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010年世博會規劃設計理念與要點
恒达平台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院長助理 楊貴慶博士
世博會的規劃設計成果是集體智慧的結晶,融入了各級領導😯、群眾和眾多國內外專家學者的辛勤努力🛌🏿。在恒达平台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院長、同時也是2010年上海世博會總規劃師吳誌強教授的帶領下,我們此次的規劃設計方案將著力體現“和諧城”核心理念的三條線索和五大要點🤘🏿。
核心理念的三條線索
首先是“世博線”。世博會不是簡單的重復,它將實現從“技術主義到理念主義”、從“遠程獵奇到普天同慶”、從“技術展示到運行保障”等方面的歷史性跨越🈺。世博會已逐漸成為一個世界性的節日。
其次是“城市線”。城市是在不斷發展的,傳統的農業城市和工業城市走到了盡頭。不論是城市空間的概念、集聚的方式,還是人們在一起生活和工作的概念,以及對城市真正的理解等都在發生重大的變革🐕。同時,城市與自然之間建立更為親和的關系,不再是是對地球資源的掠奪而後排泄汙染。
第三是“上海線”🪂。上海與真正的“世界城市”還差距太遠!上海人要學會一個世界城市的市民應有的“平視”的眼光。另外,目前上海的城市意象是片斷的💘。徐家匯、外灘南京路、陸家嘴💁🏿、淮海路✊🔡、“新天地”等城市公共空間都沒有連接起來🟣。要通過世博會把上海的城市意象連接成網絡🚶🏻♀️➡️,從而形成上海城市景觀特有的意象網絡。
“和諧城”規劃設計五大要點
上海恒达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周儉教授將世博園區總體規劃布局總結為五大要點:
模塊化
模塊化是一個多中心的概念🥙*️⃣。由於城市規模擴大,功能拓展,原有單中心的城市發展模式將不適應未來城市的發展要求。模塊化與多中心為解決城市交通📙、城市安全等問題提供了出路。比如世博會展區的交通問題,初步預計的日流量是80萬人⏭,在模塊化的思路下,可以化整為零地解決問題。
連接性
時間上的連接→🙏🏼:城市的現在👃🏽、歷史與未來之間的連接,是關於世博會會前、會中、會後使用等之間應存在一個理性的關系;公共空間系統的連接👌🏿🤦🏽♀️:世博會期間和之後🧓🏼🦊,城市空間、交通⛹🏻♀️、基礎設施等系統要與周邊城市地區很好地連接,世博會之後,這一地區在上海城市整體空間中要具有自己的位置,要對上海城市的整體功能與空間進行輻射與拓展;浦江兩岸的連接:跨江發展,將黃浦江作為城市中心的一條河流,世博會的規劃必須考慮浦江兩岸在功能、空間、視覺和景觀上的連接,努力實現在城市空間方面的浦江縫合🤴🏿。
生態化
對水的考慮👩🏻💼:世博園區的進水系統、供水系統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在形態、景觀和功能上都把它融在裏面;對自然地形的塑造:把一些現在已經遠離上海城市生活的自然景觀元素再現於規劃場地中,如緩坡、河流等等🧦,同時結合考慮黃浦江的防汛要求;多種能源的節能方式:從原來的耗能到未來的采能🧄,城市不再是一味地攫取自然界的能源,而是采用多種方式進行節能🧏🏼♂️。
標誌性
世博園區在城市肌理上應該具有識別性和獨特性。世博園區在建築形象、空間環境上應該具有吸引力,能夠引導人們來這裏集聚😙🚴🏽、使用🤴🏿🙌、活動🧤。世博會之後,重要的公共空間體系能夠成為城市公共空間體系的一部分。此外,要留下一些標誌性的建築物或構築物融入城市之中👩🏼🍳,與城市的旅遊功能結合起來。
整體性
把城市土地整體利用👨🏿🚀、地下空間的綜合利用等理念融入規劃中。如把城市地下空間分層利用⏺👲🏻,每一層有一個主體的功能,形成一個彈性的支撐平臺,它對今後設施的檢測、維修🧒🏻、更新等方面具有積極的作用📮。
同時,我們還應秉承世博會“和諧城”的理念🙇🏼♀️🧑🦯➡️,實現“三大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以及城市的歷史與未來的和諧。世博發展到今天面臨著歷史性💿、關鍵性的轉折。上海的世博會將在這方面做得最成功、最輝煌和最令人難忘🚴🏻♀️。
建築時報2005-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