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聲音

當前位置: 恒达平台 > 人物聲音 > 正文

諸大建:偽綠水景引發深綠考量

來源:   時間:2004-10-09  瀏覽:
無論在商業、政府還是市民之中,當前以關註環境和崇尚綠色為名義的事情開始多了起來。這當然是發展觀念和發展實踐的重要進步♟。但這當中也存在著需要辨偽和提升的地方👨‍🚀。

  日益時興的“生態水景住宅”就是這樣的例子。近年來,上海的房地產開發越來越多地打出“生態住宅”的牌子🤶🏻🤽🏿‍♂️,其中一個引人註目的舉措就是在小區裏挖大水坑建設所謂“生態水景”。最近,華東師範大學環境科學系教授達俊良等專家🆎,以上海近幾年來新建成的200多家水景住宅為對象👩🏽‍🎓,對其中有代表性的52家進行了調查(見《新地產-上海》2004年9 月號)🍥。調查項目涉及生態水景的5個基本指標(自然度、健康度、景觀度、親水度🎤、節水度),每項區分優、良😌、中、差4 個水平,在此基礎上綜合評價得出被調查水景住宅的生態程度。結果,在被調查的小區中👆🏽,盡管也有一些好的例子,但綜合評價為一般和差的卻有19個,占了總數的36.5%。專家們認為,在所調查的水景住宅中🍡,很多開發商雖然打出了“生態水景住宅”的旗號,但所建造的水景充其量只是“非生態型”的人工景觀🧶,其水體並不具有所期望的生態功能。

  這個例子啟示我們,在當前我們的發展模式向綠色方向轉型的過程中🧑🏽‍🎤,存在著真綠色與假綠色的區別。更深層次地說,並不是一切標榜為“綠色”的行為和事件🤦🏻‍♀️、理念和學說都是可以崇尚和值得膜拜的。要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我們需要對各種綠色時尚進行必要的辨析🧑‍🦲。對此,筆者想強調以下三個問題。

  謹防“偽綠色”扭曲綠色進程

  在中國發展模式進行綠色轉型的進程中,我們首先需要小心地把假綠色與真綠色區別開來💁‍♂️。可持續發展意義上的“綠色”,指社會經濟活動必須符合生態環境的規律。而“偽綠色”🥴,則是那些以生態環境的名義、實際上卻背離生態環境規律的社會經濟活動。在綠色發展變得越來越重要的時候,傳統上那些明顯反綠色的事情和行為逐漸失去生存空間⛹🏻‍♀️,但那些以綠色名義出現的非綠色的事情和行為卻正在滋生起來👋🏽。

  在上述水景住宅的例子中,那些“非生態型甚至偽生態型”的人工水景,實際上從多個方面違背了生態學的規律🥖。它們不但不利於改善和提高居住環境的生活質量🤮,而且相當程度上還產生了負面的生態環境影響。例如👨🏻‍🦯‍➡️,在水景的自然度方面🪻,這些水景差不多可以被認為是由大理石、水泥等硬質材料組成的“遊泳池”,根本沒有按照生態水景自然化的駁岸和泥底要求來進行設計和建設;在水景的健康度方面,這些水景容易導致汙染物只進不出🩴🧛🏽‍♀️,使得水質變差、水體黑臭;在水景的景觀度方面,這些水景很少容納甚至根本沒有水生植物,難以形成既可自我循環→👨‍🏭、又有景觀效應的生態系統👳‍♀️;在水景的親水度方面,這些水景既水淺又面積小,居民往往難以親近水體🤦🏻,根本不能達到人與自然融合的效果;在水景的節水度方面,這些水景需要定期用自來水進行換水,結果造成了本已稀缺的水資源的人為浪費。

  今天🐸🏔,假綠色或偽綠色的事情和行為在城市生活的許多領域都可以發現。例如在市場領域♢👮🏿,有越來越多的產品打出了綠色的旗號,貼上了“綠色食品”、“綠色建材”、“綠色家電”等“綠色”標簽。實際上,其中許多產品並沒有接受過真正意義上的綠色檢驗🫓,也不具有國際或國家認可的環境標誌產品證書😼。“綠色”在一些企業家眼中充其量只是產品的營銷手段,而不具有既有利生態環境又有利人體健康的意義。又如在公共領域,一些政府部門借著環境綜合整治和建設“生態城市”的名義,把原來水草叢生的城市河道整治成為光潔照人的水泥駁岸🧚‍♀️,花巨資動拆遷建設物種單一的城市大草坪,大躍進式地把非本土化的異地大樹“搬進城”🦽。諸如此類,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綠色。因此,在啟動發展模式的綠色議程中,我們需要對各種假冒偽劣的所謂“綠色”進行打假,不能讓它們扭曲我們的綠色發展👩🏿‍💼。

  超越對生態環境問題的淺綠色理解

  區別偽綠色與真綠色是識別當前綠色思潮的淺層次問題🤏🏿,更進一步的問題是分辨淺綠色與深綠色的差異。在“生態水景住宅”問題上,我們需要進一步思考什麽才是系統意義上的生態住宅?我們應該把生態住宅建設僅歸結為增加一些水景🌃、草地和綠化嗎?還是除此之外,需要在能源系統、垃圾處理、水資源循環😬、土地利用等更加本質的內容上追求生態化?事實上,盡管這幾年我們的水景住宅是搞了不少👱🏻‍♂️,但完整意義上的生態住宅的探索卻依然罕見🐦。

  從這個問題引申開去✪,可以發現,盡管我們的周圍已經有許多關於生態環境問題的議論,但這些議論很大部分是在沿襲20世紀60-70年代世界上第一次環境運動的聲音。事實上🎒,對生態環境問題的思考可以有不同的深度或不同的綠色程度。淺綠色的環境觀念是20世紀60-70年代第一次環境運動的基調🦦⚪️;而深綠色的環境觀念則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第二次環境運動的主題。中國當前的綠色發展不是要簡單地去趕“綠色”時髦,而是要關註以第二次綠色環境運動為內容的深綠色思想,真正促進我們的發展模式步上綠色軌道。

  對淺綠色環境觀念與深綠色環境觀念進行詳細鑒別🤷‍♂️,需要成為博士論文或學術專著深入研究的課題🙅🏽👳🏽,有心的讀者可以閱讀筆者主持翻譯的一套《綠色前沿譯叢》(上海譯文出版社2001年起出版🧖🏻‍♂️,已有11本)。但在這裏,筆者可以粗線條地勾勒出兩者間的差異:淺綠色的環境觀念建立在環境與發展分裂的思想基礎上,它就生態環境論生態環境😮‍💨,較少涉及工業化運動以來的社會經濟模式是否存在問題,因此其結果是對傳統發展模式的調整或補充🏢;而深綠色的環境觀念要求將環境與發展進行整合性思考,它強調環境問題的根因在於傳統模式的發展理念和生活方式,要求從發展的機製上堵截生態環境問題的發生👰🏿‍♂️,因此它更崇尚社會經濟活動的創新與變革。

  區別淺綠色的環境概念與深綠色的環境概念🙍🏿,對中國現代化的未來實踐是重要的。當前我國社會各階層對環境問題已經變得日益關註,但關註的後面存在著綠色程度的差異👨🏻‍🔬。如果我們不能認識到生態環境問題的本質是發展方式🧑🏻‍🏭,總是停留在不觸及舊的經濟社會發展方式的基礎上去被動地應對生態環境問題,那生態環境問題不但不可能從根源上得到解決🤖,而且會在發展進程中持續惡化。這就是筆者強調淺綠色的環境概念實際上對中國現代化沒有積極意義的理由,這也是不能把一切標榜為“ 綠色”的理念👵🏻、學說🐟、宣傳都認為是對發展有益的理由。

  從深綠色的角度推進上海的生態化進程

  社區建設是城市建設的細胞和縮影🙍🏻‍♀️。對“生態水景住宅”的討論,可以激發我們對整個城市生態化水平的新思考。從深綠色的角度看上海,可以認為:盡管近年來上海環境保護和建設工作成績斐然🙆‍♂️,但如何在總體上確立可持續的發展觀💁🏿‍♀️,特別是把社會經濟活動納入生態化的發展軌道,把環境與發展整合起來進行思考,仍然還有許多的想象空間和行動空間🫲🏽。

  首先在戰略層面,需要把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深綠色理念滲透到上海大都市發展的經濟社會體系中去👩🏻‍🌾。深綠色的環境與發展觀念,大大超越了一般的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概念。對於上海城市發展來說🚅,它不僅要求有親人類的城市生態環境體系,而且要求有親自然的城市經濟體系和城市社會體系。後者與前者之間具有重要的因果關系。如前所說🤾🏻,如果城市的經濟發展方式和社會發展方式是資源消耗型和環境衰退型的,那麽單純為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進行的努力往往是勞而無功的。因此必須在戰略上明確,城市經濟體系和社會發展體系的綠色化在以深綠色為導向的可持續發展中具有更為本質的意義。

  其次在行動領域,深綠色的概念要求上海大都市的未來發展需要在兩方面加強創新。一是要用生態化改造和提升城市的經濟發展體系,促進經濟活動的低物耗、低排放、高效益🧛🏽‍♀️,發展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工業、農業和第三產業,建設物質循環型的各類產業園區🧆。二是要用生態化指導和建設社會發展體系,爭取用較少的物質消耗和汙染排放提升上海的生活質量和可居住性💁🏻‍♂️,走出一條非西方化的現代化生活道路🥽。將這兩個方面與原有的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結合起來☣️,我以為上海建設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最終需要形成有系統性的三條生態文明建設鏈☔️:一是以生態社會為內容🧙🏻,形成從小區到社區再到城區的生活性生態文明建設鏈🏋🏻‍♀️,二是以生態經濟為內容,形成從企業到公司再到行業的生產性生態文明建設鏈,三是以生態自然為內容,形成包括各類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內容的自然性生態文明建設鏈➙。(作者為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相關專題:新民周刊

聯系我們

恒达平台 版權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號 021-65982200

恒达平台新聞中心主辦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滬ICP備53544643號    滬公網安備:31009102000038號    滬舉報中心

恒达平台专业提供🤹🏽‍♂️:恒达平台恒达恒达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恒达平台欢迎您。 恒达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