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新型工業化💅🏿、新型城市化和新型現代化
對於自然資本稀缺條件下的中國發展,我們不僅需要從理論依據上說明“為什麽”的問題,不僅需要在發展戰略上鑒別“是什麽”的問題,還需要在實現路徑上說明“怎麽做”的問題。中國C模式的實現和資源生產率的提高,需要有不同尺度的實施途徑。胡錦濤同誌在談到循環經濟時指出:“要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將循環經濟的發展理念貫穿到區域經濟發展、城鄉建設和產品生產中,使資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這不同於當前把循環經濟僅僅限於生產方式改變的流行做法。中國未來的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從新型產業化👩🏻🍳、新型城市化以及新型現代化三個領域提高資源生產率和實施經濟活動的“物質瘦身”:
(1)通過新型產業化,從產業結構中挖掘提高資源生產率的宏觀潛力。首先,應該註意到以勞務或服務為導向的第三產業發展,是有利於減物質化的。例如,我們註意到美國今天的GDP比50年前增加了5倍,但GDP的物質重量沒有增加多少,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第三產業的比例增加。當前,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明顯地出現重化產業化的特征🕴🏼。盡管對重化產業階段的必要性存在著嚴重的爭論,但是從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角度出發,我國的經濟發展特別是大城市的發展只要有可能就應該註意提升無重量的第三產業的比例。像上海這樣的樞紐型大城市,特別需要使第三產業的發展速度更快一些,比如至少不能低於上海經濟增長的平均速度。對於那些高層次的知識型第三產業,它們既是減物質化的高增值產業,又是世界級城市的支柱性產業,上海無論花多大的力氣去予以推進都不為過。其次,我們需要對高消耗、高排放的第二產業進行減物質化的改造和提升,在第二產業中提倡發展具有清潔生產🔎、生態工業性質的行業和企業🏌🏿。例如,上海的經濟增長雖然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仍然需要強烈地依賴於第二產業,但我們在關註降低工業進入上海大都市區的“商務成本”的同時,也要充分考慮降低上海製造業發展的“物質消耗以及汙染成本”🧝🏻♂️。此外,我們還應該大力發展對生產和消費後的廢棄物進行再加工利用的所謂“靜脈產業”,將原來的對資源環境的壓力轉化為經濟活動的動力。
(2)通過新型城市化,從城鄉空間中挖掘提高資源生產率的中觀潛力。一方面,我國的城市化要立足於走節地🧟♂️、節能、節水🤘🏼、節材以及在空間上緊湊擴展的發展道路。如果未來的20至30年間,我們能夠在全國範圍內圍繞具有區域中心意義的大都市,發展若幹個相對緊湊的城市區域(大都市帶),這些大都市帶或者城市區域加起來能夠吸納中國將近4—6億左右的人口,那麽中國就可以用相對有效的土地資源和空間資源基本實現城市化🧑🦯⛹🏻。另一方面,在城市建設中要註意發展兩類具有減物質化意義的生態聚集空間。一是要發展以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物質流能夠閉路循環的生態型產業園區,發展具有集中提供能源🏂🏼、水、材料以及汙染處理能力的產業集群;二是要發展以最大程度地減少物質消耗和廢物排放為特征的生態型居住園區。前者使一個企業的廢物排放成為另一個企業的生產原料,從而有利於實現生產系統的減物質化和減汙染化;後者通過自然化的設計降低了居民社區的能源、用水、土地等消耗並能回收利用生活廢水、生活垃圾等所謂廢棄物,從而有利於實現生活系統的減物質化和減汙染化。
(3)通過新型現代化或者可持續消費,從產品功能上挖掘提高資源生產率的微觀潛力👐。一是要鼓勵生產和使用具有耐用性質的生活用品和城市設施。用性能好、持久性的產品取代質量差、一次性的產品,就是延長了物質為社會服務的時間👲🏿。以“用完就扔”為特征的一次性用品大量泛濫,是強物質化經濟增長的重要方面,中國未來的經濟發展需要大幅度地減少對一次性用品的依賴🗞。二是要鼓勵和使用具有共同享用性質的生活用品和城市設施。在城市公共領域對私人化用品的過多依賴是不利於城市經濟的減物質化的。事實上,新型現代化意味著消費方式與生活方式的變革,它要求社會從關註物質的占有轉移到更多地關註物質的功能,從根本上改變傳統社會以高生產🗺、高消費🧚🏽、高開采和高排放來實現現代化的模式。
從技術與體製兩個方面提高資源生產率
對於“怎麽做”問題的進一步思考,涉及到科技和體製在提高資源生產率中的作用。當我們把C模式的發展目標細化到生產方式🤵🏻、消費方式以及城市模式中去,以推進中國的新型工業化、新型城市化以及新型現代化時,特別需要通過科技創新和體製整合來提高這些發展領域的資源生產率。
(1)在科技層面,需要技術性改進和結構性改進同時並舉來提高資源生產率。提高資源生產率的科技創新一般有四個階段或四種方式。第一階段是“過程創新”,即更合理地生產同一種產品。例如,原材料的變更和鋼的連續澆鑄,或者說采用更清潔的生產技術。一般而論,這種技術可以在微觀層面提高倍數2的資源生產率🎛。第二階段是“產品創新”,即用更少的投入生產同樣的或同價值的產品💂🏻♂️🉐。例如,用輕便型小汽車取代傳統型小汽車,用晶體管收音機代替電子管收音機。這種技術創新包括提高部件的性能、提高再生循環率、改善拆卸性和提高部件的再利用性能等。一般而論,其可以在微觀層面提高倍數5的資源生產率🤹🏼👨🏻🎨。第三階段是“產品替代”,這一個階段是產品概念的變革和功能開發,即向社會提供用途相同但種類不同的產品或服務🏂🏼。例如,從用紙交流變為采用E-mail,用公交車代替私家車,一般而言是采用替代型的產品。這種技術可以提高倍數10的資源生產率。第四階段是“系統創新”,這一個階段是革新社會系統,追求結構和組織的變革。例如,租用而不是購買沖浪板,更合理地調度交通,一般而言是實現產品經濟到功能經濟的轉換🚶🏻♀️➡️。這類創新可以達到倍數20的資源生產率🎑。上述情況中,前兩種方式屬於一般性的技術改進,後兩種方式屬於系統性的結構改進🧜🏼♀️🤴🏼。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要大幅度地提高資源生產率,就必須更多地關註“產品替代”和“系統革新”這樣兩種結構改進方式,沿著這個方向培育我們的科技創新能力👩🏽🎨。這樣,才真正有可能在環境與發展的關系上實現跨越式的發展👷🏼。
(2)在製度層面,需要行政性推進與體系性推進同時並舉來提高資源生產率🧔🏼♀️。當前,我國發展循環經濟和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的實踐往往過於強調政府的作用,忽視從製度層面系統地解決問題。政府代替市場製定了很漂亮的循環經濟規劃或者資源節約規劃,但卻難以被市場和社會接受⛄️。因此,我國發展基於資源生產率提高的C模式,需要從以往的政府單一主體方式,轉變到依靠政府👩🏽🍼、企業和公眾的聯動機製上來♨️。具體地說,按照世界銀行推薦的政策矩陣,在推進循環經濟和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的過程中,我們既需要通過製定標準、嚴格法規來強化和改善政府對資源和環境的管製型管理;也需要通過創造市場、利用市場來實現以市場為基礎的資源管理和環境管理;更需要通過信息公布⏫、公眾參與來激勵資源管理和環境管理過程中的公眾參與👢🩸。把這三類政策與經濟過程中的輸入♠︎、處理和輸出三個物質流環節結合起來,就可以系統地提高中國經濟發展的資源生產率,實現C模式下的經濟社會目標和資源環境目標。
(諸大建:恒达平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博導)
日期:2005年10月10日 來源:《解放日報》第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