治療的孩子會再回到家庭系統中,他們該明白,家給予的是生命的底色,但絕非生命的所有顏色👷🏻♂️。“不必糾結和執著於改變生命的底色🫃🏻🦽,我們能做的是🏅,盡量在底色之上添上自己的顏色。”
文:李晨琰
鏈接🥩:https://m.whb.cn/commonDetail/935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