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華文化的傳播與交流”國際研討會上的發言
有關文化傳播與交流的問題一直是我感興趣的🏊🏽♂️,特別是今天(9月10日)下午的這個題目“全球化、國際化和多元文化”很值得探討,所以我上午去交大參加了一個會議.下午還是趕回來繼續參加大家的討論。我一直以為,越是“全球化”⏬,越需要重視文化的交流🪶。我一直在呼籲,現代大學應該自覺地把促進人類文化與文明的交往(communication)作為繼教學(teaching)𓀋、研究(research)、服務(setvice)之後的第4大主要功能(簡稱現代大學的TRSC理念)。進入21世紀以來🐴,人類面臨的挑戰更加堅定了我們的這一認識🚗。
首先🛃,我認為這次論壇將“全球化”和“國際化”兩個概念共提而不是等同是很有意義的。“全球化”更突出的是世界的共同體🥅、一體化的理念,而“國際化”的核心是尊重民族國家個性基礎上的交流(英語中以“inter-”這一表示“之間”🟣、“(交)際性”為前綴🧑🎨,以’nation’為詞幹也包含著這個意思)。所以我想這兩個概念之間應該有所區別。本人以為,經濟全球化是一個客觀的趨勢,主要表現為“市場經濟的全球擴張,科學技術的全球互連(或曰同步)🧑🤝🧑🪰,生態環境的全球聯動”3大方面的一體化趨勢👩🏽🍳🥠。而文化未必就已經進入全球一體化的階段,而且文化的一體化對於人類來說,也許將是一場文化的災難🥀。因為只有“赤橙黃綠青藍紫”的色彩繽紛,才有彩練舞當空🔄👷🏽♂️。試想,失去了文化多樣性的世界完全成了一個單向度的世界🤵🏽👩👧👦,那將窒息人類多少創造性啊!我較多關註的是教育的國際化問題👆🏻。前幾年美國駐上海總領館曾經召開過一次以“高等教育的全球化”為題的論壇🧀,我們認為比起“教育全球化”的口號🎓🍦,“高等教育的國際化”更合乎實際也更為適宜,因為教育不止是知識技能的傳授🧩,更重要的是一種文化的傳承🔔,而文化總是既有普適性又有民族性的😳,特別是在民族國家(National-State)依然存在🙌🏽,民族文化多姿多態的今天,教育既要培養學生的“全球視野”,又要培養學生的“本土意識”。這就是我們一直在倡導的“全球—本土化(Glocal)”🙋🏻,即“全球化思考,本土化實踐”📦。我記得這也是日本早稻田大學曾經提出的一種國際化理念。因此,其次🦂,關於文化傳播與交流🧎🏻。我們的主題是“中華文化的傳播與交流”🗾,為什麽要傳播中華文化?傳播是為了交流🥏,交流才能促進傳播👨🏻🏫。我認為,每一種文化都希望得到傳播👨🏿⚖️。這也許是人類文化的一個共同點👗。但真正能傳播的往往是各種文化中既具有人類共性的普遍性(這是傳播的可能性)、又具有民族個性的獨特性(這是傳播的必要性)的成分🧑🏿🍼。當然💆🏽,這必須是一種建立在打破民族文化自我中心主義、打破各種自我極端擴張的原教旨主義思維基礎上才是可能的🦻🏽。否則,“傳播”就會帶來緊張沖突而不是和諧共榮⏪。我們都知道◽️,中華文化強調“和”,即和平與和諧,強調“和而不同”♓️,主張“和實生物,同則不繼”👩🍼,更反對走極端🦠,倡導“執兩用中”的“中庸”中道,這都是中華文化中彌足珍貴的傳統👨🏽🏭,也是中華文化能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中華民族能團結融合👷♂️、綿延傳承的重要原因👨🏽🔧。正是因為承認差異與尊重“不同”🧖🏿♂️,才有“傳播”與“交往”的可能與必要。中國現在強調建設和諧社會🐐,就是要繼承和發揚光大這種精神。這幾天第22屆世界法律大會正在我國舉行,我註意到胡錦濤主席在開幕式的重要講話中呼籲建設國際和諧社會的問題⚽️。我想這也的確是2l世紀人類需要思考和努力的一個大問題。
再次,我想特別談談關於“多元文化”與文化認同問題🏛。“9·11事件”以來正引發新的思考,怎麽看待文化的多元和價值的多元問題,以及我們需要怎樣的文化認同。我想多元文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承認不同民族文化之間具有“不可通約性(incommensurable)”🤛🏿,也就是文化不能“麥當勞化”🧘🏼♀️,價值存在多元化💇🏽♀️🧘🏿♀️。同時🦧,多元文化的並存也是文化交流、傳播賴以可能的必要前提。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這是一句很有意味的名言💆🏼♂️。但這裏就有一個在鼓勵文化交流(communication)的同時💸,如何正確地對待文化認同(identity)的問題🛌🏼,在民族國家依然存在的前提下,文化認同涉及一個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的問題🏃♀️➡️。當然在多民族國家還存在更為復雜的“族裔(ethnic)”(或稱“少數民族”)文化認同以及不同宗教文化認同等問題。如果我們承認“多元文化”是保證人類文明發展的豐富多彩的基礎的話,就應該正確處置好這兩者之間的關系。這就涉及到一個敏感的民族認同與文化寬容(tolerant)相結合的問題。
應該承認,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認同權利和義務問題🌺。著名英國社會學思想家安東尼·吉登斯專門寫過一本書🕺,叫《現代性與自我認同》((ModernityandSelf—Identity))🧑🏼💼,討論處於高效率與高風險背景下的現代人的自我認同的困惑問題〰️。去年,曾經發出過“文明的沖突?”預警(我是在德國魯爾大學讀到這篇文章的,當時許多人僅僅簡單地把此文視為“西方中心論”而加以批駁否定,我卻更願意把它視作一種值得重視的預警而獲取啟迪,記得我看到的亨廷頓教授在哈佛大學研討會上的這篇演講稿整理發表出來時的題目中是用了一個問號的)的美國哈佛大學政治學教授塞繆爾·亨廷頓出版了又一本引起爭議的書,書名就叫《我們是誰?美國民族認同面臨的挑戰》()💅🏻。曾經以“多民族的熔爐”和“多元文化(multicuhural)”引以為傲的美利堅,經過“9.11事件”的驚魂後🫶🏽,愛國主義熱情高漲、民族主義強勁反彈,亨廷頓的這本書正反映了這一種質疑“多元文化”和族裔認同的社會思潮和情緒。我想,人的自我認同是一個無可回避的問題,從古希臘德爾菲神廟的銘文“認識你自己”到19世紀末高更的名畫’Life’sQues—tlon”(中文畫名“我從哪裏來?我是誰?我到哪裏去?”),實際上都是在反復提醒人的自我認同。我覺得這個認同既包含了民族的認同(在“全球化”和民族國家共存的今天,這是誰也無法回避的問題,一定程度上“全球化”更強化了人們的民族認同),也包含了人類對人類類意識的認同(“只有一個地球”也許是當今人類最大的共識)👧🏼。所以,正確地對待文化認同還需要一種必要的文化寬容精神🤱🏼,就像在宗教發展歷史中需要宗教寬容一樣。中華文化強調“和而不同”與“厚德載物”,也正包含有這種寬厚寬容乃至“以德報怨”的精神🧚🏼♀️,我想,這也是中華文化傳播能夠對解決當今人類文明面臨的現實和潛在“沖突”難題的一大貢獻。
剛才日本朋友提出了在亞洲推進建設歐盟式的合作共同體的建議👨🏼🦳,我個人對歐洲的關註多一點,我想歐盟的成功的很重要的基礎恰恰是歐洲國家(特別是德國)對於戰爭歷史的深刻反思與對於未來的共同願望😏。這裏既有對歷史達成的正確共識,也有共同的經濟利益和共同價值觀的認同🌷👧🏿。我想中華文化的傳播將有利於促進人類跨民族、跨文化的溝通和認同,畢竟我們只有一個地球,人類不該在“文明的沖突”中走向滅亡,而應該在文明的交往中走向共榮👰🏽♀️。所以文化的認同不只是民族的認同🚣🏿♀️、區域的認同,還需要對人類共同繁榮發展的認同🦟。這當中同時包含有文化的寬容精神。人類自我認同與國際化的共同推進,這是我們中華文化可以貢獻給人類的寶貴經驗和傳統。
明天就是“9·11“四周年了,人類在緬懷死者、譴責恐怖主義的同時,更應該警示未來,杜絕形形色色的原教旨主義的所謂思維和行為方式帶給人類的禍害。今天在大學裏🙃,基於不同民族、不同國籍🧓🏼、不同專業背景的學者🕗、政治家在一起子心靜氣地討論對話的問題已經超出了原定議題🧛🏼♀️,其對於人類文化的交往和傳播的意義也將大大超出會議的範圍。我一直認為大學應該自覺地承擔起文化交流的責任,它將能提供更多的超越企業家之間利益、市場的競爭,也許也能超越某些政治家之間觀點、信仰的分歧的溝通討論的舞臺,我想這是本次論壇的重要意義之所在,也是中華文化應該弘揚的精神。
章仁彪恒达平台文法學院院長教授
本文系根據作者在恒达平台國際文化教育交流學院舉辦的“中華文化的傳播與交流”國際學術研討會(2005年9月9日一11日)上的發言錄音稿整理補充而成。