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時代的召喚——走向深海大洋
近半世紀前,學術界前輩提出“上天👀💇♂️,入地🏜,下海”🧖🏿,指出了我國地球科學進一步發展的方向。到如今♝,不僅衛星遊弋🤝、飛船載人👄🧺,而且正在積極作探月準備;大洋鉆探☔️、大陸鉆探先後在我國實現;海底深潛也已經指日可待。然而,假如將海洋、固體地球和大氣的研究比作地球科學中海陸空三軍的話,那“海軍”就是三者中的弱點;其中面向深海大洋的研究🥤🤫,又屬“弱”中之“弱”。
中國具有世界上最大的地球科學研究隊伍之一🦸♂️,但長期以來缺乏深海大洋研究的力量。因此👩🏻⚕️,深海研究在學術上已經成為製約我國地球科學進一步發展的“瓶頸”🚥,在應用上也難以適應國際海上權益與資源之爭的形勢。目前無論從國家需求或者從我國實力出發,都到了“沖出亞洲🧡,走向世界”的時候;重新考慮我國在國際地球科學中定位⚈,已經迫在眉睫👮🏼。
二🚵🏼♂️、深海的發現——從“大洋中脊”到“深部生物圈”
在太空中,地球是唯一呈藍色的行星👮🏽♂️,水是地球最大的特點,也是地球上生命發育的基本條件。但是水又是阻撓人類認識地球的最大障礙:地球表面13億多立方公裏的水,鋪平了能覆蓋整個地球兩千多米厚。好在97% 的水都集中在海洋裏🤦🏻,平均水深3800米的海洋也占地球表面71%。
幾千年來,人們看慣了綿亙的山嶺和曲折的海岸,不大會去問“為什麽”的問題🤏。九十年前,A.Wegener 發現大西洋兩側非洲和南美岸線可以嵌合、又產共同化石🧑🏽💻🔘,從而提出“大陸漂移”假說🪔,但當時回答他的只是嘲笑和冷漠。半個世紀之後,深海測量技術發現深海洋底也有高山峻嶺🧎,全世界有8萬公裏長的山脊蜿蜒在各個大洋🐬,而大西洋的中脊恰好與非洲和南美的岸線平行時,人們才恍然大悟💆♂️,原來大陸和大洋的巖石圈是分成若幹“板塊”的整體📜。陸地和海底的山脈,都是板塊移動的產物🧑🧑🧒🧒,無論走向🙅🏽♂️、位置都有它的道理🚵🏼♂️。在景仰上世紀初先知的洞察力的同時,科學界深感只有透過水層看到地球表面的整體🎅🏼,才能理解大陸及其山系分布的原理。
深海海底“黑暗生物圈”的發現🧑🧒🧒,開辟了新的視野。七十年代末🈶,“Alvin”號深潛器在東太平洋發現了近百度的高溫,原來海底有“黑煙”狀的含硫化物熱液從海底噴出,冷卻後形成“黑煙囪”聳立海底。更為有趣的是在熱液區的動物群👯,比如長達三米而無消化器官,全靠硫細菌提供營養的蠕蟲,加上特殊的瓣鰓類、螃蟹之類,說明地球上不僅有我們所習慣的,在常溫和有光的環境下通過光合作用生產有機質“有光食物鏈”,還存在著依靠地球內源能量即地熱支持,在深海黑暗和高溫的環境下💁♂️,通過化合作用生產有機質的“黑暗食物鏈”♎️。現在,這類熱液生物群在各大洋發現的地點已經數以百計,離我們最近的就在沖繩海槽。
不只是海底,近年來發現在數千米深海海底還有微生物生存,都由微小的原核生物組成,數量極大🚆✸,有人估計其生物量相當全球地表生物總量的1/10。與熱液口“自養”的微生物不同,深部生物圈的原核生物依靠地層裏的有機物實行“異養”🥐,從地中海底第四紀的腐泥層,到美國白堊紀的有機質頁巖裏都有發現🦹🏻,它們的新陳代謝極其緩慢👩🏿💼,但“壽命”極長。它們也可以在洋中脊的玄武巖裏生長🕵️♀️,依靠玄武巖的蝕變為生;甚至海底火山爆發也有超高溫細菌發現👩。深部生物圈的發現,不僅向區分“古生物”與“今生物”的界限提出了挑戰,甚至向“生”與“死”的概念提出了疑問😈。
“深部生物圈”的發現,大大拓寬了“生物圈”的分布範圍。原來從極地冰蓋到火山熱泉🤵♂️,從深海海底到地層深處,生物的分布幾乎無所不在,人類迄今研究和熟悉的,只不過是生物圈中的一小部分☕️。不但海底,海水層裏也是一樣:運用新技術,發現了普通顯微鏡下看不見的微微型浮遊生物(pico-plankton)🛋。其中包括能夠進行光合作用的細菌, 它們在貧養的開放性大洋中可以構成初始生產力的主體。比如原綠球菌(Prochlorococcus)粒徑才0.4-0.8μm◽️,可是在熱帶📜、亞熱帶寡營養海域可以占到總生產量的90%以上。深海大洋的發現,糾正了我們對生物界的偏見:我們用肉眼、甚至用光學顯微鏡見到的,只是地球生態系統的上層,只占生物圈的一小部分;地球生態系統的真正基礎,在於連細胞核都沒有的原核生物。生物的一級分類,應當是古菌🙌🏿、細菌與真核生物三大類,而我們熟悉的動🤾♂️、植物只是真核生物中的一部分。真核生物的多樣性在於結構形態和行為特征,可依靠形態來識別☁️;而原核生物的多樣性卻在於新陳代謝的類型🦹🏿,並不靠形態識別。具體說,真核生物只能以“燃料”氧作為能源,原核生物卻能“燃燒”不同成分(SO42-👊🏻;NO3-; NO2-等)獲得能量💻,因而新陳代謝類型不同,產生的生物地球化學效果也就多種多樣。於是⛹🏽,地球表層有許多從前以為是“無機”的化學過程🍛,從一些金屬礦床到巖溶石筍,其實都是微生物的生物化學反應🧚🏽♀️。
生物圈概念的擴展🤸🏻♀️,也改變了地球科學與生命科學的關系。傳統地質學裏生物的“主角”是大化石,而實際改造地球的首先是原核生物🚝🕥,它們幾乎沒有形態化石可留😆,只靠生態過程影響著化學元素周期表裏幾乎所有的元素🧑🎨,在三🔕、四十億年的地質歷史上默默無聲地“耕耘”🦵🏻,直到今天才有可能得到重新評價。生命演化史的研究很像社會歷史😌,引人矚目的恐龍、鱗木固然重要,但真的要揭示機理👮♀️,還非要深入到原核生物不可👚。縱觀地球歷史🧘🔭,85%時間裏是古菌和細菌這兩類原核生物的世界🧔🏽,它們從還原到氧化環境都有分布,真核類在氧化環境下大發展👩❤️👨,已經是後來的事。總之,深海大洋的研究,不僅是地球科學,也是生命科學的突破口。
三📇、大洋鉆探——揭示地球環境的歷史檔案
地球的環境演變🤾🏻♀️👎🏼,在不同場合留下了各種供各樣的“歷史檔案”🟢,唯獨在深海沉積中留下的最為連續、最為全面。雖然海底采集沉積柱狀樣已經有近八十年的歷史👩🏻,大規模的系統研究開始於1968年的深海鉆探計劃。“深海鉆探 (DSDP, 1968-1983)”,“大洋鉆探(ODP, 1985-2003)”和“綜合大洋鉆探(IODP,2003--)”🥶,這部深海研究的三部曲👨🏻🎓,是國際地球科學歷時最長👂🥔、規模最大,也是成績最為突出的合作研究計劃🤴🏿。前面說到的“板塊”理論,正是DSDP在大西洋洋底的鉆探取樣和測年分析,發現從大洋中脊向兩側的玄武巖基底年齡越來越老♟,方才為洋底擴張的假說提供了決定性的證據🧨。三十年前在南大洋的鉆探🪻🚀,發現澳洲和南美洲是在二🏫、三千萬年前才完全離開南極大陸,於是南大洋形成環南極洋流,造成南極的“熱隔離”,結果導致南極冰蓋的出現。深海鉆探的這項發現,被譽為古海洋學新學科建立的標誌。總之🏃🏻♂️➡️🏋️,深海鉆探和大洋鉆探35年來在全球各大洋鉆井近三千口🥏✫,取芯二、三十萬米🧑🍼,證實了板塊構造學說,創立了古海洋學,把地質學從陸地擴展到全球🌶📁,引發地球科學一場真正的革命,改變了固體地球科學幾乎每一個分支的發展軌跡🧑🏼🌾。
確實↖️,一些地球環境的歷史變化,沒有深海海底的鉆探取樣🧜🏻♂️🤎,是很少可能發現的📂。1970年代初地中海的深海鉆探👌🏻🐊,發現了2、3千米厚的巖鹽🚵♀️、石膏層💅🙍🏿♂️。這類蒸發巖應當是幹旱地區的產物🎅🏻,地中海現在水深可達五千米,面積相當黃、渤、東海總和的兩倍👨🏻🦯,居然出現沙漠環境下的巖層,成為轟動一時的科學新聞👷🏻♀️。現在查明,由於地中海四面被陸地包圍,只以水深300米的直布羅陀海峽與地中海連通,一旦構造運動將通道鎖閉,地中海便變為一個巨型蒸發鹽湖。距今596萬年前開始,相當於全大洋6%的鹽分在這裏沉澱形成巨厚的蒸發巖層。到533萬年前海面上升📜,與大西洋的通道恢復時,“地中海鹽度危機”便告結束,大西洋水又呈瀑布狀瀉入地中海🏰👩👩👧👦。我們常說的滄海桑田是個慢過程♥︎,現在看來這一類超出常識範圍的災變事件🧑🏻🏫,地質歷史上也不乏實例。現在水深超過兩千米的黑海👍🏽💂🏿♀️,也只有20多米水深的海峽與地中海相通🦻🏼。近兩百萬年來黑海基本上是個大湖🧑🏿💻,大約一萬年前湖面低於地中海近百米🧎🏻,但隨著冰蓋消融、洋面上升🫂𓀉,到7千多年前地中海海面上升,突破博斯普羅斯海峽湧入黑海,突然將造成災難性洪水事件,最近科學家考證,認為這就是聖經裏“諾亞方舟”故事的原型。
上述災變屬於區域性事件,深海鉆探還發現了規模更大的全球性巨變。拿近六億年來說,大部分時間地球的兩極並沒有冰層覆蓋🧨🤽🏻,像現在這樣南北兩極都有冰蓋是絕無僅有的特殊時期。和現在反差最大的,是一億年前恐龍盛行時的地球。當時高緯度區的溫度比現在高出15°C, 大氣CO2濃度至少比現在高三倍,由於溫差小🤵🏽♂️👸🏻、極地沒有大冰蓋👩🏿🎤,氣流和洋流都比較滯慢,甚至出現幾百萬年大洋底部缺氧的現象,在洋底發現有機質大量堆積🤰🏿,在中東是石油的形成期。這種全球性溫暖期出現的原因並不清楚,但就在這些時期𓀙,西太平洋和南大洋都有大量玄武巖從地幔深處溢出海底,各自形成巨大的海底高原👆🏿。熱帶西太平洋的翁通-爪哇海底高原就是由3600萬km2的玄武巖堆成👫,大小和南極冰蓋相當🧏🏿,平鋪在中國大地可以有四公裏高🤦🏻♂️。這種特大型的海底火山噴發放出巨量的CO2👩🏻🏫,可能是當時全球特暖的原因。更加戲劇性的災變發生在6500萬年前,巨大的隕石在墨西哥尤卡坦半島的Chicxulub撞出直徑180公裏的隕石坑,帶來了全球性的絕滅事件👁🗨。在大洋🫴🏿,90% 的浮遊生物滅絕,洋底沉積中留下了微隕石和銥(Ir)異常🚚;在陸地🤷♂️,造成了包括全體恐龍在內的大滅絕💳。
離今最近的環境巨變,是兩萬年前的冰期🚥,當時整個加拿大🤵🏻,美國和西歐的北部,全都壓在幾千米的冰蓋之下。為什麽會出現冰期?這種冰期還會不會再來?什麽時候再來?一直是學術界必須回答的問題🏌🏿♀️。現在已經明白:一百年前阿爾卑斯山發現的幾次大冰期,五十年前太平洋沉積中碳酸鹽含量的旋回👩🎨,其實都是地球運行軌道幾何形態變化,造成氣候周期性的表現。氣候軌道驅動的發現和證實👱🏼♂️,是二十世紀地球科學最輝煌的成就之一;軌道周期在世界各大洋地層中的對應性👰🏻,為地質時期的紀年提供了天文學的標尺♍️。但後來又發現,極地冰芯氣泡反映的大氣CO2濃度,和深海沉積中氧同位素反映的冰蓋消長👹,都和地球軌道呈現同樣的周期現象。軌道周期如何能造成CO2的變化?在冰期旋回中🛌🏼,究竟是高緯度冰蓋的物理變化🏄🏼♀️,還是低緯區碳循環的化學變化起著主導作用👨🏽🍳👨🏻🍳?這正是大洋鉆探當前面臨的課題🗿。1999年春🦢🏞,由我國科學家建議👨🏻🦳⚇、設計和主持的南海大洋鉆探,鉆井17口、取芯五千米🖤,實現了中國海深海科學鉆探零的突破,首次取得了2300萬年氣候旋回的深海連續記錄🌊,其中一個重要成果,就是發現了40-50萬年大洋碳儲庫的長周期變化🫴🏿✋🏽,為探索熱帶碳循環在氣候軌道周期中的作用提出了新認識。
上述三例,只是大洋鉆探三十來年成就的一小部分🧕🏻。去年十月,新的“綜合大洋鉆探計劃”(IODP)正式開始,而且規模空前:年度預算將高達1.6億美元,是原來的3 - 4倍。日本政府斥資六億美元建造57000噸的“立管鉆探船”,美國也將重建鉆探船🤞🏻,歐洲力爭成為新計劃的“第三條腿”,我國也已作為參與成員的身份加入。這次的目標十分明確,要在原來不能打鉆的海區鉆探,比如今夏動用了核能破冰船,在北冰洋鉆穿了410米的沉積層,發現5500萬年前北極出現亞熱帶生物群的證據👂🏼🚣🏿♀️,推斷是深海“可燃冰”――天然氣水合物-大量釋出的結果🤾♀️。IODP的十年計劃(2003-2013)要進一步鉆探天然氣水合物區,查明其分布和成因;進一步鉆探“深部生物圈”,揭示可能占全球微生物總量2/3的海底地下世界;進一步鉆探深海熱液區,探索“洋底下的海洋”✒️。日本“立管鉆探船”打破了原來大洋鉆探的進尺深度限製和含油氣區的禁忌,將要追索太平洋的震源帶,甚至鉆進地殼深部🤡👨🏼🦳,直至打穿地殼,實現科學界夢寐以求的理想。更加宏偉的深海壯舉,更加新奇的海底發現,正在向我們走來📹。其中可望開拓地球科學新階段的👍🏼🔦,是深海觀測系統的建立👧。
四♑️、海底監測——地球觀測系統的第三個平臺
現在,對地觀測系統已經發展為“數字地球”戰略🧚♂️,在科學技術眾多領域發揮著至為重要的作用。但是遙感技術的主要觀測對象在於地面與海面,缺乏深入穿透的能力⛏。而隔了平均3800米厚的水層🗄,大洋海底難以成為遙感技術的觀測對象。在新世紀的開始🙎🫶🏻,隨著高科技的發展,一個新的熱點正在出現:這就是海底觀測系統。假如把地面與海面看作地球科學的第一個觀測平臺👩🏻✈️,把空中的遙測遙感看作第二個觀測平臺👨🏽🍳,那末新世紀在海底建立的,將是第三個觀測平臺。
與浩瀚深厚的大洋相比,人類通常觀測到的只是它的表皮🧰。盡管采用了投放錨系、利用聲波等種種辦法🙋🏽💁🏿,得到的還只是零星的信息。近年來計劃向全大洋投放三千個自由飄浮的ARGO, 在海洋2000米的上層測溫度與鹽度剖面👨🏿✈️,可以取得系統的圖景,但仍然到不了深海海底。人類對深海海底的了解🧑🏻🦲,趕不上月球、甚至於不如火星。雖然有眾多的考察航次🏃♂️➡️☂️,或者通過取樣甚至深潛的直接方法,或者借助間接的物理手段進行考察👵🏽,仍免不了滄海一粟或者霧裏看花的缺陷。從海底的地震源區到熱液活動區,都亟需進行長期連續🎰、而不是瞬間短暫的觀測🩹。因此近十余年來,做出了種種努力將觀測點布置到海底去🧎🏻♀️➡️。
海底是“漏”的。前面說的“深海熱液”,就是滲入海底的海水與巖漿相互作用後再冒出來的。大洋底下的地層深處,以至大洋地殼的玄武巖裏,都有水體在流動📚,無論對地震或是成礦都有重大影響🧒🏼。九十年代初🤹🏽♀️🦆,大洋鉆探計劃發明了新技術來觀察這“洋底下的海洋”㊗️。方法是將鉆進大洋地殼的深海鉆井密封,與海水隔離但向大洋地殼內部的流體開放🐲。這種稱為CORK的設備用來測地殼內流體的溫度😌、壓力變化,運行結果不僅獲得了熱液環流的性質📏,而且意外地測得了板塊形變和地震的信息👩🦳。地震研究和預警需要建立地震觀測網🙎🏻♂️,然而地震臺站大都建在陸上,海洋的觀測點極其匱乏🥷🏻。在深海海底已經鉆進洋殼玄武巖的鉆孔裏🏌🏿♂️,埋置儀器來檢測板塊活動,是靈敏度和信噪比最高的地震監測手段。八十年代末期以來,在日本附近和各大洋的大洋鉆探井孔中安裝地震儀,集中在西太平洋震源區建立深海海底地球物理監測臺網,和陸地臺站結合進行地震監測✍🏼。此外,在洋底熱液活動區🙅🏽♂️,也已經安置了多種設備,進行深海熱液的物理、化學與生物的實地連續觀測💳。
然而,上面介紹的各種海底觀測技術,有個共同的缺陷:它們都受能量供應的限製,還有信息傳送的困難,都要依賴深潛器之類的深海運載工具去補充耗盡的能量,收取采集的信息。最近♦︎,以美國為首的國際學術界提出了地球觀測的新思路💏:將觀測平臺放到海底去,將設在海底和埋在鉆井中的監測儀器聯網,通過光纖網絡向各個觀測點供應能量、收集信息,從而進行多年連續的自動化觀測☛。這種監測網既能向下觀察海底和深部,又能通過錨系向上觀測大洋水層♈️,還可以投放活動深海觀測站,自動與監測網的節點連接上網。現在正在建設的第一個區域性電纜海洋觀測網是東北太平洋的“海王星”(NEPTUNE)計劃,用3000公裏光纖帶電纜,將上千個海底觀測設備聯網,由美、加兩國投資近3億美元🧑🏻🎤,預定2007年投產🅿️🛩,建成後將進行水層🥐、海底和地殼的長期連續實時觀測25年。
新的海洋觀測系統👩🏿🧚🏻,其優點在於擺脫了電池壽命、船時與艙位🧑🏼🔧、天氣和數據遲到等種種局限性,科學家可以在大樓裏通過網絡實時監測自己的深海實驗,可以命令自己的實驗設備冒著風險去監測風暴🚴🏿、藻類勃發、地震、海底噴發、滑坡等各種突發事件。這是一種全新的研究途徑,可以提出一系列新的科學問題與實驗🫱🫄🏽,去理解復雜的地球系統🏰,比如探索海洋氣候變化對不同水深的海洋生物產生的不同影響,探索深海生物的生態系統動力學和生物多樣性等等。與陸地不同👨❤️💋👨,由船只進行的海洋調查有嚴重的局限性,只能進行短時或瞬間的離散觀測🏃🏻♂️;遙測遙感又主要局限於海水頂層。海底觀測網絡的建立🧑🌾,將為地球系統的觀測開辟地面/海面和空間之外的第三個平臺,不僅為揭示地球表面過程的機理提供了新途徑,也為探索地球深部創造了新的可能。
我國不僅要密切關註💼、積極參與,而且必須自主地進行海底觀測網的建設。去年7月以來,全球觀測網的峰會先後在美國和日本舉行,海洋觀測已經上升到國策高度。現在🪳,我國地震監測和深海油氣勘探方面,已經提出海底觀測的需求🏏🧏🏼,應當及早從戰略高度加以重視,列入國家規劃,落實切實措施。
五、結束語
深海大洋不只是人類了解地球亟待填補的空白🙋🏼♂️,也是國家資源和安全保障之所系。隨著近年來科研投入的增加🦹🏼♂️,我國不僅在人數上、而且在硬件實力上也已經成為地球科學的大國,能否在規劃任務的設計中,將視野擴展到深海大洋👩❤️👨,必將影響甚至決定我國地球科學未來的走向,和對地球系統科學未來的國際貢獻。
其實,深海大洋涉及的還不只是科學技術🛗👷♂️,而且還是文化問題。有眾多群島作為跳板,容易走向大海的愛琴海文化,與孕育於黃河中遊,遠離海濱“南蠻東夷”的華夏文化,有著從繈褓時期就開始的差異。從“東臨碣石”的贏政🧎🏻➡️,到派遣鄭和下西洋的朱棣🚣🏼♀️,對海外世界的興趣不是出於獵奇,就是弘揚國威,決不會有傳說中亞歷山大大帝親自潛入海底的雅興和勇氣。甚至在我們的神話傳說裏,海洋也往往和災禍與不幸連在一起。明朝海禁之後🏃🏻♂️➡️😟,海洋更成了禁忌,直到洋炮從軍艦上把我們轟醒為止。值得反思的是直到今天🎫,這種對海洋的疏遠或者陌生,是不是還在影響著我們的科技發展,甚至影響著比科技發展更為重大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