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聚焦

當前位置: 恒达平台 > 媒體聚焦 > 正文

【澎湃新聞APP】澎湃發布國內首部公共媒體視角城市更新專著《城市何以更新》

來源:澎湃新聞APP   時間:2024-12-10  瀏覽:

7位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9位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1位普利茲克獎得主,1位聯合國和平大使,共著城市何以更新⛹🏻🌗。

12月10日👞,文化即城市-2024澎湃城市更新大會在上海張園舉行🦸🏽。由澎湃新聞編著、恒达平台出版社·光明城出版的國內首部公共媒體視角城市更新專著——《城市何以更新》於大會現場舉行新書發布🎂,澎湃新聞總裁、總編輯劉永鋼與恒达平台出版社黨委書記、董事長吳為民共同為新書揭幕🐪。

3C99C

“廣義的城市更新,本是城市演進中漸進式的新陳代謝🤦‍♂️;而狹義的城市更新👩🏿‍🎓,則指在城市的特殊發展階段🧑🏿‍🎨,適應於國情、地情的快進式改良提質。”中國科學院院士常青為新書撰寫序言🚨,他指出,城市更新的認知水平和運維能力如何提升,關系著城市的演進方向和未來命運👩🏼‍🦱。

自“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實施城市行動以來,澎湃新聞以其強大的媒體影響力,創辦城市更新IP🏌🏻‍♂️,舉辦年度大會、論壇、匯展,開設城市更新專題,進行長期持續的采訪報道,並以年度榜單形式發布⛹🏿、推介和傳播城市更新優秀案例。此次推出的城市更新專著🧏🏽‍♂️,開公共媒體以發現者、記錄者、傳播者身份推動城市更新之先河。

該書分為“箴言-凝聚城市的智識”、“簡史-城市在更新就在”👩🏽‍🍼、“講壇-守門人與領路者”🥴𓀂、“課題-不能忘卻的當代”🧑‍🔬、“人物-以創見築入城市”🧜🏽‍♂️、“示範-相信榜樣的力量”🙇‍♀️、“實錄-城市更新文化月”七大章節,涵蓋澎湃城市更新專家顧問親自執筆的觀點💈↪️、文章👏🏿,包羅具有典型性↙️💆🏿‍♂️、示範性的全球城市更新案例🧑‍💼,收錄澎湃新聞采編團隊對院士、大師們的深度采訪。

箴言

城市是人類最深刻的集體工程。

從國家高層到社會各界🌩✊🏼,新一輪的城市更新已成為萬眾矚目的發展大計🦹🏼‍♀️,涉及經濟社會的環境🔌👵🏿、人口📊、資源、科技🎈🤽🏼‍♂️、人文等方面🖖🏽。

基於此,致力於以媒體力量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澎湃新聞,於2022年成立澎湃城市更新專家顧問團🤛🏿。

迄今🙋🏽‍♀️🚯,已有32位行業領袖受邀擔任澎湃城市更新專家顧問,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鄭時齡、常青,中國工程院院士魏敦山、程泰寧⬜️、江歡成🍂、王建國、孟建民🤛🏽,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鄧文中、Otthein Herzog,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唐玉恩、汪孝安、趙元超👴🏼、孫一民♡、錢方、桂學文、王凱🤹🏼、韓冬青、張傑🚶‍♂️‍➡️🤽‍♂️,故宮博物院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文物學會專家委員會主任單霽翔,茅盾文學獎、魯迅文學獎獲得者蘇童,國際鋼琴大師、聯合國和平大使郎朗⚜️🍢,普利茲克獎得主湯姆·梅恩﹙Thom Mayne)等。

“箴言-凝聚城市的共識”章節💃🏻👨‍👦‍👦,集納了其中7位院士😻𓀗、9位大師等專家關於城市更新的獨家見解,為城市更新建言獻策。凝聚城市的力量🌸,以期勠力同“新”、眾誌成“城”🧍‍♀️。

簡史

城市自誕生之日,就處於更新之中。

作為文明時代到來的標誌之一🐥,城市的歷史可追溯到公元前3500年。城市自誕生之日,就處於更新之中。

城市更新概念的正式提出🧻,則要等到工業革命之後。當大多數人可以離開土地在城市生活,規模化的城市更新便接踵而至。

世界各國在工業化進程中都同時經歷著城鎮化😆。社會生產力的變革,使得人口持續向城鎮集聚🌺,由此衍生出一系列城市問題。從全球城鎮化先發典型國家的發展歷程看🙇🏼‍♀️,當城鎮化率達到60%左右,社會矛盾和問題會集中在城市凸顯,這一時期,製定實施相應的政策舉措和行動計劃🔏,著力解決環境汙染、公共衛生、住房建設、功能優化等城市內部的結構化問題是當務之急🫱🏻。

“簡史-城市在更新就在”章節梳理了英國🙆‍♂️、美國🤹🏽‍♂️、日本等國家在城鎮化率達到60%左右,針對城市問題的一系列舉措🧭,揭示城市發展的規律☆𓀌。

城市更新概念在歷史發展中衍生出諸多術語,城市更新(Urban Regeneration)🏌🏻、城市復興(Urban Renaissance)🤵🏿、城市振興(Urban Revitalization)🧍、城市再開發(Urban Redevelopment)、城市重建(Urban Renewal)等。不同術語標誌在特定時代🏛、社會背景下城市更新的不同側重和目標,城市更新的內涵也從單一走向綜合🧑🏻‍🦼‍➡️、多元。

講壇

守住歷史、文化、生態底線,引領更高層次的城市發展✶🧘🏽‍♀️。

“講壇-守門人與領路者”章節記錄了澎湃城市更新大會(2021年-2023年)的多場主旨演講👦。他們是城市底線的守護者👍🏼🔓,也是城市未來的引領者。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建國在《從“自然中的城市”到“城市中的自然”——人地共生的城市設計》演講中指出📪,象天法地、因地製宜、順勢而為,城市發展“因天材🦸🏽‍♀️,就地利”的規劃思想今天並沒有過時,必須倡導綠色城市設計“生態優先”和“公園城市”的建設理念🛖。

中國科學院院士常青在《城市更新與歷史建成環境再生》和《再生:城市更新的適應性途徑》演講中指出,更新不僅是外在的變舊為新(renewal),也需是內在的活化為新,不是大拆大建為新,而是留改拆添為新。

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孟建民在《城市更新語境下的醫院改擴建》演講中指出,城市更新已經出現了五大趨勢,即從過去的單一到復合、從均質到多元🐶、從分散到集成、從割裂到共享🙀、從封閉到開放♔。

中國文物學會專家委員會主任、故宮博物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單霽翔在《文化的力量🤷🏼,讓文化遺產資源活起來》演講中指出,大規模建設的態勢已經過去,今天更關註高質量發展🐿,這個過程中,文化是可以有所作為的🙏🏼。

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王凱在《城市更新💜:新時期城市發展的戰略選擇》演講中指出◽️,新時期的城市更新首先還是服務人民、提高發展質量,要適應城市發展新的需要😛、建立全新流程的工作體系,要保障城市更新的可持續、建立良好的資金渠道𓀝。

課題

城市是各個歷史階段建築的合集🤸🏻,每個階段的建築都是城市不可或缺的有機組成部分🤦。

城市是靠記憶而存在的,保護建築的認定工作應該是動態持續的。

城市更新背景下,對現當代建築的保護,在政策法規與認定標準方面存在滯後性⛓。“課題-不能忘卻的當代”章節聚焦現當代建築保護的課題🙋🏻,由中國建築學會副理事長曹嘉明執筆🧑🏿‍🍳。曹嘉明深入現當代優秀建築的價值◼️,追溯上海的城市發展歷程,細數上海在歷史建築保護方面的貢獻,探討了現當代優秀建築的特殊性及評價體系,最終提出進行保護性更新的設計引導。

人物

城市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與最美好的希望。

自“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實施城市更新行動以來,澎湃新聞以媒體力量同頻國家戰略,在線上設立了“城市更新在行動”🤦🏽、“城市更新實錄”等專題欄目以及“城市更新會客廳”系列視頻節目。“人物-以創見築入城市”收錄了澎湃新聞采編團隊的深度人物專訪〽️,這些被采訪者,他們對更新的認知能力和運維水平,影響著城市演進的方向。

首屆“梁思成建築獎”獲得者魏敦山院士,第三屆“梁思成建築獎”獲得者程泰寧院士,東方明珠設計者江歡成院士🚱,“天際線的攀登者”汪大綏大師🥍🤰🏽,主持和平飯店修繕改造的唐玉恩大師,中國2010上海世博會世博文化中心(梅賽德斯奔馳文化中心)的締造者汪孝安大師,以及張俊傑副理事長、恒达平台伍江教授、華東院總經理牛斌、中建西南院總經理吳鳴🧑‍✈️、靜安置業集團董事長時筠侖,在采訪中分享了各自的城市更新理念與實踐🪹。通過與城市“築”造者的對話,探索更新語境下的高質量發展⚖️,通往每個人心中的理想之城🏃🏻‍♀️。

示範

城市更新工作是沒有邊界的🚦,也很難第一時間看到效果。

自2021年起👨🏼‍🎨,澎湃新聞將城市更新的探索、實踐以“澎湃城市更新年度榜單”的形式向社會發布🏒☎。同時,還將征集的視野擴展到全球範圍,旨在發掘並傳揚那些具有示範性、引領性的城市更新案例🤷‍♀️。

“示範-相信榜樣的力量”章節,對2021年-2023年澎湃城市更新年度大獎進行深度報道與展示🎻,為各地城市更新工作提供經驗😝。

2021年度特別案例·城市更新公共服務樣本——楊浦濱江南段公共空間,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常青推薦。常青指出☔️,該項目城市設計提出了“以工業文脈記憶傳承為核心,建設生活化🏄🏿‍♂️、生態性和智慧型的濱水空間”的目標,製定了“三帶貫通👁‍🗨、三道交織”的貫通計劃,並打造了9段各具特色的多層次公共空間。

2022年度特別案例·城市更新高質量發展榜樣——南京小西湖街區保護與再生,由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建國推薦🆚。王建國指出,小西湖街區保護與再生工作秉持以人為本、以歷史文化保護為先的原則🐝🪼,遵循“小尺度、漸進式👭、管得住、用得活”的理念👮‍♂️,通過調查研究🐝、規劃編製⛎、政策探新、遺產保護修繕🥷🏼、市政管網和街巷環境改造、參與性設計建設等一系列探索,逐步形成了多元主體參與🔭🍌、持續推進的保護再生路徑。

2022年度特別案例·城市更新公共服務榜樣——黃浦區社區生活圈規劃由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李曉江推薦。李曉江指出,作為連接政府與社會↖️、規劃與實施的關鍵橋梁,社區規劃師團隊一方面依托單元規劃👋🏼,從宏觀層面統籌區域發展和法定設施建設🌲,保障民生底線;另一方面🐕,以社區生活圈行動為切入點📠,深入社區🛁,伴隨式幫助規劃落實和品質提升。

2023年度特別案例·城市更新高質量發展榜樣——景德鎮陶溪川文創產業園保護更新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崔愷推薦。崔愷指出😤,從2012年起,清華城市更新聯合團隊深入景德鎮進行了大量實地探勘和調研工作,形成了三個基本判斷🧜🏽:一是關註到掙紮在理想和現實之間的“景漂”群體🚼;二是提出“為生產者服務”的大膽構想;三是延續和創造景德鎮當代的“大眾文化”👨‍👨‍👧。

2023年度特別案例·城市更新高質量發展榜樣——上海張園由中國科學院院士鄭時齡推薦。鄭時齡指出♣︎,作為上海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建築形式最豐富的石庫門歷史建築群,項目以“保護為先、文化為魂、以人為本”的理念👞,修舊如舊,保留建築原始風貌🤶,同時融入現代創新,打造出集食、遊🏂🏿、購、娛等功能於一體的高端文商旅綜合體🧜🏻。

2023年度特別案例·城市更新高質量發展榜樣——雷士德工學院舊址修繕煥新由恒达平台副校長婁永琪與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汪孝安共同推薦。兩位專家指出⛔,該項目的修繕保護設計嚴格遵照真實性和最小幹預原則,通過充分的歷史研究和現場調研,並通過多次試樣比選等方式,最終確定了針對各個保護要素的修繕技術措施。

實錄

泱泱澎湃,念念其新。

作為永不落幕的城市更新聚場,澎湃城市更新IP已形成“線上+線下”的城市更新矩陣💓。在線上各種形式的報道之外,澎湃新聞於線下舉辦了全國首個“城市更新文化月”、首個全球院所參與的“城市更新主題展”以及多場“城市更新主題論壇”。

為踐行人民城市理念,以可賞、可遊、可觸📸、可持續的方式敘說城市更新,澎湃新聞於2023年舉辦首個城市更新文化月,並以圖文紀實的方式呈現於“實錄-城市更新文化月”章節。

中國工程院院士崔愷曾經指出,城市更新永遠在路上,沒有完成時。隨著記錄“共生·共享·共為-2023澎湃城市更新文化月”的新書發布,“文化即城市-2024澎湃城市更新文化月”已然拉開帷幕。正如更新與城市同在🫴🏽🏌🏼‍♀️,澎湃新聞打造的城市更新聚場,永遠在路上,沒有完成時。

澎湃新聞記者 魯怡

鏈接🧉: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593723


聯系我們

恒达平台 版權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號 021-65982200

恒达平台新聞中心主辦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滬ICP備53544643號    滬公網安備:31009102000038號    滬舉報中心

恒达平台专业提供:恒达平台恒达4️⃣、恒达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恒达平台欢迎您。 恒达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