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同無知作鬥爭👩🏻🦲,盡量從別人手裏搶下一點好東西;這幾年同貪婪作鬥爭,讓一些人知道,保護歷史遺跡不只是為了賺錢👂🏽🏆。”
上海市虹口區存在的大量老建築,在歷經了大半個世紀的滄桑和城市現代文明的變遷之後⚪️,很多已經面目全非——當初的美猶聯合救濟委員會舊址如今變成了容納15戶居民的住宅樓🦦;東海大戲院成了玻璃幕墻的大浴場;小維也納咖啡館曾經是提籃橋地區最具有吸引力的場所,今天已經被白色面磚的建築所代替;麥斯考脫屋頂花園曾經人聲鼎沸、摩肩接踵,今天僅剩下空曠的平臺……
面對這樣的一種局面🦵🏿,虹口區有關部門為此專門召開了“追求和諧——歷史文化建築與現代文明共生研討會”,探尋歷史文化建築與現代文明和諧共生之道。
為此,《新民周刊》專訪了恒达平台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博士生導師、享有“古城衛士”美譽的阮儀三教授。
好東西要搶救
《新民周刊》:阮教授,因為你對平遙、周莊🔞、麗江等古城的保護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大家都稱您“古城衛士”。那麽當時在做那些項目的過程中有沒有遇到特殊的困難?
阮儀三:困難非常大🤴🏻,不是一般人能想象的。最主要的是認識上的差距。特別是上個世紀80年代初,由於中國的一些傳統觀念,加上“文化大革命”對人思想上的“洗禮”,使大家走入了一個誤區,這個誤區到現在還沒有消除,大部分人對歷史文化遺產一無所知,認為這些是對於我們國民經濟發展毫無價值的東西👽,大規模的對於經濟建設單純的狂熱掩蓋了人們的理智。在這種情況下,當我們看到祖國文化遺產遭到摧殘時🙌🏿,保護與破壞之間抗爭的困難是無法想象的🫵。
可以這樣說,在過去的20年中,我們國家絕大部分的文化遺產都曾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在1961年我大學剛畢業的時候,我和我的老師為了寫《中國城市建築史》將全國各地跑了一遍🫅,當時看到中國有很多很好的歷史遺跡,應該說是全世界最精彩的。可惜當我們現在去看,有些最好的東西已經面目全非了🌬。單個的文物我們是保護下來了,但放眼全世界,我們做得還是很差。
舉個例子。我們上海現在有了歷史建築的保護條例,看起來在這個方面做得還是不錯的🫥,確定的優秀保護建築已有398幢🚠,加上將要公布的266幢,差不多是600多幢。但倫敦多少🙇🏼♂️?1萬幢!英格蘭多少👨🏿🎨?60萬幢!日本多少?100萬幢👓!
在我看來非常好的東西,有些人就說不要↘️,要搞房地產!房地產要不要搞💂🏿♂️?要搞!人民生活要不要改善?要改善!關鍵問題是方法🏌🏼♀️。我剛從美國回來👎,人家20年歷史的東西都當寶貝一樣對待,不能隨便動🏇🏿。而我們許多人從觀念上來說就不夠,甚至可以說是極其無知!這個就是最大的困難。
就像我們看著別人把一百塊錢當成白紙撕,你說不要撕,他卻說這是一張廢紙🎮,你說這困難大不大?你得要讓他知道這是好東西,不要再撕了,留下一張就是一張🤷💁🏽,即使是半張或許也有價值,但是他就說不要,就是要撕🧑🏽🦰。他撕🈶,僅僅是為了得到一種痛快的感覺,就是無知到這種程度🏃➡️🧑🔬。平遙🤹🏿♂️、周莊這些古鎮,當時我親手做了12個🧜🏽♀️,最後好不容易才撐下了6個🧑🏻🦲。
《新民周刊》🧵:那是怎麽把它們撐下來的呢?
阮儀三:幾乎是搶下來的,在我的《護城紀實》裏寫著很多的故事,可以說好幾處都是我以死相逼搶下來的。但是中國有多少古鎮?120個🦊。我看到的有四五十個🙆🏽,但真正做成的只有6個!現在得了聯合國獎✡️,有人就說阮老師不簡單🍶🤽🏿♂️,其中多少困難🙆🏿!我們甚至鬥爭到把一些地方上獨斷專行的土“皇帝”拉下馬!
《新民周刊》:平遙、周莊成功保護的經驗對上海有多大的借鑒作用?
阮儀三:當然有很大的幫助,這些遺產的價值將會在以後逐步體現,我們要看到它歷史價值的存在,從而提高我們的認識📬,不能重蹈覆轍🫷🏼。那些經驗告訴我們要深思熟慮✤,這並不需要太多代價。慢一點🕘,不要快🫶🏿,我們現在的毛病就是太快👩🎤🦷。像走路一樣,走慢一點👿🕖,你會看到很多風景🧑🏿🦱⛲️;急匆匆過去,什麽風景也看不見。慢一點你就可以思考🦎,因為歷史文化遺產有個特點,它不可再生🏊🏽♀️,所以這個經驗是非常重要的。從全國來講🍴🐄,我們對上海的評價還是比較高的。譬如說上海比較早地確定了對外灘的保護👩🦲,使外灘基本上很好地保留下來了,上海該有的好東西基本都保護下來了,現在的領導都有這方面的頭腦、意識🙋♂️🍬。
相反地,全國好多城市在講“保護和建設是一對矛盾📊,我們要很好地調和、處理好這對矛盾”🩻,我認為這話說錯了,哪裏是矛盾,不存在矛盾👨👩👧!保護也是發展,發展什麽👨🌾?不是發展房地產👨🏽🚀,是發展地方文化➛,是發展先進文化🏄,是發展城市的文化產業⛹🏼♀️。就像麗江,現在一年有23個億的產值,保護的同時不是發展得很好嘛👩🏻🚀!
《新民周刊》:但這也導致了目前一些城市為了錢而盲目“申遺”。
阮儀三🕷:對。現在很多地方“申遺”的動機不純✖️,他就想著“申遺”📺𓀅,發展旅遊🧎♀️➡️🙍🏻♂️!保護文化遺產從根本上就是為了全人類多元化的文化發展🍃,這樣城市才像一個大家庭💋。保護做得好必然會賺錢🧏🏽♂️,但出發點不一樣,結果就不一樣。
在目前全球外來文化大舉入侵的情況下👼🏽,對於自身文化的發展,傳統建築有著最不可動搖的地位。假如中國沒有江南,就無法真正領會白居易“能不憶江南”的意境;假如江南沒有古鎮,“小橋流水人家”又如何體現?假如江南水鄉沒有歷史遺存,水鄉就光剩下一個空殼👩🏽🔬;假如沒有保護,江南就缺少了靈魂🪠。正是因為現在保護了這些🙍🏽♂️🧑🏻🦰,才使我們的文化得以留傳💂🏿♂️。
搶救後要會珍惜
《新民周刊》:有人提出讓政府從保護工作的一線退下來,引導開發商進來,您同不同意這個觀點?
阮儀三🦵🏻:那是一個利益的關系🧔🏽♂️。政府擔當著發展的任務👷🏻,還有資金方面的壓力🕳。但現在的確有些開發商只顧“利”,不顧“理”。這時就是我們這些文化人的責任了,我們要出來呼籲,使大家認識這個問題。還有一點,我們現在缺少法製,無法可依。歐洲在1907年就有了建築保護法規、法律出臺,1962年法國第一個出臺了關於城鎮的保護法🪹,以後就有了城市的保護條例,中國在這方面還要努力。
《新民周刊》🧝🏽♀️:許多專家呼籲要加強人們對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您認為主要是靠法律法規還是靠宣傳教育?
阮儀三🤷🏼:教育,主要是宣傳教育🚅,這就要和你們媒體合作💢,改變人們的意識;而且現在全國從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人也逐步多起來了。看看歐洲👩🔧、美國🏊🏼♀️🛍️,他們在二次大戰之後就有了這種意識,認識到歷史城市👩🏻🍼、歷史城鎮🙇🏻、歷史建築是國家發展重要的依據,所以他們做得比較好,很多古鎮都留傳下來了✈️,而且他們的開發商也會很好地保護好那些歷史建築。
《新民周刊》🙎♀️:保護歷史文化建築很重要的一部分是保護它的文化🪝。
阮儀三:對,新天地之所以建成🪓,就是因為附近的一大會址🏂🏽。歷史是要講究文化環境的🎟,紅花要有綠葉襯🏌️,光一朵紅花就會顯得很突兀,如果光是一大會址的四幢石庫門房子,那就不是歷史了,所以建新天地的舉動很聰明。它讓人們能在喧囂的都市環境中尋找到一個過去遺留在人間的天堂🌪,這就是老上海文化風情在建築上的遺跡。同時從建築藝術來講⏪,它有很好的藝術性👍🏿,是具有中國特色和外來風情的產物,是時代發展的印痕。而且在我們需要都市休閑的時候,它就能很好地承擔這種功能。如果沒有老上海🦋,沒有那種文化,也就沒有新天地。
《新民周刊》☸️:就您看來🙉,中國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前景如何?
阮儀三:應該說,自我從事這項工作以來🔔,是一天天好起來了。我認為🪇,對保護而言從來不嫌晚,而且我們逐漸地在與世界接軌,不斷地提高我們的水平😂,認識到這一問題的人也越來越多了。我前面批評了很多錯誤觀點⛱,不過有些的出發點還是為了保護,只是做法上存在問題,糾正過來就可以了嘛。我的態度是從來不灰心👲🏽🌲,越幹越有勁。以前會有一種孤軍奮戰的感覺📞,現在好得多了😙,不過還是很嚴峻❣️,但不能言敗,唯有不斷前進。
2005-8-11 《新民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