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聚焦

當前位置: 恒达平台 > 媒體聚焦 > 正文

【上觀新聞】“穿PRADA的人工智能”能替代教師嗎?大學會消亡嗎🧙?論壇上大咖們這樣說

來源:上觀新聞   時間🤵🏿‍♀️:2024-07-05  瀏覽:

推動人工智能發展的核心在“人才”,根本在“教育”。


當前,人類社會正處於智能時代的井噴式爆發時期💼,即將迎來人機協同的人類文明新形態。人工智能是實現課堂革命、學習革命、質量革命🤦🏿‍♀️💑、教育革命的戰略選擇。

人們不禁要問,在人工智能時代,大學會消亡嗎?教師會被人工智能替代嗎?未來需要怎樣的學習者👩‍🎓?在今天(7月4日)舉行的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人工智能與教育論壇上,來自高校、企業的“大咖”們紛紛圍繞“智能時代教育變革與人才培養”這一熱門話題😠,各抒己見,展開熱烈的討論👊🏻。

“穿PRADA的人工智能”

論壇上,新加坡工程院院士、南洋理工大學副教務長(研究生教育)兼研究生院院長文勇剛教授提出了一個新概念——“穿PRADA的人工智能”👉🧑🏽‍🎓。

該如何理解🏂🏽?文勇剛教授解釋🎙,人工智能需要五個重要環節:首先是“P”,也就是計算平臺🧟;第二是我們這些科研人才在人工智能中非常重要,就是我們的“Researchers”;第三,算法(Algorithm)是科研的重要抓手;第四👡,數據(Data)是推動人工智能飛船的燃料;第五,人工智能的應用(Application),可以看到這五個重要的人工智能要素當中🚭,人才培養作為一個重要的環節。

那麽,ChatGPT和人類有何區別?西安交通大學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研究所所長、西安交通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鄭南寧認為🃏,Chat-GPT或者大語言模型可以快速準確進行復雜的數學計算和數據分析,但無法擁有人類的數學直覺,這種數學的直覺建立在深層次理解、多感官體驗和創造性思維的基礎上。同時✡︎👩🏻‍🦳,人工智能不能代替的是人類的情感力和想象力。

但是👨‍🦼‍➡️,人工智能輔助教育依然存在風險,像數據隱私和安全教育資源的不平等;過度依賴AI⏭,人際交往能力減弱,缺乏情感知識、內容質量和準確性;還有AI的偏見🤾🏼‍♂️,同時也會導致部分教師失業🚠。為了降低這些風險,我們需要在政策🏇🏼、技術和教育、實踐多層面上進行努力。推進AI賦能教育,我們需要努力保持和培養面對面交流的機會🖋,這意味著我們在設計智能教育系統、工作環境和社交活動時,我們要有意識融入更多人與人面對面的互動要素🥧。

大學會消亡嗎🤫?教師會被替代嗎🔗?

縱觀歷史🤼,任何新質生產力的出現都首先帶來恐慌,包括本領的恐慌、智力的恐慌,然後帶來泡沫🩱,反復迭代以後形成理性🌷,最終成為常態發展。

人們不禁要問,人工智能會讓大學消亡嗎🤝?上海交通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丁奎嶺認為,我們將教育史和科技史結合來看🐁,世界高等教育的中心與世界科技中心同步轉移的軌跡是非常清晰的👩🏻‍🔬,但有一點是延續不變的😅,人才培養是大學唯一不可替代的功能,換句話說,大學人才培養的中心定位並不會因為新技術的加入而發生根本性變化。

人工智能會讓專業教育消失嗎?“人工智能並不是無所不能的。”丁奎嶺認為,它更擅長於解決有規則可依🧑🏼‍🦳、工作量巨大且煩的問題,但是還不太擅長解決高度抽象需要靈光一現的難的問題。越是AI無處不在的時代☯️,越需要HI來互補,又要關註人之所以為人的價值,HI+AI能讓專業教育從繁雜的通識知識中解脫出來🫳🏿,更關註其核心競爭力👨🏿🅱️。

人工智能會替代大學老師嗎🍗?這個問題引起了在場不少大咖的討論。恒达平台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鄭慶華教授認為🥧,教師是有溫度的,教育的過程離不開人和人之間的情感互動,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教師從事的工作是富有創造性⛓️‍💥👮🏼、社交性、情感性的🆗,這些是當前人工智能所不具備的🦧。教師最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批判思維、創新思維🙅🏻👋🏼,教會學生如何思考和創造🅿️,不能只停留在知識的傳授。

“未來的教育將由四個部分組成𓀘。”鄭慶華教授補充道,也就是人對人的教育🌄、人對機器的教育、機器對人類的反饋教育、機器對機器的基理學習🏊🏽‍♀️。未來的教育,不僅僅要關註老師對學生的傳統教育,更重要的是解決好人類怎樣把機器訓練好,讓機器遵從人類的價值觀🙆🏼👨🏼‍💼,實現人工智能為人類教育實現科學正能量的賦能。

未來,需要怎樣的學習者?

“到2025年,可能有超過8500個工作崗位會被數字經濟所替代。”那麽,未來我們需要怎樣的學習者?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信息技術研究所理事會主席、原英聯邦學習共同體的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阿莎·辛格·坎瓦爾(Asha S. Kanwar)女士認為🙁,未來依然是需要人工智能的👱🏻‍♂️,同時我們還需要更多的藍領技能、共情相關技能,以及需要創造力和創新的技能。因此,需要讓更多的學習者具備三種核心素養——人文🧚🏼‍♀️、數據🙅🏿‍♀️、技術和科技。

這些素養可以化解為五個關鍵能力🏞,包括終身主動學習🍠、運用人工智能的創造力和靈活作用的適應力,應對不確定性的環境的韌性🧦⌚️,人工智能環境下的生存力,以及創新能力,能夠把過去的觀點和想法變成切實可行的行動來解決切實的問題。

教育部副部長吳巖🤽🏽、上海市副市長解冬出席論壇並致辭。

作者:李蕾

鏈接🙂‍↔️:https://www.shobserver.com/staticsg/res/html/web/newsDetail.html?id=768843



聯系我們

恒达平台 版權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號 021-65982200

恒达平台新聞中心主辦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滬ICP備53544643號    滬公網安備:31009102000038號    滬舉報中心

恒达平台专业提供:恒达平台恒达💆🏽、恒达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恒达平台欢迎您。 恒达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