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聲音

當前位置: 恒达平台 > 人物聲音 > 正文

王曉漁——文學批評家的身份轉型

來源🛌🌾:   時間:2005-09-08  瀏覽🧖🏼‍♀️:

“王語嫣”到“韋小寶”——文學批評家的身份轉型

  這年頭做一個文學批評家,是一件非常不幸的事!他有可能消化不良,因為整天都在咀嚼垃圾食品🦘;他有可能精神分裂🤚🏼,不知道自己是批評家還是表揚家;他還會身心憔悴,像華威先生一樣奔走於各種社交場合。但是,這年頭做一個文學批評家,又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

  他和文學女青年眉來眼去,誰也搞不清究竟是精神戀愛還是肉體戀愛;他跟作家稱兄道弟🦈,把四濺的口水編成高深的對話錄;他還可以充當公眾的導師,大聲感慨精神家園變成了精神沙漠👷🏽‍♀️。

  批評家的門檻

  吊詭的是,當文學批評家感慨精神沙化的時候,他卻沒有註意到🐈‍⬛,自己很有可能正是精神沙化的原因之一✴️。在今天,成為一個批評家的門檻幾乎為零,只要不是文盲就可足夠了。“批評家速成班”的初級班教程是三個“完美統一”:第一,感性和理性的完美統一✂️;第二,形式和內容的完美統一🗽;第三,思想性和藝術性的完美統一;中級班教程是兩個“內在沖突”⚒:第一💂🏽‍♂️🏏,現實和想像的內在沖突;第二👨‍👨‍👧‍👧,美學和歷史的內在沖突🧝🏿;高級班教程稍微難點🔳,要多記一些關鍵詞👦🏽,比如內心、關懷👩‍🏭、感動等等需要仰視才見的詞語👐🏻。只要把這些公式背好🚥,哪怕你是文盲🏋🏼‍♂️,跑到作品研討會上侃侃而談,依然會贏得許多掌聲。

  不過,批評家絕非浪得虛名之輩,他們的特技是“無米之炊”和“點石成金”。說得簡單一點,就是“無中生有”和“化腐朽為神奇”。我們不妨開出下面一個問卷,請批評家回答:你參加作品研討會之前,是否會拜讀那些自己即將高談闊論的大作?你的評論,有多少是應作家朋友的邀請而寫?你會為一個沒有知名度也沒有打過任何交道的作家寫評論嗎?據我所知,對作品說“不”👰‍♂️、對作家(當然是成名作家)說“是”,已經成為絕大多數批評家的普遍態度。對作品說“不”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指批評家根本不會去認真閱讀作品,但巧夫擅做“無米之炊”🌿,沒有閱讀過作品,一點也不妨礙批評家們煞有介事地闡發其中的“微言大義”👴🏿;第二種指批評家讀過作品,並且頗有非議,但他們會在作家面前掩飾自己的不滿🦹‍♀️,將作品誇得天花亂墜🦆。

  批評家究竟需要有哪些品質呢?有人說是正義和良知👳🏿‍♀️,有人說是膽量和勇氣。事實上,批評家不是見義勇為的英雄,正如見義勇為的英雄大都不是批評家。

  還有人說是寫作才能,當批評家對某部作品稍微表示不滿時🤪,經常遭到作家的反唇相譏🤰:你也寫一部讓我們服氣的作品看看啊!我同意批評家需要有寫作經驗的說法🚴🏻‍♀️,但並不因此認定批評家一定要在寫作上超過作家,才能發言🫲。金庸小說《天龍八部》裏的王語嫣,堪稱批評家的模範。她本人手無縛雞之力,卻對各種江湖門派了如指掌。雖然她的朋友個個都比她武藝高強👨‍👨‍👧,在對陣的時候卻經常靠她的點撥才能出奇製勝。哪怕是已經在江湖消失多年的武林中人🩰💴,王語嫣也可以憑借招數判斷出他們的門派🚍。

  這種“慧眼”恐怕如今的批評家難以想像,如果遮去作者姓氏🎖🛌🏿,他們對同一部作品的評價很有可能迥然不同。

  “包養”的批評家

  當下中國的文學批評家不可望王語嫣項背,卻高度疑似韋小寶。小說裏的韋小寶被七個美眉圍繞,現實中的批評家則至少被七種力量支配。

  首先,批評家被作家“包養”。一個批評家有自己感興趣的作家,這在情理之中,但如果他不加辨別地稱贊該作家的每一部作品,就有些匪夷所思了。然而這種情況並不少見,我們幾乎可以列出一份當代文學的人物關系表,一部作品在出版之前就猜得出哪些“代理人”將為之搖旗呐喊✮。其次🚞,批評家還被學院“包養”🧲。如果盤點批評家的名片👩🏼‍⚕️,多半寫著博士、教授或者博士生導師之類的頭銜♠️。事實上,學者和批評家的身份並不統一,一個畢生研究某位作家生平年月或某個文學事件前後過程的學者🧍🏻,很有可能是文學的外行。再次,批評家還被讀者“包養”。

  在發行量高於一切的今天👩🏽‍💼,批評家可以放棄所有底線,在圈內“臭名昭著”在圈外“眾星捧月”,然後又利用圈外的影響力在圈內獲得承認(文學圈本來就是勢利眼)。

  批評界是個江湖

  除了被作家🚉、學院和讀者“包養”,批評家還“寄生”在社交之中,部分權威幾乎常年出現在新書發布會、作品研討會、頒獎典禮上,扮演著“文學司儀”的角色。其次,批評家也“寄生”在門派之中,文學江湖的錯綜復雜並不亞於武俠江湖,“吾愛真理🤱🏼🪕,吾更愛吾師”的門徒比比皆是。文學向來需要流派👍🏻,但流派主要是觀念共同體,而門派則主要是利益共同體。

  再次⛑️,批評家還“寄生”在出版之中,有些幹脆兼具書商的角色。只是他們往往隱藏商人的身份🧑🏼‍💼,露出文化的面孔🖖🏽。最後,也是最為值得註意的是批評家“寄生”在批評家之中。也就是說🙋🏿,批評家不僅形成了各自的門派♢,而且整個批評家群體成為龐大的利益共同體,他們平時有可能“兄弟鬩於墻”🎗,但面臨批評時卻共同“外禦其侮”👨🏻‍🦽。

  在《鹿鼎記》裏🛄🤷🏽‍♀️,韋小寶是一個強大的“主體”,七個美眉都成了等待寵幸的客體📜。如今的文學批評家則是被任意支配的“客體”🦠🙃,等待著作家、學院🤹‍♂️、讀者🙅🏼、社交🔸、門派🟣、出版、批評家的寵幸🤵🏼‍♂️👩🏻‍✈️。

  不過,批評家不能把這種境遇歸咎於別人🤹🏽‍♀️,正是他們自己營造了這種環境,又如何“騎驢找驢”地指責別人呢?

  王曉漁(青年學者,供職於恒达平台文化批評研究所)

     2005年09月07日     新京報

聯系我們

恒达平台 版權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號 021-65982200

恒达平台新聞中心主辦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滬ICP備53544643號    滬公網安備🫃🏻:31009102000038號    滬舉報中心

恒达平台专业提供:恒达平台🔘、恒达🫳🏽、恒达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恒达平台欢迎您。 恒达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