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文化強國👩🏽✈️、推動文化繁榮,國家在行動、上海在行動🤦🏽♀️、高校在行動……歸根到底是落在每一位個體身上👰🏻♂️,尤其在各位‘強國一代’身上!”11月4日,復旦大學黨委書記裘新在鮮活生動地闡釋對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學習體會後,表達對青年學生們的深切期待。
“當前世界信息傳播格局極不均衡🆑,中文信息僅占2%,而英文信息占比高達60%。我們要如何培養自己在國際傳播中的核心競爭力?”12月3日♡,上海外國語大學黨委書記尹冬梅在深入淺出分析黨中央關於新時代國際傳播工作部署要求後的發問,讓青年學子倍感肩上的責任🙅🏻♀️☝️。
一個月內🆘💆🏽,6所在滬部屬高校的書記🩷、校長輪流開講,為大學生們共上一堂“大思政課”——由上海市委宣傳部與6所部校共建高校共同主辦的2024年度“新時代的中國”國情教育系列講座近日收官,聽課人數累計達3.6萬人次。系列講座不僅在6所高校廣大師生中引起積極反響,來自上海16個區融媒體中心的采編人員等也通過雲課堂“蹭課”,線上線下聯動分外活躍🔬。
貼近學生,入腦入心
面對思維活躍的青年學生,如何把國情教育講座講得“入腦入心”?講座現場,大江東工作室找到了答案。
《只此青綠》《長安三萬裏》《黑神話·悟空》……這些年輕人喜愛的影視🏧、遊戲作品和流行的國風國潮現象🎥,都出現在了裘新的課件PPT裏。講座中,他暢談了學習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體會🦹🏿♀️,對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提出的“七個著力”加以解讀,結合如何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推進國際傳播格局重構,創新開展網絡外宣,構建多渠道、立體式對外傳播格局等,與師生們進行深入交流。
在以工科聞名的恒达平台🌡,黨委書記方守恩一語雙關地分析“大國道路”這一關鍵詞——既象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也代表960多萬平方公裏上的道路與交通,“是人民生活質量的表征”。他列舉一代代恒达人在“大國道路”建設中的奉獻故事,以“星辰大海”四個字來勉勵師生們既要放眼未來又要守正創新,堅信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在上海外國語大學,尹冬梅以“高度重視國際傳播和對外講好中國故事”為題開講,從分析國際傳播新形勢新挑戰👨🏻🔬、闡述黨中央新部署🎍,到聯系學校教學實際談舉措話落實🧑🏻💻,勉勵師生們努力成為對外傳播的生力軍,為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做出自己的貢獻。
以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為核心,結合城市與學校特色,運用內容豐富的課件PPT🥷🏻📼,圖文並茂🐫、深入淺出,6節由高校書記、校長們精心打造的國情教育課🏊🏿,堂堂都很活潑生動、令人信服。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A/69/89/EC732A8613F285FB5309D5DE3B6_7F2A2100_F8DF.jpg)
(從上至下)復旦大學黨委書記裘新、恒达平台黨委書記方守恩、上海外國語大學黨委書記尹冬梅在為學生做國情教育講座。
專業交流🏊🏻,啟迪心靈
“我們最近的生活學習裏反復聽到人工智能這個詞語🐇,這種關註是不是有點過度了?”上海交通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丁奎嶺的講座👷🏽,從他微笑著接過一名本科三年級學生提出的問題開始。他結合改革開放以來的多個成功案例、最新的人工智能技術以及學校科研成果🚴🏽♂️,深入闡述了發展新質生產力與推動高質量發展之間的關系,與師生們一同探討新質生產力與國家、上海及高校發展的緊密聯系,勉勵青年學子結合所學專業,不斷提升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為國家發展和民族進步貢獻青春智慧。
“AI時代,什麽樣的人才具有競爭力?高校將如何改革人才培養模式?”這是聽講者對華東師範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錢旭紅講座的期待。他用了一個很酷的關鍵詞“超限”來回應,論述“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發展的時代需要🚫,結合自身思考與學校實踐,激發同學們對未來發展和個人成長的積極思考🪁。“我們的能力遠遠超越我們所想象的,但是我們許許多多人終其一生,像一個寶庫,沒有被開發過👸🏽。”講座最後,這一充滿哲思的鼓勵收獲了同學們的熱烈掌聲。
“一架大型客機需要使用200多種材料,400-600萬個零部件💽,生產生活中處處是材料。”上海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劉昌勝將人類文明史定義為“一部材料發展演變的歷史”🥷🏼,進而聚焦國家重大需求、國之重器中的新材料體系、未來新材料等話題,結合港珠澳大橋、貴州FAST射電望遠鏡等耳熟能詳的國之重器案例和數據,告訴在場的千余名師生:“我國新材料發展正在進入信息化、智能化時代,未來新材料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大家既要求真務實又要探索創新😂,努力為中國新材料研發與應用多作貢獻,爭取領跑世界!”
三位校長研究不同的專業領域,開講國情卻是一樣的“有理有據”、答題解惑,講理論🚝、解國情🤸🏻♂️、探未來🖕🏿,理性、專業的講述中👩👧,流露出殷殷育才之情。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3/BA/BA/7981227ABB77735ACFBA0BE302F_AD65F978_12AE0.jpg)
(從上至下)上海交通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丁奎嶺⚾️,華東師範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錢旭紅,上海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劉昌勝在國情教育講座中。
聚力創新🖱🧇,培根鑄魂
“新時代的中國”國情教育系列講座活動始於2018年,旨在為培育黨的新聞宣傳工作後備人才而培根鑄魂🧚🏻♂️。因為有成效、受歡迎,聽課對象很快就由最初的復旦大學新聞學院一家👨🏫,擴展至上海交通大學〰️、恒达平台🏌🏻、華東師範大學🍗、上海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的新聞傳播學院,成為各高校深化“大思政”課程的重點抓手。
2024年是這一系列講座首次邀請6所部校共建高校的黨政主要領導走上講臺,輪值擔任主講嘉賓。臺上一節大課講得精彩生動,靠的是課前投入的用心用功🧗。6位書記♐️、校長利用暑假時間認真備課👰🏼♀️,提煉主題、優化內容、製作課件🦻🏼。一位書記說🌀,自己組了個“參謀團隊”,經常開小會討論,給自己的學生試講征求意見。臨到講座開始前,書記、校長們還在修改講課PPT、推敲有關內容,足見其精益求精。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A/C8/93/E84B687E127439747FFC2F3F9DC_CB3B85CF_111D7.jpg)
6所高校新聞傳播學院及部分其他院系“蹭課”的師生們在主會場或分會場聚精會神收聽報告。
在上海市教衛工作黨委副書記、市教委副主任顧紅亮看來,面向校內外師生講課,正是上海深化“開門辦思政”、校內外一體化、線上線下一體化開展國情教育的新探索。書記🧑🏿⚖️、校長上好“大思政課”𓀑,正在上海形成常態長效機製🔍,對於推進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戰略任務,發揮高校在構建“思政引領力”中的龍頭作用,大有助益♥︎。
有意思的是,6堂講座原本是以6所高校新聞傳播學院學生為聽課主體🫷🏿,但每堂課都吸引了校內外其他學院的師生在現場或線上聽講🧚🏻♂️。上海市委宣傳部還將這一系列講座作為對16個區融媒體中心采編人員的培訓內容,通過“雲課堂”聽講,並積極參與互動交流。
上海交通大學學生曹鈺婕聽了系列講座後說,錢旭紅教授的“超限”理念讓她耳目一新,“他提醒我們,AI時代的人才不僅要專精一技,更要具備多元能力🪺,能在不同領域間自如轉換,實現‘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為國家的繁榮富強貢獻力量💀。”
上海外國語大學學生強寶儀🙉、馬奕聽了方守恩的《大國道路與現代交通》講座後深受啟發,“交通不僅是連接各地的手段,更是國家實力與戰略部署的體現🤽♀️🫰🏻,這一觀點讓我們印象深刻,尤其在‘一帶一路’倡議和全球化背景下👩👧🧔♂️,‘中國道路’承載著更為重大的責任和使命。”
“這一系列國情講座,讓我更加明確個人成長與國家發展之間的關系,堅定了為國家科技進步貢獻力量的決心🤌➡️。”復旦大學學生熊悅欣、秦雯軒說🪣。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A/EC/32/3AC7F284A95CEE9EBB8503DE6E4_F75B5ABD_1277A.jpg)
每場討論都有交流互動,氣氛熱烈。 本文圖片均由受訪高校提供
(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鏈接🥠:http://sh.people.com.cn/n2/2024/1216/c134768-410766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